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质量就业的有力保障――项目实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2007年,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计算机系与实训中心合作,构建了可教学化的实训体系。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积累,项目实训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介绍相关过程及成果,用以分享。
关键词:实训;就业;毕业设计;应用型软件人才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是一所IT应用型大学,致力于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1-2],从而使学生符合社会上的用人需求,更大限度地体现出高校毕业生的价值以及高校的办学意义。同时,随着IT企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都希望招聘到具有一定工程能力,进入企业后只需简单培训就能直接参与到团队工作中的学生。
为了做好上述问题的衔接,项目实训,是必经的渠道。早期的理论学习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他们懂得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实训课程的进行为学生提供了更直观的教学模型,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接触实际问题,从而提前进入企业适应阶段。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采用“1321”[3]的教学模式,即一个学年分为3个学期:2个理论学期和1个实践学期。每学年的实践学期将本学年核心课程知识点进行融合,目的是对整个学年所学课程的一个综合训练,用相对完整的项目贯穿相关课程。为最后学年的实训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1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
应用型软件人才中的“应用型”侧重于“技术应用型”,是对技术、工艺的应用。这里所指的“技术”包括工程背景技术、管理技术、经济技术,甚至专业
外语等。因此,对于计算机系的学生而言,应用型软件人才要具备的核心能力主要有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其中工程实践能力是指要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并且掌握现代软件工程设计、开发和编程技能。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思路是:以毕业实践为最终目标,贯彻“实践不断线”,强调实践的延续性和关联性。整个体系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课堂实践、实践学期和毕业实践,这3个层次之间是点、线、面的关系,彼此呼应,整个实践教学体系逻辑严密,一气呵成。
毕业实践包括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覆盖大学前3年所学核心课程。在项目实训阶段,以实际项目进行训练,采用企业式的管理模式,力图实现与企业之间的链接。项目实训的延伸和扩展就成为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课题,可以使学生得到深入训练。由此可见,项目实训是其中一个关键的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核心所在,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实训过程
项目实训的大纲是:一个目的,两个部门,三个制度,四个阶段,五个要求。
作者简介:李宁宁(1982-),女,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邓丽(1977-),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嵌入式数据库。
2.1一个目的
以学生就业为目的。项目实训为学生毕业设计提供相关技术和课题,学生在充分巩固了实训期间所学的内容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完成独立的毕业项目(如下文提到的东软校友录管理系统和东软车辆管理系统),从而,比较顺利地过渡到工作岗位。
2.2两个部门
为了保障项目实训的顺利实施,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训中心,其主要职能就是搭建校企合作桥梁,保证学生进行项目实训。实训中心为实训过程开发了东软实训平台,保障实训质量。它实现了对教学资源的管理,学习任务的管理,实训项目的管理,项目阶段的监控,教师工作量的统计等。借助于平台上丰富的资源,授课教师可以备课,实训学生可以自学,得到了师生一致的认可。所谓两个部门,就是实训中心与计算机系的通力合作。实训中心与教师、学生、企业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4]。
图1实训中心职责功能图
2.3三个制度
包括企业化管理制度,末位淘汰制度以及实训助理制度。通过企业化管理制度,进行严格考勤,安排项目组长,日报工作进度,同时提供实训平台管理。末位淘汰制度,要求实训补修率不低于学生人数的3%,给学生足够的压力和动力,类似于某些企业的末位淘汰制;实训助理制度,是指通过统一的考核和
选拔后,招聘优秀的学生在暑期提前参加实训,然后作为实训期间的助理,协助指导教师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学院为实训助理发放一定的酬劳,并会在实训结束后,评选出“优秀实训助理”若干。每个班级的实训助理人数不等,笔者所带的班级有两名助理。他们负责帮助同学调试常见错误并及时汇总,受到大家一致认可。
2.4四个阶段
如图2所示,实训的考核是由四个阶段完成的。其中综合技术基础和结业综合技术考试是以试卷的形式完成;而项目开发技术和实训项目开发是由答辩的形式来完成,一方面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注重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尤其是实训开发阶段的考核,由于是指导教师交叉答辩,偶尔会有同学因表达欠缺而影响成绩,这也为其工作面试敲响了警钟。为此,我们常常会安排课前演讲等环节,来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
图2实训考核阶段分配图
2.5五个要求
为保证实训的顺利进行,务必要有严格的纪律和要求做保障。具体要求如下:
