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罗泽南与他的《小学韵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罗泽南与他的《小学韵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93年9月,我在黄山参加“中国科技史年会”,顺便游览了素有“桃花源”之称的西递古民居。在那里发现一本线装的罗泽南著述的《小学韵语》,虽然它被书虫吃得千疮百孔,封末残缺,又无出版时间,但是,我还是把它作为“老古董”购而藏之。近日偶尔翻出,通读一遍,认为它属于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之一,有研究与介绍之必要。这里首先介绍作者其人——

罗泽南(1808—1856)字仲岳,号罗山,湖南湘乡人,清咸丰元年(1851年)由附生举孝廉方正。次年太平军攻湖南,泽南举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因功擢知县。咸丰三年(1853年),泽南率湘军援南昌,攻陷了岳州(今岳阳)、武昌,授浙江宁绍道台;续夺田家镇,因功赏“巴图鲁”称号。为此他曾作诗云:“巴图鲁号锡神京,伴食军中浪得名。夹道士民齐拍手,马头原是一书生。”

咸丰五年(1855年),罗泽南率军攻九江、湖口失利后,转而占领弋阳等地,加布政使衔。其时湖北布政使胡林翼(1812—1861,湖南益阳人)率军援武汉,与罗泽南连营湖口,见其士兵每战必先,忠勇冠时,询之,皆泽南所教子弟及其若父之门生。有人问泽南兵略,答曰:“大学知止,数语尽之。《左传》再衰三竭之言,其注脚也。”

据姚永朴《旧闻随笔》(黄山书社1989年3月出版)记载:“泽南貌清癯,将兵不着戎衣而用儒服,骑马先士卒行,所过不取民间寸草寸木。”其儒将风度可见一斑。

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罗泽南在攻武昌时,身先士卒,不幸中弹身殉。时任湖北巡抚胡林翼在奏疏罗泽南战功时,首先称他“以诸生讲学,宗法程朱,所著《小学韵语》诸书,体用兼备,洵堪比名教。”可见他对罗泽南评价极高。

疏中所说的“以诸生讲学,宗法程朱,所著《小学韵语》诸书”,是指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罗泽南在家乡左氏芭蕉山房与诸生讲授朱熹《小学》。因其句式长短,参差不齐,诸生阅读困难,于是他就借鉴传统蒙童读本的字句整齐,读能上口,平仄和谐,易于背诵的特点,将《小学》的内容,择其大要,辑为“韵语",并取古人注疏附其下,可以随读随解,“诸生乐其诵之”。

朱熹《小学》是我国传统的一部以儒学为中心的教育理论书,其中有关儿童教育的论述,成为历代各种启蒙课本的依据,只是不同时代,各有侧重而已。罗泽南《小学韵语》主要是在太平天国运动中“邪说诬民,听之不聪,乃病我心”的背景下编著的。咸丰二年(1852年),罗泽南随曾国藩在湘乡办团练,号称“湘勇”,成员大多属于当地儒生及其弟子,大都接受过朱熹《小学》的伦理教育。罗泽南“以一介书生,倡提亲旅,驰驱于吴楚之间,而其一时同事者及门之士居多共患难,一生死,履险蹈危,绝无顾惜”(罗泽南《小学韵语·序》),因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立下赫赫战功。

为了发扬儒家“仁”、“礼”的信念,军务之暇,罗泽南常与诸生参订《小学韵语》。咸丰六年(1856年)正月,罗泽南于湖北洪山军营正式定稿,并为之作序,概述主旨与成书经过,由长沙曾郁文堂刻字店首次刻印。同年三月,罗泽南战死于武昌城下,体现了一位儒者大智大勇的精神,真正实践了他的“可以寄命,可以托孤,一临大节,生死不渝”的忠君报国思想。

小学韵语》是根据朱熹《小学》内外两篇、385章编著而成,以立教、明伦、敬身、稽古为纲;以父子、君臣、夫妇、长幼、心术、衣服、饮食为目;摘取古今嘉言善行,以培养儿童根本,为修身大法必备之书。它以“教人之道,贵在发蒙”开篇;以“小学之功,大学之基”为主旨;具体内容有幼儿教育(包括胎教),小学之道,伦理、师承之教等,突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以及“谦虚恭让”的行为规范;最后以“小学一书,大法具备,朱子辑之,以觉来裔”,进一步阐述全书宗旨,与开篇相呼应,使伦理教化以及与人为善思想,贯彻始终。

笔者所藏罗泽南《小学韵语》,为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封二、三、四皆有《初等、高等、小学专用书》的目录和价格与《初级师范教科书》、各种《简易课本》的书目及价格。书目上还有“学部审定”、“总理学务大臣审定”字样。为查证此书出版时间,笔者曾在南京图书馆古籍部,查到了咸丰六年(1856年)长沙曾郁文堂罗泽南《小学韵语》首刻本与同治十二年(1873年)莫祥芝高邮刻本、独山吴氏刻本以及光绪五年(1879年)江苏书局重刻本。笔者所藏的罗泽南《小学韵语》版本无存。

经查: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4年1月13日)清廷开始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新式学堂开始兴办,所以这本《小学韵语》应是清朝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以后,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由于出版不久,清朝灭亡,这本属于清朝官员私人著作,以贯彻伦理教育为主旨的蒙童读本,未能进行普遍推广。所以,这个版本的罗泽南《小学韵语》,存世不多,也许就是濒于失传的孤本。为了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挥其儒家中庸之道与伦理化的优势,为继承和发展祖国的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关于朱熹《小学》资料由安徽大学钱志强教授提供,志此以示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