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常用三类抗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常用三类抗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临床使用较普遍的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三大类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这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按照全国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不良反应评判标准,对196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患者的年龄、性别、服药方案、不良反应概率及临床表现、转归情况等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降压药物不良反应的性别差异不显著,60岁以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ACEI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对呼吸系统影响最明显;CCB导致循环系统不良反应最常见;ARB的不良反应轻微而短暂,不良反应发生率与CCB无统计学差异,但显著优于ACEI。降压药的不良反应一般停药或换药后能自行消除,或经过对症治疗痊愈。结论临床医生应当全面了解各类降压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结合患者的具体临床情况,制定药物差异化治疗方案,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分析,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_816X(2014)05_0401_0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5.16高血压是引起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约40%的冠心病,80%的脑血管意外与血压异常升高有关[1]。为控制血压,患者需终身规律服药,且药物的降压疗效可受高血压的类型、年龄、种族及病理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必须进行个体化给药[2]。随着越来越多的抗高血压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并日趋复杂[3,4]。因此,加强抗高血压药物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监测,从不良反应报告中分析各类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有利于医师合理处方降压药物,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本文选取临床使用较普遍的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三大类降压药物,对比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针对性地调整用药策略,合理使用这类药物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至2013年门诊及住院的3924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为高血压,并长期口服以钙拮抗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等)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等)为主的降压药治疗。从中筛选出使用高血压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196例,进行对比分析。

1.2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196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患者的年龄、性别、服药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表现、转归情况等指标进行统计,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组内比较采用χ2检验,P

1.3评价指标:(1)不良反应鉴定。根据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办法》,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包括:①对人体有害的副作用;②毒性反应,如引起失眠、耳鸣、贫血、肝功能损害等;③过敏反应;④其他不良反应,如药物依赖性、致畸、致突变、致癌等。本研究按照全国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不良反应评判标准,对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鉴定和分析[5]。(2)转归评价。服用抗高血压药品而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经过停药或治疗后的转归情况分为三类:①好转,即相应发生的不良反应症状缓解和减轻;②治愈,即不良反应的症状完全消失,且没有因不良反应引发新的疾病;③恶化/后遗症,即不良反应症状加重,或因不良反应使原有疾病恶化、引发新的疾病,甚至死亡。

2结果

2.1不良反应的人口学分布特征:3924例高血压患者中,男性2165例(55.17%),女性1759例(44.83%),男性的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其中,服用三大类高血压药物而发生不良反应的,男性有105例,女性9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85%和5.17%,女性略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样本涵盖的年龄段为25~81岁,平均(61.30±5.70)岁,发生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见表1。51~60岁以及60岁以上年龄段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均高于其他年龄段,尤其是6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服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50岁以下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不良反应年龄分布

年龄(岁)样本量(例)不良反应例数(例)发生率(%)≤3021941.8331~40647132.0141~50896252.7951~601021525.09≥6111411028.94合计39241964.992.2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参照《WHO药物不良反应术语集》中累及系统-器官分类,抗高血压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包括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及皮肤等,主要临床表现有下肢水肿、头晕头痛、干咳、面色潮红、心悸、皮疹及皮肤瘙痒、恶心呕吐、血钾升高与低血压等。三大类抗高血压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见表2。对比可见,ACEI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达7.27%,是三类中最高的。其对呼吸系统影响最明显,发生率约为3.33%,主要表现为缓激肽升高引起刺激性干咳,其中由卡托普利引起的例数最多,少数情况会产生皮疹以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等;CCB导致循环系统不良反应最常见,表现为肢端水肿、面色潮红、心悸等,发生率约为1.61%,以氨氯地平最为多见,硝苯地平还表现出对消化系统的影响。ARB的不良反应是三类中最少的,偶见血钾上升、皮疹等。但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与CCB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著优于ACEI(P

