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论小学数学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论小学数学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日益得到重视。教师首先要将它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处处以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其次要抓住激发兴趣这个核心,充分发挥教学过程的艺术性,并且把非智力因素的考核评价落到实处。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前提;核心;关键;评价;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3)35-0064-04

作者简介 周春(1963―),女,江苏兴化人,本科,江苏省兴化市新垛中心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非智力因素作为学习品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正日益受到重视。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之外的、本身不直接承担认知任务、但对认知过程有影响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情感、意志、性格和气质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是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而非智力因素则是这一建构过程的动力。因此,重视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减轻小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数学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现结合个人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阐述几点个人浅见。

一、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落到实处,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前提

在教学实际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未能真正落到实处,并未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得到体现。从小升初考试到期中期末小学数学试卷的命题,偏重智力目标的考查现象并不鲜见,有意或无意地将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和培养排斥在教学目标之外的现象也很普遍。为什么会导致这一现象,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非智力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甚至把非智力因素看成是知识、能力的附属品,可培养可不培养,只有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指标;另一方面,测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方案不如智力因素的测试那样好量化,这给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具体实施带来了很大困难。

可能我们不少的小学数学老师都有这样的顾虑:智力因素的培养有现成的教材,相应的教学辅导资料多得用不完。可实施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仅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而且会觉得这方面的教育实施找不到一个很好的落脚点,虽然它无处不在,但又觉得它虚无缥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只要我们仔细琢磨,还是可以摸索着去实践的。比如,动手实验时,通过把握要领、运用器材、做好记录以及过程中分工协作、最后整理器材等方面的要求,就可以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品质和认真做事的能力。再如,教授“元角分”的知识时,笔者布置学生去菜场观察调查那些小商贩,他们在不借助计算器的情况下运算找零的速度很快。在观察之后,学生对元角分的凑整运算很着迷,这样很容易地就激发了他们学习“元角分”进率及转换运算的动机。

二、使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是培养其非智力因素的核心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是带着探求知识的美好愿望来到学校的。只有让他们在学习中取得成功,不断体验到“我在进步”这种感情,才能使其渴求知识的愿望得以巩固,并由此看到自身努力的价值。如果他们看不到自己学习所取得的成就,其渴求知识的愿望就会渐渐减弱,甚至在其心里凝成冰块,以至丧失自信心,或者出现更糟的情况:变得冷若冰霜,失去起码的自尊感。使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教学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数学能力培养,为学生获得学习成功提供智力保证

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否获得成功,取决于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状况及其相互作用。由于非智力因素是通过数学能力来影响数学学习活动的,如果学生不具备相应的数学能力,仅靠强烈的愿望和积极的情感,显然是无法保障其数学认识结构的不断发展的。只有“能学”并“会学”,才有可能“学会”“学好”。

(二)为每个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能否获得成功体验,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整体特点和个别差异,创设不同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比如,两步应用题教学时,有不少同学综合算式列不出,但分步算式能够理解。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可有意识地减少问题难度,使有困难的学生经过努力也能回答出来。布置作业和进行单元测验时,教师可适当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让每个人都觉得“我在进步”。

(三)要引导学生对失败作出恰当的分析

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成功,也难免会有失败,如上课听不懂,题目不会做,甚至成绩大幅度下降等。一时的失利或退步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恰当的总结归纳,正确分析原因所在。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艺术是激发和培养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键

教学艺术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一种具体体现。一般来说,教学艺术对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诱发学习兴趣

教学艺术是以审美形式呈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如能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规范而漂亮的板书,别具匠心的设问,表现出潇洒、自然的教态等,则会对小学生的学习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有利于诱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二)激励情感

教学艺术引起的是教与学之间的审美情感交流。教学艺术主要是诉诸各种具体的教学形象和手段,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受到审美情感的激励和感染,而融情感于学习中。同时,教师也受到学生情感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师生情感的交融。

