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学情”成为提升语文能力的有效“落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学情”成为提升语文能力的有效“落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可见,语文学科能力只有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才能形成和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让“学情”成为提升语文能力有效落点

一、让“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相互联系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运用“望远镜思维”,追求语文教学的“高度”和“长度”,立足学科本源,正确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课程标准对年段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表述都较为宏观、概括,不够细化。在教学中,我们应着眼于课程标准、学段目标、课后习题组成的导学系统,立足课文文体、内容、表达等文本系统,准确把握教材的教学价值。

教学三年级语文《石榴》这篇课文,确定教学内容时我关注到课后习题第5题提出如下要求:“品尝一种水果,并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在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时,根据王荣生课程视野下文本“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课程功能理论,我将这段话作为例文处理,帮助学生从选文中提炼出读写知识或技能的某一点或某几点,让学生形成某一方面的读写知识。仔细分析这段话,我们不难发现文本中隐藏的“秘密”:(1)运用了连续动词:摘、剥、取、嚼;(2)运用了表示颜色的词:红白相间;(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4)运用了ABB结构的词:酸溜溜、甜津津;(5)写出自己的感觉,如“清爽无比”。

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情平衡好“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两者之间的关系。当学生对于文本“传递了什么信息”的理解还存在困难时,教师要“雪中送炭”,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服务,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感悟文本中的“秘密”,理解认识向纵深发展,提高语文能力。

二、让“逻辑起点”与“现实落点”有效对接

“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学习进度应具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它是根据教材的逻辑结构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预设的一种标准。“现实落点”则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实际具备的相关知识、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等。教学的起点应当是学生“学”的起点,智慧的教师应该拥有一面“透视镜”,用“透视镜”去审视,使起点成为支点,成为创生点、发展点。我们的教学只有建立在真实的学习起点上,让“逻辑起点”和“现实落点”对接,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年级语文《拉萨的天空》中的一段话。课后习题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它的设计蕴含了教材的编排意图,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本学段教学重点的实践载体。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进行了如下设计:(1)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赏析(指向理解):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3)诵读:感悟表现手法、句法特点;(4)背诵(指向积累,积累课文中的精彩句段);(5)拓展(指向运用):拓展映衬手法的语段;(6)运用(指向运用):适度关注语言文字运用。

就这样,将“诵读”这一环节放大,作为学生能力发展的“缝隙”,让学生通过努力唤醒心中沉睡的智慧,激发学生多层面的思维和多角度的理解、体验、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让“教学预设”和“学生需求”相互融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教学就是要以学定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优秀教师的课堂往往是波澜起伏,高潮迭起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时刻关注学生的需要。如果我们发挥“显微镜”的作用,聚焦语文教学中的细节,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时间节点,呼应学生需求,就能更加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静心反思,在教学中,我们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多种学习需求:学生已知的,我们不必多讲;学生迫切需要知道的,我们需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能通过努力自己习得的,我们要等待学生成功的花儿绽放;学生容易忽视的,我们要给予点拨引导,聚焦难点;学生容易出错的,我们就指点迷津……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必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四、由“千人一面”向“因材施教”美丽转身

学生的兴趣、能力、基础、性格等都存在着差异,如果用同样的内容去教学,必然无法适应他们的发展。如果我们学会用“三棱镜”思维进行反思,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重新选择,做到因材而教,分层教学,必将更好地适应并促进他们的语文学习,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

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需要直面“今天”和面对“明天”。相信我们只要以“学情”作为语文教学的坐标,必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孩子的成长“拔节”。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