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知识联盟中信息技术接受行为模型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知识联盟中信息技术接受行为模型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分析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知识吸收和知识创新等过程的基础上,对技术接受模型进行扩展重点探讨知识联盟中企业信息技术接受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拟定相关的测度指标和测度方法;期望通过分析模型中关键因素感知有用、感知易用和感知安全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解释和预测企业信息技术接受的行为,为企业信息技术的采纳决策提供帮助。

[关键词]知识联盟 技术采纳 技术接受模型

[分类号]C931.6

1 引言

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的高效生产和利用是这个时代的基础,挖掘有价值的深层的知识成为企业生存的重要途径。在这种生存环境下,建立有效的知识联盟企业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相互借鉴和吸收联盟中各自的优势资源,企业能够实现自身技术或者管理理念上质的飞跃。然而,从知识联盟中获取所需的知识资源并非是简单的积累,这个过程包括知识转移、知识吸收和知识创新等过程,这些过程的有机结合将会催生知识价值。引入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是企业当前完成这三个过程最有效的途径,加强信息技术的采纳决策水平,企业才会实现赢得竞争优势的愿景。本文通过分析知识联盟中企业获取知识的主要过程,探讨影响企业接受信息技术的重要因素。在已有技术接受模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适合解释组织接受信息技术行为的理论模型。

2 知识联盟中主要过程分析

知识联盟源于Beeker和Murphy对知识分工模型的研究,在将知识的积累效应引入到劳动分工与经济增长时提出的概念,是战略联盟的高级形态。它是以知识为中枢多个组织的集合体,通过知识创新、知识转移、知识学习等多维互动的学习过程,实现企业问优势互补、共担风险和提升竞争力,在利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继续生存与发展。知识联盟可以是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相互之间以契约或股权的方式组建起来的形式,也可以是企业投资或委托研究机构实现技术和产品研发的形式。关于知识联盟的研究多是以交易成本理论、资源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如何提高知识联盟的效率和经济价值。然而,探讨知识的管理和利用问题对企业更具有价值,信息技术的有效组合与运用是当前知识管理及利用必备的手段,如何采纳信息技术以支持知识的管理是知识联盟中企业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技术接受模型及其理论历经多年的发展,在解释和预测用户信息技术接受行为力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通过分析企业管理和利用知识的不同阶段,整合影响企业接受信息技术的各类因素,形成适合组织层面的技术接受模型,延长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生命周期,帮助企业提高信息技术采纳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

2.1 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指联盟成员之间知识的流动,描述的是一个企业在获取有价值的知识的同时将其传递给其他企业。知识转移是知识联盟的初始环节,它的关键是知识在企业间有效流动和快速识别。在探讨知识转移过程时,David Lei、John W Slocum Jr和Robert APitts分析了联盟演变三个阶段中影n向知识转移的三个因素,Inkpen研究了影响知识联盟知识获取的影响因素,以管理视角分析了如何提高联盟的学习效果,Simonin分析了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过程的模糊性,并且对三种影响知识模糊性的变量做了定量分析。探讨知识转移过程中信息技术接受影响因素更能提高企业间信息的互动。

2.2 知识吸收

知识吸收主要是指企业将获得的知识转化成为自身所需的内容,结合已有的信息去理解和吸收外来知识的过程。在研究组织吸收知识的过程中,Coberl和Levinthal特别指出吸收能力在知识联盟中的重要性,Szulanski从组织学习的角度定量分析了知识联盟中知识吸收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知识吸收的重要性侧面体现了在采纳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特别需求,知识吸收应该注重知识库和员工素质,在此过程中人的因素和资源丰富程度直接决定了结果的有用性和有效性,因而知识吸收过程在采纳信息技术时更倾向于知识库和员工的研究。

2.3 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过程是企业组建知识联盟的最终目标,也是知识联盟所有过程的结果,是知识联盟得以维持的保证和信息技术顺利采纳的动力。知识创新是通过获取丰富的信息经过复杂的组织和融合,实现组织管理经营结构或者产品技术结构的升级或再造。由于知识创新的目标性和过程的特殊性,在研究知识联盟企业采纳信息技术时应作为一个宏观综合的指标进行分析,这样在解释企业信息系统的接受行为时更加充分。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知识吸收和知识创新能够揭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整个流程。在这些过程中信息技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效地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系统是企业实现目标的关键。因而企业应给予信息技术的采纳决策足够的重视,这样才会促进知识的互动和学习,最终实现企业创新理念的形成和竞争优势的培养。

3 信息技术接受模型

在Ajzen和Fishbein的理理论(Theory ofReasoned Action,TRA)基础上,Davis首先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TAM模型),以解释和预测用户接受或者拒绝某项信息技术的行为原因。TAM模型将用户接受信息技术的影响因素归纳为感知易用(PerceivedEase of Use,PEOU)、感知有用(Pmceived Usefulness,PU)、使用态度(Attitude Towards Using,AT)和行为意图(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BI),并认为PU和PEOU是影响信息系统使用的最关键的两个因素,这4个因素之间关系的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

为了使得技术接受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和分析用户接受新技术的行为,国内外研究者在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背景下(如移动商务、online shopping、ERP、In-ternet service等),展开了大量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模型的解释能力、可靠性和有效性。由于该模型的科学性,目前技术接受模型被公认为最有影响力的用户接受信息技术的理论模型之一,成为许多相关研究和应用的理论基础。

在研究用户信息技术接受行为时,大多数学者从PU和PEOU的决定因素人手,大致分为工作绩效预期、工作努力预期、社会因子和便利条件等影响因素。而有些学者则以TAM模型为基础,引入影响个体行为的其他理论,将TAM模型进行扩展和深化,以图解释和分析研究发现的新现象,大致包括计划行为理论、任务一技术适配模型、社会认知理论、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理论等。通过深入的实证和理论研究,技术接受模型在解释和预测个体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接受行为上有了长足进步。但在研究组织技术接受时却

