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你读懂教材了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你读懂教材了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在“全国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届课堂教学大赛”上给一等奖获奖者颁奖时说:“教学方法在课文里!你只要把教材吃透了,方法就在其中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兰老师随后在给特等奖获奖者颁奖时也动情地说:“认真地读懂教材,我们就能教好学生!只要我们读懂教材,我们就能教好语文。”由此可见,“读懂教材”是多么重要!当前,一些学校为了促进部分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专门为他们搭建平台,举行“×××教学风格研讨会”。应该说,这个舞台激发了更多的语文教师向“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去追求,但是为了追求“风格”,部分教师陷入了“越是不同,越有风格”的怪圈,教师没有真正“读懂教材”,导致语文教学出现了严重的“错位”现象。

一、 勤查字典――越俎代庖

【课堂回放】苏教版二下《练习4》教学片段:

师:这一幅温馨的画面我们可以给它取一个美丽的名字――(课件出示:老牛舐犊)谁会读?(学生或是微笑摇头,或是一脸茫然,只有少数学生举手)

生:老牛舐犊。

师:真不简单!告诉大家,你为什么会读。

生:我课前查的字典。

师:你是一个会学习的好孩子。希望我们其他的同学也像朱华小朋友一样,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课件出示“舐”和“犊”的拼音)一起读三遍。(生齐读)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也查了字典,“舐”和“犊”在字典中的解释分别是――(课件:在“舐”和“犊”的下方,分别“飞”出了“舔”和“小牛”)谁能说说“老牛舐犊”的意思?

生:就是“老牛舔小牛”的意思。

师:“老牛舔小牛”说明了什么?

生:老牛很爱自己的小牛。

师:真聪明!这个成语就是比喻父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子女。

【反思】上面的教学片段看似完成了有关“查字典”的任务,实际上是典型的“越俎代庖”:先是少数学生代替了多数学生,继而是老师代替了全班学生,换来的却是学生的“惰性”。苏教版教材在二年级下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里安排了“勤查字典”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平时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从“无声的老师”那里主动去识字。“勤查字典”属于“看起来不起眼,却一辈子有用”的技能,需要不断反复地实践,方能熟练掌握字的音序、音节、部首,准确选择字义。然而现实课堂教学中,很难看到教师指导学生查字典,取而代之的是出示字义,让学生选答案。私下与老师交流,老师坦言:课上查字典浪费时间,影响课堂的节奏。殊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我们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查字典,教师都不在课堂上示范、强调,学生日后怎能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长此以往,学生查字典能力势必削弱。笔者调查发现:到了三年级,有的学生还不会查字典,看不懂字典中的“注解”;有的虽然会查,但是速度不敢恭维。这不正验证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么?

二、 生字描红――视而不见

【课堂回放】苏教版六下《夹竹桃》教学片段:

师:季羡林爷爷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生字宝宝――熏(课件出示:熏),怎样写才好看?

生:第二笔“横”是这个字的主笔画,要写得长。

师:观察得真仔细。还有呢?

生:下面的四个“点”要写得互相照应,才灵动。

师:不错。如果把这个字看作一个人,看看他的腰部。

生:中间的腰部要收一点,这样才苗条。

师:你一点就通,而且会审美。现在,举起手指跟着老师把这个生字认真地写一遍。(师边范写边讲解)

师:拿起笔,在本子上把“熏”字写两遍。(生写好后投影点评)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当前,练字的重要性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应该说,上面的写字指导片段还是很到位的,但忽视了苏教版教材中书后习题的“规定动作”――描红。翻开学生的课本,从前到后,很少有描红的,即使看到几个稀稀落落的描红,也是“双眼皮”。作为语文课本,可谓是“寸土寸金”,可是编者为什么要在每一课后面都安排固定的训练板块――描红呢?这是因为编者遵循了练字规律:描红是学生把字写得入体的重要一环。如果我们教师忽视了这一规律,不重视描红,结果只能使“练字效果”大打折扣。要想大面积提高写字质量,首先要认真描红,及时检查、反馈描红情况,课堂上重视个别指导,及时纠偏,圈点描红入体的字;其次在批阅配套教材《小学硬笔习字》时,要面向描、仿、临,根据描、仿、临的综合质量批阅。

三、 “补白”训练――认识模糊

【课堂回放】苏教版五下《秦兵马俑》教学片段:

师:作者说,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它们神态各异。(课件出示:四种神态的兵马俑图片及相关语句)请各人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练习读一读。(生自由练读后,每种神态各请一位学生展示朗读,但大部分学生还举手)

师:这么多同学还想读,那我们分四组,每一组读一种。(四个小组按顺序接着朗读)

师:读到这儿,你们发现了吗,怎么还有个省略号呢?是表现将士们一直思念,还是……

生:是表示还有很多种神态。

生:因为兵马俑太多了,而且没有两种是相同的,所以用省略号。

师:让我们接过作者的笔,也来用“有的……好像……”写写我们眼中的兵马俑。(生写,然后交流)

