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去猩猩的房间寻找人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去猩猩的房间寻找人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类好比是一个房间,里面有桌子、电风扇、电灯,于是我们站在这个房间里说这些是人类的房间特有的,别的房间一定没有。但是按我的角度,首先你得离开人类房间,到隔壁猿猴的房间去看一看,看人家有没有桌子、电灯,然后你再客观地说自己。研究猿猴的我在人类学的意义,就是让大家能够脱离人类中心主义,能够以更宽的视野去看人类自己。”

因为受到“一席”的邀请,发表了一次生动的有关猿猴的演讲的张鹏最近有点儿忙,不少媒体都对这个研究猿猴15年的人类学家感到好奇。为了研究猿猴,他在日本与日本猕猴(主要研究对象)、黑猩猩(研究所里养了18只,用来研究它们的智商)朝夕相处了8年,还在非洲乌干达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追着黑猩猩跑,张鹏告诉记者,目前地球上已知的灵长类动物有660多种,其中包括人类与猿猴,而黑猩猩、猕猴都属于猿猴。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痴迷于研究猿猴?而作为一个跨学科人类学家,又为什么要研究猿猴而不是人类?

Q=《旅伴》

A=张鹏

Q:你在本科学生物化学,然后在读心理学的时候中途退学去了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学习,现在是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一名社会学和生态学方向的跨学科导师。我想知道,你的这个学科和研究范围上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没有完成北大心理系研究猴子的认知的学习去了京都大学?同样是研究猿猴,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A:我在西北大学学习生物化学,因为痴迷野外研究,遇到了导师李保国,开始接触秦岭的金丝猴,从此就迷上了猿猴研究。但在国内,研究猿猴的院校很少,只有北京大学心理系有一位导师教猴子的认知,于是我花了3个月考上北大,心理系攻读博士,同时期,我也报考了世界排名第一的灵长类研究所――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当我决定在北大退学去京都的时候,家里人集体反对,那是个什么学校?哪有北大好?这是家人的不理解。但是我还是去了,花了整整八年时间,完成了从硕士到博士后的学习。现在,我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做社会学和生态学方向的跨学科导师。

作跨学科研究,猿猴是很好的媒介。一方面,世界上所有种类的猿猴都是濒危动物,是保护生物学关注的焦点之一,同时,灵长类是离人类最近的一个物种,它们的身体结构、生理、代谢、思维和智慧、活动行为、社会制度等方面都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社会很多的现象和行为都能在它们中找到痕迹。

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拥有26种猿猴。日本跟中国非常相似,它是发达国家中唯一存在野生猿猴的国家,而且同样有猿猴文化基础,有猴年,有猴姓,还有耍猴戏。但是,国内相关研究的学者数量与日本相差甚远。在日本,仅研究日本猕猴的专家队伍就有500人,而中国的猿猴研究学者不过30人。

此外,日本学者也热衷于从事猿猴进化的科普工作。我看过一个数据,日本国内的猿猴科普读物多达500多本,我的实验室就收集了400多本。

Q:回国后成为社会学和生态学方向的跨学科导师,这与研究猿猴的关系在哪儿?而你作为一个人类学者,为什么要研究猿猴而不是人?

A:我回国进入中大人类学系。当时没有人认为人类学系需要一个研究猿猴的。我在2009年第一次给研究生上课时说,猴子也有文化,有社会。学生们当时就笑了,因此,做文理科跨学科研究和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有时候,我会触犯到一些学术尊严。当时在这些反对声中,我感觉自己就是一只孤独的猴子。

举个例子,我说猴子有社会,当时就有文科老师说,这要看社会怎么定义了,动物的社会跟人类社会应该不一样。宗教学也许也有反对的声音出现。而当我说,猿猴是有文化的,它们有洗温泉、吃红薯的文化,最初在国内,有学者也是反对的。反对的声音认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凭什么说动物也有文化?

有一次,中大开人类学会议,我听了两三天,都在讲人类自己,不考虑其他动物,实在是忍不住了,就发言说,没有人能设想一下跳出人来看问题吗?当我们讲人类特有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看看别的物种有没有?人类好比是一个房间,这个房间里有桌子、电风扇、电灯,于是我们站在这个房间里说这是人类房间特有的,别的房间一定没有。但是按照我的角度,首先你得离开人类房间,到隔壁猿猴的房间去看一看,看看人家有没有桌子、电灯,然后再客观地说自己。因此,研究猿猴的我在人类学的意义,就是让大家能够脱离人类中心主义,让大家能够以更宽的视野去看人类自己。

Q:在一席的视频中,你分享了与三个猿猴朋友的故事,还有别的故事想要与我们的读者分享的么?