(1) 遵守实训时间;
(2) 提高思想认识,配合指导教师的各项工作;
(3) 认真听讲,独立完成实训任务;
(4) 积极参加实训拓展活动――专题讲座、体育活动等;
(5) 配合教师,做好毕业设计启动工作以及就业准备工作。
3实训成果
毕业设计于最后学年第一学期后半段启动,与项目实训有一些重合。毕业设计的课题基本为项目实训课题的延续,指导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项目实训完成情况的基础上向学生下达适合其能力的课题,并进行指导,并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进行控制,掌握进度,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这样,及时安排学生对项目实训成果进行扩展,有利于其就业。例如,笔者所带的班级为Java实训方向,毕业设计课题就是巩固相关的框架体系,完成B/S模式下的信息管理系统。
同时,学生经过项目实训后,通过大量的编程,对软件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解得更为深刻了。效果体现在:
(1) 对软件工程项目有了完整的理解。
(2) 在类似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中,结合实际应用项目,融会贯通了学校所学知识。其中,不少学生到软件公司实习的时候,发现所用框架与实训期间框架非常类似,学习起来非常得心应手,其中一名2008年的毕业生反馈,公司的框架中,只有Ajax的概念在实训期间没有涉及,于是在次年的实训中,我们已增加了相应的内容。
(3) 了解工程项目的整体流程,体会软件开发过程,强化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及系统网络构建技能,提高编码熟练度及调试技巧,增强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
(4) 掌握编程思想、行业主流应用技术及开发工具的使用,积累工作经验。
(5) 培养团队开发和协同工作的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始终把握“组”的概念,让团队的意识根植于每个人的脑海中。
(6) 有信心和项目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独立工程项目开发。
(7) 学生进入企业后,能从整体上把握所分配的工作任务,具备快速学习的能力。
下面是两名2008级的专科毕业生,利用实训期间的框架(Freemarker+Webwork+Spring+Spring JdbcTemplate)独立完成的毕业设计项目,分别是东软校友录管理系统(图3)和东软车辆管理系统(图4)。由于采用了相同的框架体系,页面和编程风格都有些类似,这也恰恰符合多数现有IT公司的特点,从而实现了与企业的无缝衔接。
图3东软校友录管理系统
图4东软车辆管理系统
当学生有能力巩固实训期间的框架,独立完成上述的项目,便已经具备了足够的信心走入企业中。2008年,我系的就业率达到了95%,专业对口率超过了70%。目前2008届毕业生已经陆续走上工作岗位,从目前反馈来看,用人单位对经过了的项目实训之后的本届毕业生的满意率超过了90%。从我们的毕业设计效果来看,不得不说,项目实训,成就了教学最后的环节,是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有力保障。
4结语
总之,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院建设的实训体系能够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氛围和企业文化,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尽早学到企业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正如上文提及的两个毕业设计范例,毕业生在实训后已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开发中,为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提供很好的保障,无论从教师、学生还是社会,都得到了极大的认可,进一步印证了“教育创造学生价值,学生创造社会价值”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董玮,邱建华,杨英鹏,等. 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实践教学,2008(10):16-18.
[2] 邓丽,张冬青. 提高职业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经验交流[J]. 理论导报,2008(12):62-63.
[3] 董玮. 引入实训体系,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07(23):10-11.
[4] 张永强,董玮. 建设实训体系,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 实践教学, 2008(22):10-12.
A Strong Guarantee for High Quality Employment――Project Training
LI Ning-ning,DENG Li
(Dalian Neusoft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lian 116203, China)
Abstract: In 2007,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Training Center in Dalian Neusoft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worked together and built project training system for teaching. As experience is continuously enriched and accumulated, the training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tudent employment.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s, a brief introduction and discussion about the relative process and results will be made for sharing.
Key words: project training; employment; graduation design; Application-oriented software tal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