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地区假冒伪劣商品销售及消费调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地区假冒伪劣商品销售及消费调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农村地区假冒伪劣商品的“重灾区”。本调查研究选择贵州省贵阳市和六盘水市周边的两个乡镇为调查对象,对农村地区假冒伪劣商品销售消费的现状,成因进行了调查剖析,提出了治理建议。

关键词:农村地区;假冒伪劣商品;原因;对策

假冒伪劣商品非一国所独有,仍是全球性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地区消费需求增长,为在城市中少有立足之地的假冒伪劣商品开启了新的消“废”空间,假冒伪劣商品成为危害农村消费者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的大“毒瘤”,对农村地区假冒伪劣商品销售、消费和监督管理进行研究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献查阅,二是实地调查。笔者选择贵州省贵阳市和六盘水市周边两个乡镇作为样本点,目的是想通过调查发现,交通和信息传播条件对假冒伪劣商品的销售有多大的影响。每个镇随机选出25个消费者,6个小商店和2个食品批发店。笔者对随机抽出的50个消费者、小商店以及相关管理部门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71份。

二、农村地区假冒伪劣商品的现状

(一)概念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5条规定:“禁止伪造或者冒

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禁止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禁止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由此可推断,所谓假冒伪劣商品(fake and shoddy goods)是指那些含有一种或多种可以导致普通大众误认的不真实因素商品,实质上是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其质量、性能达不到强制性标准的要求,或假冒、伪造商标、或假冒优质产品标志、认证标志的商品。1假冒伪劣商品可以分为假冒商品和劣质商品两种类型。假冒伪劣商品是假冒伪劣的物质商品,不包括精神商品。

(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分析

表1 是否买过假冒伪劣商

人次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购买过 58 81.7 81.7 81.7

没购买过 13 18.3 18.3 100.0

合计 71 100.0 100.0

从此表可知,在农村地区大部分人购买过假冒伪劣商品

表2 购买过假冒伪劣商品的年龄段

人次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青年人 5 7.0 7.0 7.0

中年人 8 11.3 11.3 18.3

老年人 28 39.4 39.4 57.7

与年龄无关 30 42.3 42.3 100

合计 71 100.0 100.0

从此表可知,中、老年人是农村假冒伪劣商品的主要购买者。

表3 假冒伪劣商品分类

次数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食品类 23 32.4 32.4 32.4

服装类 37 52.1 52.1 84.5

家电类 8 11.5 11.3 95.8

药品类 3 4.2 4.2 100.00

合计 71 100.00 100.00

从此表可知,假冒伪劣商品中,服装类比例最大,其次是食品类。

(2)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农村地区假冒伪劣商品销售状况

从调查得知,大部分农村居民选择在村里的店铺购买商品,50%的村民通过这个渠道购买商品。其原因是货源相对充足,就近方便。县城超市批发点相距较远,交通不便,村民一般不采用此种购买方式。调查发现,部分假冒伪劣商品如此畅销的原因:第一、农村地区多数农民收入不高,多选择便宜实惠的商品无暇顾及商品的质量是否过关;第二、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消费认知能力不足,辨别商品真伪能力较弱,即便买了假货,常常自认倒霉。

(2) 从营销者的角度分析农村假冒伪劣商品的状况

为获取真实有效的情况,作者通过村民的指引问询店铺老板,通过访谈了解商家在近期以来,销售的食品中是否遇到仿冒、掺假、过期和变质等情况。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在农村各种小店中销售的食品,通过有关部门的严格检验仅仅是少数,几乎没有质量安全保证。主要原因是农村小商品经营者自身文化水平有限不了解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他们进货时往往只考虑价格,价格不能太高,否则卖不出去,就不能赚到钱,至于质量问题,对身体有没有害,则较少考虑到。

三、农村地区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原因

1.高额利益的驱动和道德的沦丧是根本原因。“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个别货架上有“娃恰恰”、“康帅傅”等傍知名商标的假冒伪劣商品。“小白免”、“康帅博”干脆面、“口渴可乐”汽水、“粤利粤”这些“傍名牌”的假冒食品,成了农村孩子健康的隐形杀手。

2.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不力。第一、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极多数的农村地区缺乏食品卫生管理的专门机构和执法人员。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多停留在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强调上,监督管理不力,检查方式较为随意,检查结果公示不够,消费者获知假冒伪劣商品的渠道较狭窄。只有在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时,执法部门才会加大力度检查。

第二、相关部门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检测技术陈旧和落后,例如通过感官判断,看食品的外包装,是否有标签、商标、卫生许可证编号、厂址、日期等。

四、结论及对策

第一、进一步调整农业和农村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村增收。农民收入增加了,钱包鼓了,家底厚了,消费水平才能提高,才不会贪图便宜,购买明知是假的伪劣商品。

第二、国家财政拨款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网络及时快捷,通讯有效便捷,交通高速安全的模式,为农村地区消费者提供商品信息,提高他们对假冒伪劣商品的判断能力。

第三、在基础教育投资方面也要大力扶持,提高了农村地区消费者的法律素质也就可以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商品。可以在工商局组成宣传普法小组,定期下到农村地区义务免费宣传普法,教会农民辨认假冒伪劣商品,在自身权益因为假冒伪劣商品受到重大侵害时,正确运用法律武器来切实维护自身利益,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四、国家工商总局的《关于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工作的通知》是有效净化农村食品市场的一大利器。首先,有关部门应积极改进假冒伪劣商品的检测检验机制,有效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测技术,利用公平平台及时假冒伪劣商品的各类基本信息。加大执法力量,定期在偏远农村地区排查假冒伪劣商品,从根本上消灭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市场的存在之地。其次,相关监管部门要本着依法、及时、从严、从重的原则,加大对整治中发现的食品违法案件查办力度,决不能轻易忽视任何一条违法线索、放过任何一款不安全食品、纵容任何一种违法行为。(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

(本文为2014年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农村地区假冒伪劣商品的调查研究”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金甫:《假冒伪劣商品的产生及其治理》,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7月

[2] 孙艳华 应瑞瑶:《欠发达地区农村食品安全的实证研究―基于假冒伪劣食品的视角》

注解:

① 王金甫:《假冒伪劣商品的产生及其治理》,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