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芪蛭红花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芪蛭红花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观察芪蛭红花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蛭红花汤疗程8周。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6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芪蛭红花汤

中图分类号:R541.4R289.5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5.01.035文章编号:1672

1349(2015)01009502

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器质性或(和)功能性改变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短暂缺血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1]。本研究采用益气活血法治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来源2013 年10 月―2013 年12 月于贵阳中医一附院心内科住院确诊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30 例,对照组30 例。60例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 40岁~70 岁(57.7岁±5.91岁),病程2个月,60例患者中合并高脂血症30例,合并糖尿病5例,合并高血压2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疗及排除标准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2007年我国《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制定。 排除标准,急性心肌梗死和其他心脏病,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中医辨证排除心阴亏损、寒凝心脉证型。

1.3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芪蛭红花汤,配伍组成:黄芪30 g,水蛭12 g,红花9 g,瓜蒌15 g。每剂加水1 000 mL,煎取300 mL,每日1剂,每次150 mL,早晚温服,连续服用8周。观察指标:心绞痛症状疗效,心电图改变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等。

1.4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疗效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制定。显效: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疼痛发作的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明显减轻;无效:症状与治疗前比较未有改善或加重。心电图的疗效,按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ST 段的降低,治疗后回升0.05 mV 以上,但未达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改变变浅(达25%以上者),或T 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者;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治疗后ST 段降低加重,T波加深,或T波由平坦变为倒置。

1.5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19 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见表1)

2.2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见表2)

3讨论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其中气虚血瘀是冠心病的基本病机。脏腑亏虚,阴阳气血不足,继则痰浊、瘀血由内而生,致使经脉失荣,血脉阻滞,在此基础上,受各种诱因影响,可使脉管挛缩、绌急,而诱发本病。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张国伦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冠心病病机以气虚血瘀多见,故创立了芪蛭红花汤,方中黄芪为君药,水蛭、红花为臣药,瓜蒌为佐药。全方以益气活血为主,佐以宽胸散结。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芪有明显扩张外周血管、冠脉以及脑、肾血管和肠血管作用[2]。水蛭含有水蛭素、肝素、抗血栓素等,具有抗血栓形成、抗心肌缺血、抗动脉硬化,缓解冠状动脉痉挛,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扩张血管作用。红花含有红花黄素、红花醌甙等,具有兴奋心脏,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冠脉流量,保护和改善心肌缺血等作用[3],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抑制血栓形成[4]。瓜蒌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心绞痛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P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气虚血瘀型心绞痛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芪蛭红花汤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有效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但由于研究时间较短,本课题观察的样本量较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13731374.

[2]颜正华.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02879.

[3]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75389.

[4]欧亚龙.高血压病与血瘀关系的实验观察[J].四川中医,1991,9(6):3 4.

[5]贝伟剑.瓜蒌薤白的药理研究[J].中成药研究,1987,10(3):45.

(收稿日期:201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