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陆曝后备耕地8亿亩玄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陆曝后备耕地8亿亩玄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日前,中国科协2010年第5次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上,《基于SOTER的中国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作为该次见面会重点推荐的5篇文章之一,受到广泛关注。中国科协称,该文成果显示,我国具有不同适宜程度的耕地后备资源约8亿亩

《基于SOTER的中国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刊载于《农业工程学报》第四期。据悉,该研究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江苏省科学基础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该研究结果称,全国有56.6万平方公里(约8.49亿亩)耕地后备资源具有不同适宜程度的自然质量,其中,40%具有较好开发条件。

中国将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作为国策。对这一发现,中国科协表示,这对了解中国后备耕地资源的特点、服务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诸多专家学者表示对此成果怀疑。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副院长王万茂表示,发现8亿亩耕地后备资源这一数据令人吃惊,实际不可能存在这么多。他认为将这―结果公之于众会对国家耕地保护制度产生误导。

30年前的地图

《基于SOTER的中国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张甘霖带领其博士生吴运金及该所副研究员赵玉国共同完成。

文中称,在8亿亩具有不同适宜程度自然质量的耕地后备资源中,一等级的占15.9%,二等级的占19.5%,三等级的占25.8%,四等级的占19.1%,五等级的占19.7%。该文建议,全国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可以重点关注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河北、贵州、广西、山东、江西等省。

然而,此前中国已开展的几次全国性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得出的数据,远远低于文中所提“全国有56.6万平方公里耕地后备资源具有不同适宜程度的自然质量”的研究结果。

对此,该文认为,第一,此项研究成果未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一些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土地都包括在“具有适宜自然质量的后备耕地资源中”;第二,该研究中囊括了原分类系统中作为牧草地的、没有牧业利用价值的牧业地区低覆盖度草地;第三,此前的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土地的适宜性。

王万茂表示,这三个原因并非导致对耕地后备资源估计过大的根本原因,而是在于其基本数据库存在问题。

此项研究基于中国1:100万的土壤图、1:50万的岩性图和地体单元图进行“空间的套合叠加”构成SOTER的空间数据库,并选取第二次土壤普查和海南、浙江、黑龙江以及湖北四省的土系调查数据的2060个土壤剖面构成SOTER的属性数据库为评价数据库。

王万茂解释,《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和第二次土壤普查均完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初,以此为依据则忽略了近三十年间土地退化情况极为严重这一事实。

此外,该研究也没有考虑到土地利用的变化。由于三十年来交通运输设施、基础设施的建设占用大量土地,反映在原来调查中的未利用地,现在可能已经转为其他类型的土地。因此该研究的数据源本身并不能反映目前的实际情况。

迥异的两个调查结果

关于全国性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与评价,《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体系较有代表性。《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以国家测绘总局1980年出版的《1:100万地形图》为底图,利用1972年、1984年的美国陆地资源卫星影像与实际调查资料相结合编制而成,是中国第―次开展全国范围土地资源图的编制工作。其中土地适宜性、土地质量等与土地限制性的土地评价部分的资源数据在国内尚属首次。

根据其统计数据,中国后备耕地资源大约有0.3亿公顷(4.5亿亩),其中一等地占3%,二三等地占97%,与后备林地质量相比,后备耕地质量相对较差。

2000年―2003年四年间,国土资源部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工程中开展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由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组织实施。通过这次调查评价,查清了全国具有一定规模的耕地后备资源类型、数量、质量和分布规律。此次调查显示,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1.13亿亩,其中可开垦1.071亿亩,可复垦0.06亿亩。

根据2008年10月实施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 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以2005年为基期,中国土地利用存在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少的特点。耕地后备资源潜力13.33万平方公里(2亿亩)左右,其中60%以上分布在水源不足或生态脆弱地区,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较多。

王万茂认为,《纲要》中关于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的数据13.33万平方公里相对而言较为接近实际,但也不是最准确的数据。如果要在全国范围内得出关于耕地后备资源的可信数据,应该以在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形成的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利用图为依据。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于2007年7月1日开展,将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其中农村土地调查是其重点任务。王万茂介绍,目前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已进入数据汇总阶段,但其结果还未向社会公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数据将可反映出土地利用的变化,从前调查与评价中的未利用地肯定很多都已转为其他用途。这意味着实际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将较过去的调查与评价结果显著减少。

地方政府更乐于接受的数字

《基于SOTER的中国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文中指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应该考虑生态安全问题,因此在现有自然质量适宜性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土地开发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对于作为“生态用地”的后备耕地资源要以一票否决的方式限制其开发。

文中称,“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能够为保证粮食安全而进行的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全国有32.3万平方公里的耕地后备资源处在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约占现有耕地资源的26.9%。从耕地后备资源的质量、数量以及开发的生态风险方面综合考虑,质量较高、面积较大且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内的耕地后备资源可作为开发重点。

王万茂表示,这一数据如若被公众信以为真,将有很多人以此为依据要求国家放弃坚守18亿亩土地红线,多提供建设用地,多搞房地产开发土地,这不仅涉及到土地供应问题,还会对粮食安全政策产生干扰。

为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中国曾于1996年开始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并于1998年将其写入《土地管理法》。2009年3月,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全面实行耕地先补后占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通过“以补定占”,形成耕地占补平衡倒逼机制。

尽管如此,由于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财政,一些地方政府仍以虚报耕地复垦和占补平衡面积、“占优补劣”来牟取利益。这就是为何在采取占一补一的制度下,但耕地却依然逐年减少的原因之一。这在种情势下,必须要有一定的耕地的后备资源来补充。

如果这个数据公布,很多人将以此为据要求国家多提供建设用地,多搞些房地产开发土地。“地方政府更乐于接受这一数字(8亿亩后备耕地资源)。”王万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