A:有很多,我说两个。都是我亲身经历的。通常我们说到感情以及由此而出现的行为,会说这是人类特有的,尤其是对于亲人的死亡,我们会通过葬礼来纪念这个死去的亲人,用墓来存放我们对逝者的感情。而在动物界,雌性动物如果失去自己的孩子,会选择离开尸体,并尽快繁衍下一代,因为这些个体的基因已经归零。然而,我看到有一只母猴在出生1个多月的小猴死去之后,依然带着它的尸体,跟随猴群一起移动。为了托着小猴,母猴只得用三只手攀爬,很是辛苦,且更易被其他捕食者攻击。不过,即便小猴的尸体腐烂得只剩下皮和脑袋,并散发着强烈的味道,母亲还是不愿丢弃它,甚至还会帮它捡蛆。直到十几天后,尸体最终消失殆尽。这是我跟踪这只母猴一个月看到的情形。它们只是不会说话,但并不代表它们没有感情。而且猴子是游居状态,它就不能把死去的小猴子埋在一个地方,就只能带着它的尸体不肯放弃。而这种被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情感表达模式在猕猴、金丝猴、叶猴、黑猩猩等许多灵长类身上都存在。

中国人喜欢说“药食同源”,认为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其实在动物界也有“药食同源”。我在非洲的时候,看到那里的黑猩猩,假若是生病了,比如肚子里有蛔虫。它们有两种方法处理:化学法和物理法。化学法很容易理解,它们会去找一种名为斑鸠菊的植物,将植物的叶子吃进肚子里,就能把肚子里的蛔虫及虫卵排泄出来,多几次,就好了。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非洲的当地人,也会用这种方法来治疗蛔虫病,没有人能说清楚到底是谁学的谁。物理的方法有点口下人,黑猩猩们还是会去找带倒刺的叶片,一片一片吞食,吞入200片,再往外拉,就这样把蛔虫与虫卵拉出来。很痛苦,但是也管用。这两种方法我都看到它们使用过。

Q:猿猴的社会性是否会带来更高级的现象出现?它们在进化过程当中不会出现类似于国家或者部落的形式吗?你提到它们具有学习性,进化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森林的生存,那么它们不会为了生存而进化成为森林之王一类的统治者吗?

A:其实很多动物都有社会性。但是社会性并不代表他们要变成别的物种的领导者。这其实是一个人本位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模式。每个生物都是平等的,它们有自己的进化轨迹,并不是所有物种都要进化成为智能物种。这就像我们看的那些欧美电影如《猩球崛起》《人猿猩球》误导了普通人。

我觉得这些电影有思想意识上的问题――它特别欧美化,欧美的思想认为人是最高等级的、最高地位的,其他动物都是低位的。然后他们一直在找寻谁要取代人,这个电影最根本的本质,就是担心谁要取代人,然后他们找到了黑猩猩,他们一直在找一种人的敌对面。我觉得这个不正确,我们跟猿猴是在同一个舞台上的,人类与猿猴,与其他动物都是平等的。

Q:你提到猴子不想进化成人,为什么?

A: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个误解,就认为人是进化的终端,似乎所有的动物都以进化成人这样的智能生物为终极目标。其实根本就不是这样的,打个比方,人跟猿猴都在一棵树的主干上发展进化,黑猩猩跟人都来自于这同一个主干,它分出了两个分支,一个是黑猩猩,一个是人,它们两个在不同的树枝上进化。猿猴的进化方向是适应它们的森林环境,而人类的这一支进化方向就是如何适应大草原。地球上每个物种都有各自的进化历史,人、猿、猴都是同时代的进化产物,现在也仍向着各自的方向进化着,不存在一个物种追随另一个物种的进化现象。恐龙的灭绝并不是单个物种的问题,而是爬行类舞台衰退的结果。所以,人类称霸地球也并不完全是因为人类强大,而是我们站在哺乳类称霸地球的舞台上。将来,不管何种原因可能导致人类灭绝,这种悲剧也一定与哺乳类舞台的稳定性有关。哺乳类舞台倒塌后,猿猴和其他哺乳类也将一损俱损,不可能取代人类称霸地球。

中国是世界上灵长类动物最濒危的国家,然而,人类、猿猴和生态系统不是单独的元素,而是共同生活、相互依偎的整体,保护动物和维护生态系统健康才是人类的立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