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P2P:疯狂之后的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P2P:疯狂之后的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4年,是p2p行业的爆发之年;2014年,也是P2P企业掀起跑路、倒闭潮的一年。

这一年,投资者们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捞到了金,有人赔尽了本;这一年,也有很多理性的人在冷静观察和反思,试图在行业的躁动中保持正确航向。

2015年,为了更好地前行,习惯于快节奏的P2P,恐怕需要在奔跑的过程中给自己提个醒:是时候,好好思考一下未来的生存发展大计了。

急速膨胀带来问题爆发

2014年,P2P行业的发展用迅猛两字已不足以确切形容。如果说被称之为P2P元年的2013年,平台数量从150多家增长到近700家、融资规模从100亿元增长到近900亿元可以用快速增长来形容的话,那么2014年,P2P行业平台数量增长到近2000家、融资规模超过2500亿元则算得上是“井喷”甚至是“膨胀”了。

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市场的支撑,但同时,在扩大市场规模的同时,也要紧抓发展的核心问题,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作为其细分市场之一的P2P,其本质也离不开金融。而金融的核心是风险控制,P2P企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在风险控制上勤练内功,只要形成良好的风险控制能力,才能在P2P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但在2014年,无论是刚进入的新生力量,还是已经有多年发展经验的“老兵”,多数P2P企业都在集中绝大部分精力抢占市场、扩大规模,以便趁着这一波发展的浪潮,顺势而起,在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但他们却忽略了一点:刚刚发展起来的P2P行业,整体根基不牢,企业盲目地扩大规模,而忽视自身能力建设的问题,必然导致发展跟不上其规模扩张的速度,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因此,我们看到,在平台数量激增、融资规模一再被刷新,行业一片欣欣向荣的同时,风险也在不断加剧,问题平台频出。据零壹财经统计,截至2015年1月31日,全国纳入统计的P2P借贷平台超过2000家(仅包括有线上业务的P2P平台),其中问题平台累计达465家,而1月新增的问题平台至少有70家。

业内多个研究机构都对相关问题平台暴露出的问题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是部分平台片面追求超额回报和交易量,忽视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致使风险快速累积,高利率难以为继,资金链最终断裂,凸显出平台风险意识与风控能力的薄弱。这类问题主要集中在新成立的平台中,当然,也不排除个别老牌企业。由于新成立平台多,且成立时间短,大部分平台的首期借款尚未到期,平台的风控能力未经过检验。一旦首批借款集中到期,风控能力差的平台出现大面积违约,导致平台倒闭。

百度金融事业部总经理杨进表示:“成功的金融企业各有各的特点,但是失败的金融和企业则是有着惊人相似的问题,那就是风险管理。令人担忧的是,我们对风险的关注度,远远低于对互联网金融的关注度。扪心自问,包括我自己,我们做互联网金融的同行们,有多少人有那种传统金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风险意识?互联网金融需要发展,更需要长期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发挥互联网的张扬精神,同时也要保持金融的谨慎态度。”

二是受整体经济下行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影响,一些P2P平台业务也受到影响,导致违约率上升。

三是利用P2P平台进行欺诈。此类P2P平台多是抱着“捞一把就跑”的心态,以明显高于业内水平很多的高利率吸引投资者,一旦骗取了足够多的资金,就“人去楼空”,网站页面不能登录、电话无人接听,令投资者控诉无门。2014年,甚至出现仅上线一天就跑路的P2P平台,上演了史上“跑得最快”的P2P跑路事件。

在前两类原因导致的问题中,有的P2P平台出现问题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业务调整,重新上线,这是幸运的平台,对于这些平台的投资者而言,也是幸事一件。但更多的问题平台最终不得不面临倒闭的结局,相对而言,这些平台的投资者们,就只能面临血本无归的结果了。2010年以来P2P平台数量增长情况见图1,2014年以来问题平台数量见图2。

自律才能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行业内问题平台越来越多,使得一部分有危机意识的企业越来越重视风险控制问题,越来越关注行业自律问题。

必须注意的是,面对日益下滑的收益和越来越高的获客成本,部分平台为了盈利,夸大宣传平台或者平台产品,达到吸引投资者投资的目的,甚至采用欺诈的方式来“绑架”投资者投资。在已跑路的平台中也有打着央行以及相关部门旗号忽悠投资者的。更有甚者,有平台还将手伸向老年人群,利用老年人群防范意识差,想为孩子攒钱的心理,以100%安全或者保本保息等字眼向老年人推销其产品。

