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正规安装、规范检修是机组安全运行的前提条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正规安装、规范检修是机组安全运行的前提条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 前言

某发电有限责任公司1、2号机组为东方汽轮机厂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设计生产的一次中间再热、单轴、双缸双排汽、高中压合缸、低压缸双流程的凝汽式汽轮机,2号机于2000年12月投产发电,1号机于2001年10月投产发电,在调试和生产过程中曾多次发生油系统故障。下面就某公司在调试及生产阶段发生的汽轮机油系统故障现象及原因进行分析。

2 故障现象及原因

2.1油油质不合格故障

#2机组自2000年12月投产以来,油中的水份含量大,破乳化时间超标,引起危急遮断器滑阀上部的环形研磨面锈蚀,危急遮断器滑阀经常掉闸,导致机组遮断进汽停机。油系统中的水份含量大,经分析为轴封漏汽进入油系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汽封供汽安装不当,不能正常投入运行

在基建调试阶段,轴封供汽系统自动不能正常调试投入,从而使汽轮机油系统进水,后来经公司技术人员的调整试验,将轴封母管压力降下,并投入自动运行。当汽轮机负荷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轴封维持其母管压力。减少了轴封漏汽,汽轮机油系统进水现象有所改善。

(2)安装时轴封间隙过大,影响轴封加热器水位形成漏汽

某公司的轴封加热器在运行中经常会出现高水位甚至满水,特别是在机组启动阶段,此类现象经常发生,轴封加热器水位高时,其汽侧负压降低,抽吸作用变差,从而导致轴封漏汽进入轴封加热器的漏汽量减少,轴封漏汽外漏增大,使汽轮机油系统进水。经过调整各轴封漏汽回汽门开度,部分开启轴封加热器凝结水旁路门,减少进入轴封加热器的凝结水量,水位高的现象仍未得到解决。最后在轴封加热器汽侧增加了一路疏水管至凝汽器,加大了疏水流量,正常运行或机组启动过程中,根据轴封加热器的水位情况,调整两路疏水门的开度,增设轴封加热器就地水位计以加强其水位的监视,从而有效控制了轴封加热器的水位,保证了没有蒸汽由轴封处漏出。

2.2 施工过程中未严格按安装工艺造成故障

某公司#2机投产运行一段时间后,主油泵出口油压逐渐由1.96MPa降至1.89MPa,油压力由0.098MPa降至0.07MPa。最后不得不启动高压启动油泵和交流油运行,才保证了油系统压力在规定范围之内。#2机组进行扩大性小修时,将主油箱内的油放完后,检查发现油管路上有一个堵头螺丝未安装。同样的现象在#1机组运行中重复出现,不同的是油管路堵板螺丝松动导致油漏入主油箱内,引起油压降低。另外,在#2机组进行扩大性小修时,揭瓦检查发现5、6号轴承处轴颈和轴瓦均有不同程度损伤,特别是在6号轴瓦处其轴颈被拉伤较严重,深度有两毫米,后来经过堆焊处理。其原因是在机组安装结束后进行大油量循环时,其冲洗时间不足,未将焊渣及硬质颗粒清洗干净。

3 对策和措施

3.1 提高工艺水平,加强过程监理

精良的安装工艺是设备安全运行的保证。设备安装前必须在现场解体检查并清理,油管道还要进行化学清洗;设备安装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工艺标准,决不能偷工减料、图省事,安装结束后须彻底清理设备及系统内部,避免残留杂物。必须加强安装阶段的监理工作,坚持多级验收检查制度,保证安装质量。

3.2 完善技术措施,加强油务监督

机组新投产或大、小修后,油系统正式投运前必须要有完善的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进行油循环冲洗和过滤,以使油质达到规程标准,符合设备运行要求。机组运行中应加强对油质的监督,某公司每周一次对主机油取样进行油质分析,若发现油质不合格,立即投运油处理机进行滤油处理,若经滤油处理后油质仍不合格,应进行换油,确保油油质在可控范围内。

3.3 严格执行检修工艺

汽轮机油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系统,供油管路一旦发生堵塞和泄漏,不仅使整台机组被迫停运,还可能导致汽轮机发生重大损坏,而油系发生渗油时,对电厂的安全、文明生产危害极大。因此,油系统设备的检修在整台机组检修工作中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公司#1、2机组扩大性小修时,制定了详细的油系统检修作业指导书,在机组停运前对易发生泄漏的法兰、阀门、接头进行重点检查,并做好记录。检修中拆下的部件,严格按顺序编号,复测部件尺寸,在装复时,仔细复查并按顺序装复,经过严格履行检修工艺后,汽机油系统再未发生泄漏。

4 结论

油系统故障会危及汽轮机的安全运行,为将油系统故障降低至最小程度,必须抓好设备质量管理,特别是设备的安装、检修质量;强化安装、检修管理工作,加强监督,疏忽了其中的任一环节都有可能造成事故的发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正规安装规范检修机组安全行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舒善新.汽轮发电机油系统的污染与控制.汽轮机技术,1989.4.

[2]许乃同.大功率汽轮机油系统的可靠性.动力工程,1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