(三)陶冶性情,愉悦身心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数学潜在的美,通过具体生活材料展现数学的趣味性、应用性和探求性,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现数与形的表象美、数学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美、动态美,通过运算率、口诀、顺口溜等让学生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使他们享受在数学美的愉悦中,陶醉在美的感受中,增长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的责任不只是把学生领入数学花园的门口,更应带着他们进入花园中,认识众花的美丽与芳香。首先,教师应灵活运用数字、符号、线段、色彩、语言等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内在的结构、层次、联系、过程与方法之美,把他们引入美的情景中,使数学知识的学习成为一种美的欣赏。其次,要讲究教学手段的美。数学教学中,各种教具学具等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克服由数学的抽象性而可能引起的枯燥感。但无论使用哪一种直观教学手段,教师都应按照教学艺术美的标准对其色彩、形状、结构、线条等进行精心的设计和选择,使学生既体会到数学知识本身的美,也能领略到教学方法和手段之美。第三,重视师生人际关系的美。师生关系的美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关怀爱护的统一,表现为教师营造的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小学教学与其说是知识传授和学习的过程,还不如说是师生间人际交往、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没有师生情感的沟通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教学艺术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因为小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纯真的心理趋向性,他们易受教师情绪情感的感染。第四,设计和创造教学活动的美。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使教学各环节按教学艺术美的规律进行,是教学活动美的基本含义。如,使学生欲罢不能的课堂导入,促使学生认真思考、别出心裁的提问,巧妙设计的问题情境,意犹未尽的课堂结尾等,无不体现着教师课堂教学组织之美。

四、改革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是培养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保证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存在片面性。教学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调节和控制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果说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路标”的话,那么,教学评价则可称为教学活动的“指挥棒”。但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不合理地解释、滥用分数的现象严重,分数被视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灵丹妙药”;过分地看重数学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兴趣、愿望、情感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教学评价缺乏激励性,即一切评价都只是为了排队、鉴定、筛选,而不是为了促使学生产生更好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功体验。

教学评价中的这些片面性,既妨碍了智力任务的顺利完成,也无法保证激发和培养非智力因素目标的落实。因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体系。

(一)树立教学评价是为了促进这一新的目的观

教学评价究竟是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学,还是为了鉴别和筛选,以决定学生能否受到奖励或得以升学?对这两者的回答都应该是肯定的,但前者应是核心和关键,因为奖励或升学实际上是学生努力学习后的自然结果。试想,如果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样的评价还有什么价值呢?当然,教学评价在鉴别和筛选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但若将评价的重心置于此,就是舍本逐末了。

(二)把非智力因素纳入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

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方面的作用,就必须把非智力因素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能仅仅强调对智力因素的评价。

总之,考试和评分制度改革完善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功能,使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五、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激发和培养其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措施

习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叶圣陶先生指出,简单来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好的开始意味着成功的一半。

数学学习习惯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与表现出来的经常性、自动化的学习方式。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很多种,如课前预习、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独立思考、认真作业、自觉检查订正的习惯等。对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习惯往往是他们非智力因素的一面“镜子”,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其非智力因素状况和发展水平一般来说比较好,换句话说,学生的学习习惯对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也有影响。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质疑问难”的习惯本应是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之后的一种主动而持久的行为。但如果我们想方设法使这种行为尽可能早地发生,即在学生还没有真正喜欢数学时,便引导他善于和勤于问“为什么”。那么,他将在此过程中不断尝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由此,他会主动、自觉地“寻疑”“问难”,学习兴趣就会逐渐增强。当“质疑问难”的行为完全达到自动化程度时,说明他的数学学习兴趣已基本形成。也就是说,习惯使学生越学越主动、越学越爱学。再比如,“独立完成作业”“先做作业后玩”等习惯是学生的独立性、自制性达到一定程度后的自觉行为。但我们也可从训练学生这些良好的习惯入手来培养其独立性和自制性,使“独立完成作业”“先做作业后玩”这些行为从无到有、从偶尔到经常。当这些行为完全巩固下来时,它们便成为学生的性格和意志品质的重要特征。相反的,如果学生做作业时,一遇到困难就立即求助别人,一遇到他感兴趣的事就放弃作业,久而久之,“依赖性强”“自制性差”就会成为其性格和意志品质的突出缺陷。也就是说,学生学习习惯的好坏与其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的发展也有密切关系。

当然,良好的意志品质还要借助一定的目标手段。人干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目的,也就是起因,为达到目的,去选择方法和手段,积极活动称为动机,这就是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目标的长短,对学生起作用的大小不一样。目标长远则动力作用大,目标短小,产生动力则小,像人走路一样,预定走十里,走到七八里时就会感到累,预定走 100里,走了几十里才觉得累。确立的目标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不要定得过高或过低。一旦目标制定,要严加督促,严格执行,决不要放弃。在实际学习中,教师要随时随地注意磨炼学生的意志,将活动坚持到底,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反复的复杂过程,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训练要求和目标;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有目的有计划地严格训练,要防止脱离教学实际,为训练而训练。

参考文献:

1 喻立森.教育学教程新编 M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3.

2 夏俊生.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3 王铁军.小学教育科研方法 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