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此景果真有深意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此景果真有深意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收录了北宋词人周邦彦的《苏幕遮》。这首词,向来被看作表现思乡情怀的杰作。

该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下片抒情,情中藏叙。全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音韵和谐,色彩感和画面感十分鲜明,体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然而,这样一首优秀的作品,却因为后世鉴赏者从主题先行的视角进行赏析而形成了阅读中的诸多误读。各种误读中,又以《教学参考书》所辑录的《文史知识》2002年第7期过常宝先生的个性阐释最为牵强。

过先生在赏析该词上片景物描写的内容时,显然是采用了逆推的方式,先确立下片的情感基调,再用这个基调来解读上片的景物。于是乎,在过先生的眼睛中,上片的种种景致,都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惆怅和忧郁”。

过先生认为:“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中,“鸟儿除预言一个百无聊赖的炎热夏日外,在这首词中,它同时也是一个唤醒者。”“鸟雀所呼唤的,不仅是一个炎热的夏日,同样也是游子的身份意识。”“鸟儿窥檐,尤其是这一个‘语’字,又有一种很熟悉、很亲切的暗示,使人能感受到巢的温馨和安宁。这两种感受如此奇妙地揉为一体,确实使我们疑惑,如果我们已经熟悉了他乡的气味,那么,家乡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拜读过先生的这段文字,我不得不佩服他的过人的联想想象能力。然而,对于他的这种无限拓展延伸的解读方式,我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我们知道,文学作品固然存在着解读的无限可操作性,但多元解读的背后,总还是应该关注一下解读的界限。

让我们还原一下周邦彦的创作场景,从模拟现场中捕捉词人那时那地的真实情感吧:

一场持续数日的连阴雨,将人的心都浸泡得发了霉。潮湿闷热的暑气,如一张紧贴在身上无法脱下的衣服,湿漉漉地包裹着人的一切与自然的一切。就在这极端的压抑与极端的烦躁中,突然有这么一天,清晨醒来时,再也听不见窗外风吹雨打的声音,只有东方天际初现的灿烂曦光,透过窗棂映射到湿漉的地面。――终于放晴了!词人欣喜万分地从床上一跃而起,第一时间内将门窗全部打开。然后,点燃数支沉香,希望将房间内残余的潮湿和闷热,一起驱赶。

早起的鸟雀,以超乎寻常的热情,等候着红日的光临。它们呼朋引伴地叽叽喳喳着,诉说着久雨的烦恼,吟唱着晴朗的快乐。长期缺少阳光照耀的荷叶,一改往日垂头丧气的神态,在初晴的早晨,高高挺立起苗条的躯干,神采奕奕地迎候着阳光的抚慰。

这是一种多么让人心旷神怡的景致,是一种多么轻快多么优美的情感体验。此情此景下的词人,又怎么会由鸟的鸣叫,去勾连起关于巢的联想,并进而想到自己的游子身份?这种久雨初晴后的轻松感与愉悦感,在实际生活中,又有谁没有体验过呢?

这样的轻快愉悦,自然不会不激发出多情词人的情感触动。然而,词人的情感,只会因为眼前景物的美好而生成,不会煞风景地故作深沉,去思考游子的特殊身份。

那么,下片为何就能过渡到对故乡的思念中呢?道理很简单。初晴的灿烂,一扫长久阴雨的闷热潮湿。这种天气特征,很是类似江南梅子雨后初晴的清新爽朗。词人在沉浸于初晴的愉快之中时,由此时此地的气候,联想到了江南故乡的雨后初晴,并进而联想到故乡,想到年轻时在故乡的种种生活画面。在此基础上,一种无法排遣的浓郁思乡情,才漫延到词人心灵的各个角落。

由此可见,词作上片的写景,仅仅是就景物的客观呈现展开描绘,在描绘中融入的,也仅仅是久雨初晴后的欣喜愉快。鸟雀的出现,就是这景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会起到什么“唤醒者”的先哲功用,也不会激发出词人关于巢的联想。至于思念故乡,则完全是因为对眼前景物的喜爱,而想到故乡中气候的宜人,并进而想起故乡的生活。这,跟鸟雀呼晴,似乎毫无联系。

(江苏省仪征中学;21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