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情境创设为哪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能否主动建构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取决于原有的认知结构里是否具有清晰、可同化新的知识的观念。透视现在的课堂,教师都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为教育教学服务。
关键词:数学学习;情境创设;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众所周知,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能否主动建构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取决于原有的认知结构里是否具有清晰、可同化新的知识的观念。透视现在的课堂,教师都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为教育教学服务。可是,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也不难看到有的课堂里,情景创设形同虚设。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情景创设为哪般?
一、现实中的情境创设
现象一:教育是一种圈套
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在新课导入部分,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
老师带领大家乘坐电梯,来到一个数学超市。随着电脑的动画演示,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老师依次出示电梯型的数学题:右边是4、40、400、4000,左边是0.4、0.04、0.004……师问:刚才乘电梯有什么感受吗?学生当然看得出这里左右两大部分的区别。然后教师请学生选择购买的区域:整数乘法、整数除法、小数加法、小数减法、小数乘法……这些生动活泼的画面学生还没有看完、作出选择时,老师说:“我们就选择小数乘法区吧?”于是,按照老师事先的教学设计,又进入了另一个环节。这里,教育成了一种圈套。学习到底是谁的事?为什么是你老师说了算呢?
现象二:打折的操作随处见
《圆锥的体积》一课正在进行。老师让学生拿出事先为之准备的两个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还有一些设计好的“米”。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试一试,你能不能利用这些工具来得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们四人一组,跃跃欲试。老师边四下巡视,边指导着学生。看,不一会儿,学生的实验结果就出来了,统一口径: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老师对孩子的回答非常满意,继续新课。学生似懂非懂地听着,没有一丝一毫的激动。要知道这样的操作无疑是打了折的。
二、数学情境的创设,我们究竟该关注什么
现代课堂已从简单传递知识的过程变为多角度地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教师通过一定的具有挑战性的背景材料的呈现来引发新的数学问题,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特征或内在规律,经历知识形成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同时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使学生经历多种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的活动,以发展其创新意识和生活实践能力。
现象一的对策: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哭脸……这与老师创设的良好学习情景有很大的关系。老师应该把选择的机会交给孩子,让孩子在自由中作出选择。教师的作用就是有机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探究,通过小组的活动来进一步研究有关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现象二的对策:老师完全可以选择一些非等底等高圆锥和圆柱,放的米可以多一些,让全班学生分组实验。这样,有的小组一定能得到那个结论,而有的小组一定是得不出那个结论的:或许是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一样多,或许是4倍、5倍关系……再让学生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答案。让学生明白:只有当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时,他们的体积关系才会出现三分之一(或者3倍)。
三、选择合适的方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运用情境教学首先需用“着眼发展”的观点,根据学科全面地提出教学任务,而后优选教学方案。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及教师本人素质,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途径。
(一)生活展现情境。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如在学习长度单位“米”时,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走一圈,现场体验400米的概念;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可以带学生去看铺地转,在现实中体悟地面面积和地转面积的关系等等。
(二)实物演示情境。在教学立体几何时,基本上都要出现几何模型,通过实物演示使得抽象的几何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还有行程问题,我们可以在讲台上摆放两辆小汽车,很自然的就可以演示出同向、相向、背向等行使的轨迹,在汽车演示的情境中使学生得到体验。
(三)图画再现情境。图画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用的较多的有线段图、统计图、分析图等等。相信懂得教育的人都知道,数学中“和差问题”“和倍问题”以及“差倍问题”等等就是天生需要线段图来解答的。
(四)表演体会情境。语文课堂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来表演体会情境,数学课堂怎么办呢?其实数学课堂也可以进行表演。比如设置一个答案不唯一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于是就有了不同的答案。再让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尽量说服对方,使之接受自己的观点,其实这就是一个优化过程。在这个“辩论”过程中,双方可以说不仅要沉静在自己的思考情境之中,体会自己方法的优越之处,还要去关注别人的思考情境,发现别人的思维缺陷,因为只有这样知彼知己,才有可能说服对方。
(五)实验推导情境。数学教学往往需要借助实验来证明某些数学定理和公式。如在证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实验: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副一端相连但能转动的两根木棒,一根长20厘米,一根长30厘米。另外,这里还有三根长度不同的木棒,黄棒长15厘米,白棒长10厘米,黑棒长60厘米。要求钉一个三角架,使端点相互连结,让学生们自己实践。结果学生就会发现,白棒和黑棒都不合适,只有黄棒合适。由此,学生首先建立一个印象,要构成一个三角形,则三个边的长度之间有某种制约关系,某一边过长或过短都不行,那么这个制约关系是什么呢?从而正式引入课题,获得“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六)语言描述情境。以上所述创设情境的五种途径,都是运用了直观手段。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