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主动”学习模式的研究与憧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主动”学习模式的研究与憧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计算机的诞生与互联网的兴起,使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人说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也有人说这是信息的革命。文章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作用的背景下,如何构建新型的“主动学习模式,突破传统教育的“瓶颈”,培养个性鲜明和创新力强的人才,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同等的学习机会。展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积极革命性与决定性作用,实现学习由“被动”到“主动”的伟大变革,意义深远。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主动;学习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18-0021-04

要实现“被动”学习模式变革为“主动”学习模式,并不是一朝一日得以实现,但这不代表我们的教育就停止不动,我们的研究就此而却步。恰恰相反,我们要突破现有的思维与局限,大胆地创新地提出新观念新理念,而且要在教育的变迁中不断践行新理念,在教学的研究与探索中体现这种思想,在有限的空间中寻找发展的机遇。

笔者最近在《中国教育信息化》撰文,提出在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学习需要变革的实质方向与内容就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实现个性化的学习与差异化的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突出个性,挖掘潜能”的发展原则。践行信息技术“为促进教育公平、均衡与优质发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学习机会,为每一个人在未来生涯中获得成功提供支持”这一教育信息化宏观核心价值观,彰显“信息技术在教育发展中的革命性与决定性作用”。通过学习模式的变革,培养“富于学习、富于好奇、富于发现、富于创新”的新一代公民。

一、学习模式由“被动”学习变革为“主动”学习

1.定义

“主动”学习,就是学习者按照个人意愿、兴趣、需求等主观意志确定目标,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建构知识与能力的过程。其对立的“被动”学习为之相反,是“动力”与“压力”的角逐,是“灌输”与“吸取”的变化。

2.变革

变革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一重大挑战与革命。不仅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面临着挑战,学生、教师、家长、教育管理决策者、教育专家、课程设计专家、考评专家等,都将要面对新型的学习理论与模式。这种新的学习模式,学生需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主动”建构知识与能力。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主导”变为“辅导”,由“教师”变为“导师”。学生真正变为“主导”着学习目标的“主体”,同时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是实际意义的“双主”角色。

3.描述

在实施“主动”学习模式过程中,学生在学业规划指导下,首先是接受基本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习、观察、生活、道德诚信、职业取向等。笔者粗浅地认为6-12岁(小学)之间,就是落实这些能力的培养阶段,并不继续以单一的知识传授为主导。之后进入“主动”学习阶段,学生同样在学业规划指导下,确定学习的目标。计算机系统将按照能力水平评核标准,智能生成学习的路径(或称之为知识路由)及推送学习资源。因此,需要海量的学习资源,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在这情势下,学习内容需要重新设计及封装成数字资源,并能科学有机地连接成一张知识大网。教师不能像传统意义的老师一样“传导知识,解答疑惑”了。因为此时,学生的知识已可能超越了教师的知识水平。所以,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教师只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导师”。

4.期望

“主动”学习模式下,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个人的潜能尽显。对于学习的效率、效果与效益,将会有明显的变化。“主动”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天性彰显,个性突出,学习动力或生产力将得到充分释放,知识建构效率高,兴趣广泛,能力提升快速。按照此模式学习的学生同时需要接受学业水平与能力水平评核监管,实行过程性与终结性的考核评价。

二、“主动”学习模式面临的挑战

要实现传统的“被动”学习变革为“主动”学习模式,面临的挑战是可以想象的,这需要太多的支持,特别是需要顶层重设计,需要制定适应“主动”学习模式的学业水平评价体系、学生能力评价体系,重新设计与重构学习内容。建立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模式,建设支持“主动”学习模式的平台等等。每一件都是动一牵百的重大事情,困难重重,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此停顿不前而错失机遇,并不能代表我们就不深入研究,不为学习模式的变革做准备。

显然,“主动”学习模式的实施,需要建立学业规划指导框架体系,需要建立能力评价标准,需要重构课程学习内容,需要建立新型的学习评价模型,需要建立学习支持平台。

1.“主动”学习,需要建立学业规划指导体系

学生的学业自主规划框架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准则,体现的是学生自主设计的目标与发展方向。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主动”学习模型显示,学生是教学系统中的“主角”与“主体”,具有主导地位,是事实的“双主”元素。在学业规划框架指导下,学生将“主动”学习建构知识与形成能力,教师、专家、家长与同学都是学习的合作者与“被动”元素。学生将按照自己学习需求自觉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使用适合自己学习的工具与方法,不断实践与实验。在“知识链条”的连接下,建构知识体系的立体“网络”与逐步形成能力,并自觉参加学习的诊断与检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主要的协助者与辅导者,学生可以与教师交流或者请教,或通过社会工具与社会各界学习,其中有可能与专家、技术员、工人、同学、父母等进行请教与交流。最后,学生应该接受过程性与终结性的评价,以取得学业水平的认定。

因此,建立学业规划指导体系,对于构建“主动”学习模型尤为重要,它是指导学生选择学习方向的规范性纲领,是规管学生学习行为的准则。学生进入“主动”学习阶段,在学习目标的选择与内容的选定都接受《学业规划指导框架》的制约。同时,建立相应的发展性评价模型,使学生、教师与家长及时掌握学习的进度与发展态势,为持续与改进学习提供支持,并可在某些节点上实现学习方向与目标的更改。

2.“主动”学习,需要建立能力评价标准

实现“主动”学习,学生由“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到“主动”要求学习,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存在着不同学习目标的可能性。因此,学生应接受能力标准的衡量,实现不同学习目标接受科学的评价。

