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岳阳之名三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岳阳之名三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岳阳,古称巴丘,又曰巴陵,后改岳州,为历代府郡州县治所在。岳阳因有岳阳楼而名扬海内外,但岳阳之名由来,至少有三说。

幕阜山南说。幕阜山,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12座,最高峰尖峰为1596米。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将幕阜山与岳阳之名联系起来,写道:“幕阜亦谓天岳,州据其阳,故谓之岳阳。”这种说法用来指称今日之岳阳,似难令人信服。从地图上看,幕阜山在岳阳东南面,岳州古城则在此山西北面,按地理方位讲,叫“岳阴”才合适。清巴陵人吴敏树在《畔湖文录》中也不同意王象之的说法:“岳阳之为郡自隋也。其为县自梁。盖置于湘阴、玉山之间,在天岳之南,今平江之酉境,而属之巴陵郡。隋废县名郡,而居天岳之北,名实不相应,世莫能辨云”。清同治《巴陵县志》也说:“按岳州之名,实属幕阜山,南曰阳,而幕阜在通城、平江间,非阳也。”。

巴丘山南说。《大清一统志》载:“巴丘山在府城西南隅,亦名巴陵,又名天岳。”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巴丘山,亦名天岳”,认为当时岳州辖区大部分在巴丘山以南,故名岳阳。对此说法,《隆庆岳州府志》说:“俗以城南小坡为岳阳者,非是。”岳阳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的《岳阳市情要览》也称:“巴丘矮小,不足以言‘岳’;若以城中小丘为‘天岳’,则州衙在北,‘阳’仍无着落。”

有人认为,明时与现时的天岳山,仅为低矮小丘,不足以言“岳”,这是一种静止地看问题的观点。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当年的天岳山,既然称“岳”,应是一座大山,原本向西延伸至洞庭湖中,历经千年大浪淘沙,濒湖的山体大部分崩塌,仅余半边山坡。最初的巴丘城与岳阳楼应在今湖中四五百米处,历经变迁,才移至今日之位置。据考证,岳阳楼被烧毁、重建、迁移,几经风雨,屡毁屡建,有史可查的修茸达30多次。因此,巴丘山南说不能完全否定。

颜延之诗句说。南宋元帝元嘉三年,诗人颜延之诗句中有:“清雾霁岳阳,层晖薄澜澳”。这是历史上最早使用“岳阳”二字。诗人是在大雨过后,云开雾散之时登上巴陵城楼的。站在城楼上,环顾巴陵古城,东面是绵延起伏的山岭坡丘,南面巴丘山上树木参天,在阳光照耀下,雾气逐渐消散,郁郁葱葱;层层太阳光辉笼罩着波光粼粼的洞庭湖。因巴丘山(天岳山)在城南偏东,诗人将天岳山与太阳结合一体,称之为岳阳。

唐开元三年,岳阳刺史张说在巴陵城楼以北又建一楼,称“北楼”,巴陵城楼称“南楼”。张说将南楼取颜氏诗句中的“岳阳”命名“岳阳楼”。也有资料称,岳阳楼真正名闻天下,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并邀北宋文人范仲淹在庆历六年写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之后,按中唐诗人李白“楼观岳阳尽,川回洞庭开” 诗中的“岳阳”,始称“岳阳楼”。“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震憾世人,名扬天下,岳州城也因岳阳楼得名。1913年,民国政府遂将巴陵县更名为岳阳县,并将山西临汾地区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岳阳县更名为安泽县。

幕阜山南说,因地理位置相差太远,不足以令人信服;巴丘山南说,有一定依据,还需进一步考证。除此之外,还有“南门曰阳说”、“南名北移说”、“九华山之南说”……不一一论述了,有兴趣研究地名的人们,可以进一步论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