生:有的张弓搭箭,双眼怒视着敌人,好像要把敌人生吞活剥一样。

生:有的目光炯炯,双唇紧闭,好像一场战斗即将打响。

生:有的高大魁梧,高举号角,好像随时准备吹响出征的号角。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

【反思】不少文本常有“留白”现象,看似“无”,却渗透着极其丰富的“有”。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抓住与文本有密切联系的“空白”,挖掘课文中的言而未尽之处,找准训练点,让“补白”灵动生成,课堂上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但是用心揣摩一下学生的句子,就会发现瑕疵:一是文本中描写神态的都是四字词语,第一个学生写的“双眼怒视着敌人”与之和谐吗?二是“补白”训练本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而第二个学生写的却是原文“个个目光炯炯,双唇紧闭,神态严峻,好像一场大战就在眼前”的翻版,如果把学生补写的这句放到原文中,不是前后重复吗?三是补写的内容必须真实可信,“号角”在秦朝是没有的。显然第三个学生的句子有悖历史,但是却没有引起教师的重视。“补白”训练并非只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写几句话。如何让“补白”训练成为语文课的“亮点”,让“补白”训练扎扎实实落实“语言实践”的本体性教学目标?需要教师课前备教材、备学生。教材是编者字斟句酌,反复加工,花费大量心血的产物,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是极为必要的。《秦兵马俑》描写“神态各异”的片段内容丰富,语言规范、结构整齐,教师必须充分领悟到其中的训练价值,引导学生感悟发现,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中,这样才能把教材的“例子”功能发挥到极致。其次,课前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可能会写出什么样的内容,并从价值观、内容、形式诸方面考虑应对的策略。浅层次的写作训练,收效甚微,唯有这种刻骨铭心的有效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提高。

四、 文本拓展――不加取舍

【课堂回放】苏教版五下《月光启蒙》教学片段:

师:母亲的歌谣、故事、童谣、谜语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美妙”,使我的心明朗起来。所以,“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引读)“是母亲用……飞向诗歌的王国。”

师:三句话中,你能看出作者想对母亲说什么?

生:母亲,我要感谢您!

生:母亲您给了我很多,我感激您!

生:母亲,我爱您!

师:下面我想给大家介绍一篇文章,题目叫《月光母亲》,是这篇课文的原文。读完后我想听听大家的感受。但因为幻灯片上打不下,所以老师只带来了最经典的两个段落。自由读一读。(出示母亲的痴呆画面及文字片段)

师:现在的母亲怎么样了?

生: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

师:作者面对现在这样的母亲,心里会是怎样的呀,请你再读读最后一段,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此时,有些学生眼里已盈满了泪水,根本讲不出)

【反思】在孙友田的心里,母亲在月光下给他启蒙的情景定格成了一幅温馨美妙的画面,永远沉淀在他记忆的长河里。这种温馨美妙的画面也应定格在学生的脑海里。本来学生心情是喜悦的,沉浸在美妙的歌谣、故事、童谣、谜语中,沉浸在母亲美丽的形象中,而文本的拓展,痴呆画面的呈现,使学生的情感急转而下,由喜转悲,课堂氛围从轻松、愉快的童谣吟诵和神奇无比的思维联想,转入了无限伤感,悲悲切切,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童年欢乐荡然无存。这种拓展是不顾编者意图,不顾学生情感的错位拓展。教者的目的显然是想升华本课主题,感激母亲,但这样的拓展没有把握好课堂的情感基调。诚然,拓展阅读有利于进一步感受、深化母爱。作者这么写,也是发自内心的。但是,我们为什么不问一问:为什么如此感人的细节,编者偏偏去掉了呢?因为若在《月光启蒙》中保留探望痴呆母

亲一段文字,刚建立起来的美好的爱意就会被忧伤冲淡,对母爱的理解也没增加多少。因而,编者选择了让学生留下文中母亲的美好形象,留下浓浓的文化气息,是较佳的选择。如果我们明白了编者的这层意图,教学时就不会再去拓展一段悲怆的结尾了,这种拓展还是不做为好。基于本课,倒不如老老实实地交流家乡的民歌、童谣(书后第4题),甚至鼓励学生创作童谣。

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是与文本相关的信息,都可以作为拓展的内容,拓展延伸的面广了,课堂才是开放的。这种对文本拓展定位的模糊,就会造成文本拓展“不加取舍”的现象。其实,文本拓展应有自己的定位与属性。拓展要关注学情、学段目标、文本本身、编者意图;拓展要返璞归真,要回归文本教学的本位;拓展要为本节课的语文教学服务,要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科书编者”地位的明确,是克服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随意性、偏离性的一剂“良药”。而编者的意图是通过教材呈现出来的,简言之,尊重编者就是要“读懂教材”。你,读懂教材了吗?

(作者单位:泰州市姜堰区官庄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