建立学生能力标准评价框架,使学生“主动”学习有了行动纲领,同时,也是设计与制作学习内容的依据。因此,建立学生能力标准规划框架,将使“主动”学习变得有序及可评价,学生也将接受过程性与终结性的能力评价考核。建立不同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评价模型与模式,使不同学习目标的学生可以获得学业能力水平科学标准的认定,实现殊途同归的学习轨迹。

3.“主动”学习,需要重构课程内容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把“知识点”有机连接成“知识链”,并以知识点为原点实现有效发散,最终形成立体的“知识网”。学习内容并不需要分科目,通过项目式的学习,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同时学习,避免由于学科的隔离而割裂学习的内在联系性。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个性化和差异化真正实现,实现传统的“线性”学习变革为技术支持下的“非线性”结构化学习。

(1)重构学习目标。为适应多种学习兴趣的需求而设计多种学习目标,需要重新设计的是学习目标。按照科学合理的组织,形成系列供学生选择。目前,学习的目标基本可以说是单一的,是没有选择的。实施“主动”学习模式,以职业为导向设计学习目标,通过学习目标体现与反映知识的专业性。通俗来讲,就是当学生在明确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后,就为他们提供相关的学习目标。当然,这种选择可能因为所掌握的知识,或者是主观的认识变化等外部与内部因素影响而改变。因此,学习目标是按照专业的类别而建立的,并可以实现中横向的内联,以适应学生学习目标的变化。

(2)设计知识基因图谱。学习目标的多样化,为学习内容的设计带来了复杂性。知识的内在联系需要在学习内容中充分体现,并存在线性与非线性两种状态。为此,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需要有一个反映知识线性与非线性联系的知识基因图谱,指导与规范学习内容的设计、开发与封装,并可容易实行计算机智能管理。

按照知识建构的渐进性、连通性与关联性,规划“主动学习知识基因图谱”。设有n个“主动”学习目标为An(n=1,2,3,...),则f(An)是“主动”学习目标集合。引入知识单元概念,所谓知识单元就是由若干个知识点组成的知识组合。设K m,n(m,n=1,2,3,...)为知识单元,则f(An)= K 1,n+K2,n +K3,n+...+ K m,n,f(K m,n)= Kl,m,n+ K2,m,n+ K3,m,n+...+ Ke,m,n(e=1,2,3…)。当知识出现联通时K i,j,l=K h,k,l(I,j,h,k=1, 2,3,...)。由学习目标An(n=1,2,3,...)与知识单元K m,n(m,n=1,2,3,...)连接成知识链条,知识单元间则通过共性知识点联通,变成一张互联互通的立体知识网。如下图所示:

(3)学习内容的封装。由于学习目标多样化而导致学习内容的巨大变化,目前的学习内容并不能满足这复杂多样的学习目标。因此,当下的学习内容需要重新设计。按照设计的学习目标制作学习内容,并把相关的学习知识及学科知识封装在一起,实行不分学科的项目学习。如此巨大的数据(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传统的手段并不能满足要求,这需要“主动学习知识基因图谱”来支持内容的封装,实现计算机的智能管理。同时,还需要教育专家、教学专家、课程专家、信息技术专家、研究机构与内容开发企业等一起行动,研究、设计、开发“主动”学习的课程内容及评价的手段、方法。

4.“主动”学习,需要建立学习“云平台”。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起到革命性与决定性的积极作用。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根本的变化。因此,人们普遍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信息革命”,其代表就是计算机的诞生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模式无法实现的目标成为现实,并已在各行各业取得了丰盛的硕果。传统的工作手段与模式不可能承载“主动”学习的实施,这需要计算机与网络的支持,需要建立学习服务云平台,以实现学习目标的选择与矫正、学习内容的生成与推送、学习的诊断与愈合、学习的考核与评价等管理。

组织开发学习云平台,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技术的支持与资源共享。学生在“主动”学习阶段,在《学业规划指导框架》指导下通过学习云平台选择学习目标,系统将按照“主动学习知识基因图谱”为学生生成知识路由,智能建立学习路径。按照知识路由与学习的路径,渐进地给学生推送学习内容与学习资源。系统还将对学生学习进行智能诊断检测,为持续提高与改进学生的学习绩效提供帮助,同时按照实际的情况推送学习补充资源。

建立学习云平台,支持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现、主动解决、主动沟通、主动协作”等新世纪人才素养,为学生的学业与就业获得成功提供支撑。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并应理解为更具有决定性。究竟具有何种革命性,笔者认为是变革当下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主动”学习模式,这是实质性的教育革命。再不应停留在表面上的改革,再不能用新技术新手段来承载旧内容旧模式了。笔者憧憬着与期待未来――“主动”学习的到来――学习动力的解放,或者说是教育生产力的解放!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 http://,2010-10.

[2]岑健林,段金菊,余胜泉.教育信息化核心价值观视域下之“主动”建构学习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 (1) .

[3]余胜泉.技术推动的学习模式――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2010)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8).

[4]岑健林.诠释美国教育技术计划(2010) [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1.

[5]何克抗.面向应用的区域资源建设支撑环境探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05 (8).

[6]柯清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创新与变革[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12).

[7]张育桂,佘燕云.2010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0(4).

[8]余胜泉,夏巍峰.解读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J].中国远程教育,2003(10).

[9]李克东.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年历程回顾与总结[J].信息技术教育,2006(8).

[10]岑健林,袁华莉.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突破――浅析佛山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建设实践.内部资料.2008

[11]柯清超.信息化教学设计与教学工具[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2]钟绍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4).

[13]岑健林.构建区域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的探究[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8.

[14]李婷,傅钢善.技术应用于教育所引发的思考[J].中小学电教,2010(10).

[15]谢幼如.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6]岑健林.区域教育信息化策略研究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