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向发展的学生评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向发展的学生评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教育评价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就是对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特点的人性化评价,这种评价是一种真实性、发展性的学生评价。本文基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站在人性化的评价角度重新审视新课改实施以来学生评价的尴尬局面,反思理论与实践中学生评价落差的深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走向发展学生评价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评价 发展性 学生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到,评价应摆脱甄别和选拔学生的功能,改变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应试教育”、“高分低能”和“唯分数论”的现象;通过学生评价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培养学生自信心和持续学习力的发展。实际教学中,为了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新课改的深入落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多元性、发展性的学生评价,学生评价方式开始由单一的、线性的分数评价转向多元化的学生评价,充分挖掘了学生其他方面潜能、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重点探讨评价的多元性对实施走向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学生评价的尴尬局面

1.1学生评价标准的不合理性

学生的评价标准是对学生进行价值判断的尺度与准则,确定科学正确的学生评价标准是实施学生评价的关键所在。在传统的学生评价中,是以集体为基准的相对性评价,横向的与其他学生相比较,评价学生采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的达成目标,缺乏在一致性与多样性的标准中寻求学生评价标准的合理性。这种评价方式过分注重学生共有的品质和目标,强调评价的共性约束力,没有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泯灭了学生发展的多样化。

发展性评价的显著特征就是寻找差异,认识差异,发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就等于发现了学生的优点或不足。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原则,应设置多样性的评价标准,应以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而不是沉迷于以往僵化的、一刀切的尤其是以知识量为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标准化模式,摆脱将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只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评价标准。

1.2学生评价的不平衡性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改变传统学生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的状况,学生评价应突出评价的发展。而现实中的学生评价受我国传统考试制度的影响,与理论中的多元化学生评价存在极大反差,主要有:评价主体的单一性、评价内容的片面性、评价功能的筛选性。

理论中的学生评价主体是多元化的,实际教学中的学生评价主体更多的是教师评价,以一张试卷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全面发展性,忽视学生对自我的反思与评价、不关注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不重视家长对实际生活中孩子的真实性评价。评价内容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考查,忽视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独立完成某件事的过程与方法,缺乏评价学生参加某项活动的感受、态度和人生价值观。在对学生所拥有知识量的评价上,评价功能更多起到等级排队、筛选知识量丰富的“优秀学生”,失去了学生评价的核心特点就是不断地向前推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忽视以学生个体内在需求的发展为根本目的,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的过程性学习表现。

2理论与实践中学生评价落差的深层反思

2.1考试制度是其根本原因

在我国,“应试教育”、“高分低能”、“分数中心论”、“唯分数论”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阻碍了小学生评价制度的改革,扼杀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古至今,每一位学生从入学开始都要经历无数次考试评选制度的洗礼,可谓是,在考试中学习,在考试中坚强,在考试中不断成长。学校一切的教育教学工作总是摆脱不了考试所带来的压力和期望。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而衡量学生的发展程度就是考试,评价一位学生的依据就是分数,拿分数来证明孩子的能力,拿分数来证明学校教育质量的优和劣。

对学生的评价就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微观评价。这种“一考定终身”的学生评价制度像一个无形的指挥棒在指挥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心理轨迹,让学校不得不重视学校的升学率和考试过关率,教师不得不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家长不得不看重学校的升学率和教师的教学成绩,在学校、教师、家长的施压下,学生不得不在课堂上,失去最真实的自我,通过“死学知识”以拿出所谓的高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家长的寄托。

2.2学生评价方式的唯一性

现实的学生评价中,纸笔测试是学生评价的唯一方式,导致参加这种评价活动的主体只能是教师,家长和社会则是拿着教师批改的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优秀程度。通过纸笔测试所能检测到的更多是书本知识和认知水平,而对于学生学习与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和创造性思维的综合素质能力很难给出理性的答复。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就未能在实践中得以落实到位。

学生评价方式的唯一性导致评价结果以量化的形式“分数”呈现出,学生在分数的笼罩下,成绩优秀的学生沾沾自喜,得到老师、家长和伙伴们的表扬和认可;成绩不佳的学生在老师的忽视下、家长的指责下、伙伴们的议论下,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在内心深处问自己:“难道我真的不是大家眼中的好学生吗?”学生评价方式的唯一性,使我国的学生评价长期处于传统单一、线性的学生评价,片面强调共性和统一性,忽视了特殊性和多样性。失去教学活动的多样化,评价和教学处于一种孤立、分离的状态,评价成为教学的任务之一,而不是作为促进教学的“助推器”,反而成为教学的一种负担。

3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实施策略

3.1学生评价突出其发展

学生是一个发展性主体,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展需求、同一年龄段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借助评价的手段加以引导和改进。学生自身的发展性需要教育评价以发展的眼光分析学生、了解学生、引导学生、改进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性。新时期的学生评价活动,主要在于使教师和学生了解更多的反馈信息,改进、调控教育教学活动计划,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走向发展性的学生评价需要由原来注重学生结果的评价转向更加重视过程性的评价;从原来评价学生的过去转向评价学生的现在和将来;从注重对认知领域的评价转向注重对认知领域和情意领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评价过程。让学生参与更多的活动,保证学生在活动中有事情可做,在活动中评价学生的德智体美劳。通过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起始水平,了解学生在某一阶段所达到的预期成果,还要使教师了解教学的得与失,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评价由原来为“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儿童”服务转向为“创造适合于儿童发展的教育”服务,强调评价功能的形成性和发展性,始终坚持新课程所倡导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3.2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统一结合

传统的学生评价更多采用量化评价,认为只有量化分析才是科学,新课改推行十多年,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势在必行,也只有二者的统一才能走向发展的学生评价。在这里,发展的学生评价采用综合评定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考试为基础的定量评价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以分数和等级的形式来呈现,同时,不断改进纸笔测试的评价方式,实施人性化的纸笔测试,注重学生学科素养与跨学科素养的综合考察。定性评价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价方法,如成长记录袋评价、表现性评价、苏格拉底式研讨评价,更多呈现富有感彩的语言文字评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先以学生自我评价为基础,学生根据事实依据对自身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综合表现及发展状况以书面语或口语的形式做出自我描述,自己给自己写出主要的优缺点,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提高自我管理与约束的能力,学会不断地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与自我提高,并为教师写评语提供第一手材料。接下来通过小组互评的方式,同学之间互相找出对方的闪光点,各自形成对同伴的评语交给老师,目的是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形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在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基础之上,家长通过这些评语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给出孩子在家的表现性评定。最后是教师依据事实材料和在以上评语的基础上给出综合性的评价。

3.3学生评价的多元性。

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因材施教,同时针对不同个体应采取个体内差异评价,实施学生评价的多元性。不仅关注学生的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的评价,而且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能够反应学生的整体情况,开发学生的潜在的优势,使学生在评价中获取对自己较完整的认知,从而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学生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学业因素的评价,更要重视学生非学业因素的评价,改变传统过分注重纸笔测验、过分偏重书本知识,主张发展学生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H.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受该理论的启示,学生评价除了语言表达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内容,还应把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音乐鉴赏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作为评价学生的内容来加以考察。在评价中,既要加强对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还要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评价及时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自我反思,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力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教育工作者应树立一种全面的评价观,即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从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去全面评价学生,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情感体验、较强的审美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 张华,刘万海.当前学生评价中亟待澄清的几个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