累及系统临床表现CCB不良反应例数ACEI不良反应例数ARB不良反应例数神经系统头晕头痛689呼吸系统咽痛、干咳、呼吸困难93310循环系统水肿、高血钾、潮红、心悸282118皮肤附件皮疹、瘙痒1367消化系统腹痛、恶心、呕吐1945不良反应合计757249样本量17449911189不良反应发生率(%)4.307.274.122.3不良反应转归情况:服用抗高血压药品而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其不良反应的预后情况总体较好,一般停药或换药后能自行消除,或经过对症治疗痊愈,见表3。本研究中停药自行好转的患者所占比例为52.55%,治疗后痊愈的患者比例是46.43%;只有极少数的患者因不良反应的影响,加重了原疾病或留下后遗症,比例为1.02%。三大类药物比较,CCB的不良反应更加容易处理和控制,停药后好转的比例为61.33%,显著高于ACEI和ARB(P0.05)。

表3不良反应转归情况(%)

转归情况CCBACEIARB总体好转61.3347.2246.9452.55治愈37.3351.3953.0646.43恶化/后遗症1.341.390.001.023讨论

3.1不良反应人口学特点分布:从研究结果来看,抗高血压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与年龄的增长存在一定关联,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比较多见。老年人是高血压患病的高发人群,而不良反应通常是由用药不当引起的,因此根据老年高血压的特点制定用药方案有着重要意义。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较大,高血压并发症多,节律不明显,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需根据个体差异来制定用药方案[6]。且在用药过程中,注意药物剂量和给药时间的调控,从小剂量开始,逐步达到维持剂量,根据血压波动规律给药,停药和换药必须有针对性、缓慢、渐进地进行。

3.2常用三类抗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差异:不同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表现不同。大类比较,ACEI对呼吸系统影响最明显,具体表现为刺激性干咳,且女性和老人多见,夜间加重,其次对皮肤以及神经系统的损害,一般情况下较轻微,表现为皮疹、瘙痒、脱发,偶有出现低血压情况,其中尤以卡托普利最为常见,通常由开始剂量大导致,故用药可从小剂量开始。也会有味觉、嗅觉缺失等轻微反应出现。CCB导致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最常见,表现为胫前踝部水肿,出现时间在服药数天后到半年至一年内,以氨氯地平常释剂型多见,现阶段临床上使用长效的硝苯地平控释片和第二、三代钙通道阻滞药,出现水肿概率不高,但初始使用者有面色潮红、头晕头痛、心悸等现象,均不严重。ARB不良反应轻微而短暂,偶有咳嗽、头晕头痛、胃肠不适、低血压与皮疹等。

3.3不良反应控制措施: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多由药物的不合理使用造成,因此,临床医生应当全面了解各类降压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结合患者的具体临床情况,差异化制定药物治疗方案,并加强患者合理用药指导,从而在提高降压疗效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另一方面,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有利于干预各种血压维持机制,其药理作用可相互补充,消除因为个体差异而导致的药物反应,中和不同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进而预防单药医治时血压降低触发的代偿反应,把不良反应减到最少,也具有较高的效价比[7]。有研究显示,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单一用药[8]。例如,氯沙坦和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治疗对保护肾功能有相加作用[9],卡托普利能够消除硝苯地平的心脏抑制反应等[10]。再者不良反应的监测分析也是控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举措。一旦发现不良反应,要及时报告处理。绝大多数轻微的药品不良反应一般在停药或换药后,症状可自行消失;停药或换药后还未明显好转的,须及时给予对症治疗,避免加重症状或留下后遗症。

参考文献

[1]田麦会.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合理用药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2):50-51.

[2]沈德莉,赵明华.学习高血压防治指南,合理应用抗高血压药物[J].中国药师,2007,10(8):814-816.

[3]Svensson S, Kjellgren KI. Adverse. Events and patients' perceptions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 effectiveness[J]. Journal of Human Hypertension,2003,17(10):671-675.

[4]Takishita S. Antihypertensive drug therapy: adverse effects and drug interactions[J]. Nippon Rinsho,2001,59(5):992-997.

[5]杜文民,范维琥.国内40年文献源抗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2,11(1):26-29.

[6]李雪梅,张琳.老年高血压患者如何合理用药[J].医学信息,2013,26(5):379-379.

[7]曹生华.比较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3):18-19.

[8]周宗宝.高血压联合用药185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3,24(18):2714-2715.

[9]王喜芬.抗高血压药的联合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07,2(18):120.

[10]李幸苗.抗高血压药的不良反应及对策[J].中国药业,2011,20(1):77-78.

(收稿日期:2014_2_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