遇到了一些障碍,有些学者转而寻求新的理论研究组织信息技术接受的相关模型,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成为了重点。Cooper和Zmud提出的信息技术实施6阶段模型,分别是启动、采纳、调适、接受、惯例化与内化,他们认为组织采纳就是“组织做出信息系统投资的决策”。Tornatzky和Fleischer提出的创新扩散模型包括技术创新采用的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模型,组织采纳新技术的行为受到技术本身特征、组织以及环境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目前组织接受新技术的研究趋向于创新扩散理论,对于技术接受模型在组织中的应用相对较少。本文认为技术接受模型的理论成熟程度以及模型对个体用户解释能力的肯定,能够解释组织接受新技术的行为原因。通过将个体用户行为分析的优点和组织自身需求相结合,解释和预测组织接受或拒绝新技术的行为影响因素是可行的。

4 企业信息技术接受理论模型

在探讨组织接受信息技术过程中,发现当前得出的影响因素并不能完全有效地解释企业接受信息技术的行为,例如安全问题可以直接影响信息系统的使用。知识联盟中企业将安全提到了相当的高度,一旦信息资源被窃取,或者所搜集到的数据严重残缺,甚至是遇到灾难性系统崩溃事件,对企业将是一个严重甚至毁灭性的打击。在研究组织层面信息系统接受问题上,企业应给予安全问题相当高的重视。因而笔者提出感知安全(Perceived Security,PS),指用户认为系统的可靠性程度,以解释安全对于信息技术接受行为的影响。在Davis研究的技术接受模型中明确指出的感知有用指用户认为使用系统将提升其工作绩效的程度;感知易用指使用者认为系统易于使用的程度。本文所研究的理论模型逻辑结构见图2。

4.1 模型研究假设

知识联盟中安全问题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对于某些企业而言安全已成为决定企业使用信息系统的主要因素。相比其他因素。企业更注重所使用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以及灾难后的恢复性能。基于此类考虑,笔者假设:

H1a:感知安全能够对知识联盟中企业对信息系统的感知易用产生积极的影响效果。

H1b:感知安全能够对知识联盟中企业对信息系统的感知有用产生积极的影响效果。

H1c:感知安全能够对知识联盟企业对接受信息系统的行为意图产生积极的影响效果。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大部分人都认为信息系统越容易掌握,在决策过程中接受的可能性越大,容易使用的信息系统还能够促进人们增加对该技术的有用性认识。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和认识,本文假设:

H2a:感知易用在知识联盟中企业产生接受信息系统行为意图过程中有着积极的影响效果。

H2b:感知易用在知识联盟中企业对信息系统的感知有用产生积极的影响效果。

知识联盟中企业最终想实现知识的创新,希望通过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和系统改变工作结构与管理各类信息资源,以提高工作效率,而系统的有用性成为重要影响因素。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和知识联盟中企业需求,本文认为:

H3:感知有用能够导致知识联盟中企业产生积极的接受信息系统的行为意图。

以上提出的假设能够帮助我们认识感知安全、感知易用、感知有用和行为意图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些假设有待于通过调查并给予验证。当企业产生接受信息系统行为意图后,就会采取实际行动,使用信息系统。

4.2 测度指标及方法

基于上述模型和假设,实证研究方案拟采用对中小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取数据,利用结构方程对模型进行验证。测度问题拟采用Likert七分量表形式(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对每一个测度指标进行1至7分的评价,对回收的问卷进行识别,挑选合格的问卷,并进行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分析。研究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4.3 模型探讨

所提出的理论模型主要是为了解释知识联盟中企业信息技术接受的行为,通过对感知安全、感知有用和感知易用与信息技术的接受行为意图之间的重点分析,理解影响企业接受信息技术的原因。所提出的测度指标是基于知识联盟中的主要过程,也继承了已有的研究成果,所得出的模型具备较高的解释能力。

理论模型是以Davis的TAM模型为基础,以感知有用、感知易用、使用态度和意向作为直接影响因素,并导致最终的信息技术采纳行为,结合企业对安全的要求最终整合成为本文的研究模型。影响企业信息技术接受行为的因素并非仅限于此,例如社会规范、联盟特征以及组织采纳时机等因素同样影响着企业的采纳决策行为,这些因素在研究中处于间接地位,都可以归纳为模型中所提出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简单清晰的逻辑结构更能揭示企业信息技术接受的行为过程。知识联盟的结合方式各有不同,在研究中应该针对不同的联盟方式有目的地选择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对组织采纳决策行为做出科学的解释和预测。由于知识联盟中知识的转移、吸收和创新过程在分析过程中的重要性,关注这三大过程中的组织采纳信息技术行为影响因素,能够对解释知识联盟中企业的采纳决策行为给予帮助,在选择信息系统时也能给出有利的建议。

5 结语

本文是在研究知识联盟中企业采纳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以企业在知识转移、吸收和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契机,结合已有的技术接受理论和模型研究成果,提出一个用于解释知识联盟中企业采纳信息技术的理论模型。该模型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技术接受理论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和预测企业信息技术接受的行为。然而,本研究的相关实证工作仍在进行中,对于理论模型中的相关影响因素还应通过精炼测度指标,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的分析。对模型中各因素之间逻辑结构的验证,能够揭示在知识联盟中企业信息技术采纳决策的结果。所提出的理论模型既是对技术接受模型的扩展。更重要的是将该理论模型应用于组织层面的采纳决策研究,为完善组织层面的信息技术采纳决策理论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