而不得不承认的是,随着市场发展的不断深入,平台的生存环境的确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挤压。这种情况下,有平台通过“流氓式”竞争手段,如利用搜索引擎的竞价盗走竞争对手流量。有平台则从盈利端费尽心思,玩文字游戏忽悠投资者。与这类平台相比,一些稳健经营、重视风险控制以及产品开发的平台虽然短期内在数据上处于劣势,但这些平台才是P2P的未来,才是推动P2P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在已出现的问题平台中,除了欺诈跑路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项目审查过程操作不严、风控能力较弱以及风控意识不强等导致平台出现问题。这其中大部分是规模较小的平台,但也不乏大平台的身影。

2014年8月,红岭创投爆出亿元坏账,但因其第一时间表态全额垫付,最终不仅度过危机,还通过该事件使其用户数量和交易规模均呈爆发式增长。红岭创投的这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算得上是因祸得福。但其大单房地产项目没有担保公司担保、“类银行”的操作模式等存在的隐性问题,犹如一颗埋藏在企业深处的炸弹,不知何时就会被引爆。事件来得很快。2月7日,红岭创投再曝出7000万元不良贷款,虽然此次红岭创投也在第一时间给出了解决方案,并表示总体兑付压力并不大,但由于投资者对房地产市场预期的下降,加上其此前宣布的一系列融资计划一直未能实现,这次并未如期打消投资者顾虑,反而使业界对其“类银行”模式打上大大的问号,甚至加剧了投资者对整个P2P行业风险的担忧。因为相对于规模较小的P2P平台,知名P2P平台出现问题对行业所产生的影响更大,甚至是颠覆性的。

因此,面对P2P行业的发展现状,为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发生,为促进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业界在期盼监管政策早日落地的同时,行业自律的呼声也持续高涨。毕竟,在监管政策出台之前,要解决P2P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能靠行业自律。

加速洗牌

经过2014年的疯狂扩张,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问题暴露之后,P2P行业在2015年伊始多了几分理性。提出重视风控的管理者更多了,稳健型的企业受到关注了,自律的队伍壮大了,监管的声音逐步明确了。但即便如此,P2P的2015也并不能令人更加乐观。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受监管政策落地、宏观经济下行、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野蛮生长多年的P2P借贷行业将出现一次大规模的风险爆发和行业重整。

融360联合创始人、CEO叶大清认为:“2014年已经有上百家P2P平台跑路,2015年这种情况会更加糟糕。”他还指出,基于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发现,P2P平台跑路的时间一般会集中在长假期间,例如国庆和春节。

速帮贷首席风控官郑春香也表示,2015年,监管的落地将会过滤掉一大批不符合政策标准的平台,另外一些平台会因为经营不善等问题倒闭,因此“2015年会有更多的平台倒闭或消失。”

这并非危言耸听。从目前情况来看,尽管仍然有P2P平台跑路、倒闭,但这些小平台的离场并没有真正动摇这个行业的根基。因为这个行业两极分化严重。根据网贷之家数据显示,1月贷款余额在5亿元以上的平台有36家,其中排名第一的陆金所贷款余额约103.87亿元,第二的红岭创投约为77.22亿元,而这36家贷款余额总规模在整个行业的占比接近60%。

由此可以推断,这36家中的一家或多家出现问题,可能才是真的“伤筋动骨”甚至动摇整个行业。因为这些平台涉及的客户数量众多,交易规模庞大,他们的倒下势必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其结果也许是投资者信任缺失导致资金外流,也许是监管部门以治乱之势介入,加速行业洗牌。

如果说跑路和倒闭是P2P平台自我清理的一个过程,那么传统金融的进入和资本的博弈则是推动P2P加速洗牌,形成新格局的又一动因。

竞争加剧将使大量实力较弱的企业被逐步淘汰整合,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1月初,互联网千人会的一份报告认为,在2014年,传统金融机构、国有公司、上市公司等皆不同程度参与到P2P行业之中,2015年,在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国家监管政策即将落地的情况下,是这些企业通过P2P向互联网转型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方式,而P2P企业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投入这些企业的怀抱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归宿。

而口袋网CEO魏宁则表示并不看好银行进入P2P领域:“银行进P2P是自己革自己命的问题。如果银行大举发展P2P直接融资,一定会影响自身存款业务。互联网金融本质是金融,但是它一定是以互联网形态呈现的。互联网更注重用户体验,这恰恰是银行天生欠缺的。银行可能很难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去开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