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针刀加臭氧局部注射治疗梨状肌综合征92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针刀加臭氧局部注射治疗梨状肌综合征92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梨状肌综合征通常采用按摩、针灸、理疗、封闭、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我们采用小针刀联合臭氧局部注射治疗本病9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组病例92例,无明显心、肝、肺、肾疾病。男35例,女57例,年龄39~67岁,平均43.6岁。病程1个月~2年,平均病程3.7个月。有臀部外伤史者51例。临床表现为臀部疼痛或酸胀感,梨状肌部位疼痛明显。疼痛沿坐骨神经走行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小腿外侧麻木。咳嗽、打喷嚏时无放射痛。走路呈外旋跛行。体检均有梨状肌部位明显压痛,并向下肢放射。其中75例可扪及肥厚的梨状肌轮廓。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但直腿抬高超过60°后疼痛反而减轻[1]。CT或MRI检查除外腰椎间盘突出症。心电图检查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糖正常,血沉、抗"O"正常或偏高。发病后经按摩、理疗、封闭等治疗效果不佳而来就诊。

1.2方法

1.2.1取俯卧位,首先确定梨状肌及其相邻神经和血管的体表投影定位。梨状肌体表定位:自髂后上棘至坐骨结节作一连线,在其上中1/3交界处至股骨大转子尖再引一线,即为梨状肌下缘,此线内中1/3交界处常为坐骨神经穿出处[2]。大多数的坐骨神经都是由梨状肌下孔通过坐骨大孔的(约占65.3%),少数人的坐骨神经在骨盆内就已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其中任意一支分支从梨状肌肌腹中或梨状肌上缘穿出坐骨大孔形成"骑跨",也有的系整个坐骨神经干都从梨状肌中穿过[3]。臀下血管和神经由梨状肌下孔穿出,其体表定位:自髂后上棘至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臀上血管和神经由梨状肌上孔穿出,其体表定位:自髂后上棘至股骨大转子连线的上、中1/3交界点。用紫药水标出上述线和点。在治疗前0.5h及治疗后4h各口服一次敏感抗生素常规剂量以预防感染。治疗后嘱患者2d内不洗澡,以免感染。

1.2.2小针刀松解 常规用碘伏消毒,铺无菌巾,戴无菌手套。选择梨状肌敏感压痛点1~3处为进针点,用2%利多卡因在进针点处皮内注射一皮丘,并经皮丘刺入皮下组织层次注药浸润麻醉即可,用汉章牌Ⅰ型1号针刀沿进针点缓慢进针,刀口线与坐骨神经走行平行、与梨状肌纤维走向平行,如果患者诉下肢有触电感,即将刀锋往上提并移动1~2mm,继续摸索进针,待患者诉有酸、麻、胀感时,说明已达梨状肌病变部位。先顺梨状肌肌纤维走向剥离粘连组织,以解除对坐骨神经的刺激、卡压,再沿梨状肌肌纤维垂直方向适当分开肌肉与周围组织的粘连,遇有硬结,缓慢准确切开剥离。由于梨状肌与坐骨神经关系解剖变异较多,需边操作边询问患者的感受,不能有下肢触电感,然后拔出小针刀,无菌纱布覆盖针口并用手掌压迫止血5min。小针刀治疗过程中避免刀尖进入体表定位的有名血管区。5d1次,2 次1疗程。

1.2.3医用臭氧局部注射 用20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浓度为40μg/ml的臭氧

15ml,换用10cm长腰穿针,沿原小针刀入路通道缓慢刺入达梨状肌病变部位,在回抽无血及无触电感情况下向不同方向分多次注入臭氧。拔针并压迫针口,针口覆盖创可贴。患者侧卧,将该侧髋关节尽量屈曲数次。5 d1次,2 次1疗程。

2 结果

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下肢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下肢功能活动基本恢复正常,但劳累后稍有疼痛, 适当休息后即正常;无效:临床症状、体征、下肢功能活动基本无变化。小针刀治疗及臭氧局部注射均经治疗1疗程,6个月~2年随访。本组92例,治愈68例,占73.9%;有效21例,占22.8%;无效3例,占3.3%;总有效率96.7%。臭氧注射部位可出现胀痛持续1~2d便自行消失。

3 讨论

3.1梨状肌大部起于第2、3、4骶椎前面骶前孔外侧,出盆后,尚有起自骶髂关节囊、骶棘韧带和骶结节韧带的附加纤维加入,几乎充满坐骨大孔,由此出盆移行为肌腱,紧贴髋关节囊的后上部,向外止于大转子上缘的后部[2]。当梨状肌急性损伤、慢性劳损、风寒湿侵袭、梨状肌与坐骨神经解剖关系变异等引起梨状肌充血、水肿、痉挛、肥厚、粘连、结疤等一系列急、慢性无菌性炎症过程,造成对坐骨神经的刺激、压迫而出现臀腿痛而称为梨状肌综合征

3.2通过小针刀的松解剥离、切开剥离,改善了梨状肌微循环,加强了梨状肌及其周围血管通透性,缓解痉挛,加速充血、水肿消退;消除或缓解了梨状肌肥厚、粘连、结疤。从而使原来处于病变状态的梨状肌恢复正常,坐骨神经受到的刺激、压迫得以解除,臀腿痛消失。

3.3臭氧作为有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机理可能与以下方面有关:①臭氧在局部分解成氧气后,氧浓度提高,有氧代谢加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充血、水肿得以消退;②抗炎作用:通过拮抗炎症反应中的免疫因子释放、扩张血管、改善静脉回流,从而达到抗炎作用;③镇痛作用:通过抑制病变部位前列腺素、缓激肽及致痛复合物的合成与释放或刺激机体释放内啡肽等物质阻断有害信号向丘脑和皮质的传递从而产生镇痛。

参考文献:

[1]郭效东.骨伤科临床检查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29.

[2]郭世绂.临床骨科解剖学[M].天津:天津科学出版社,1988:701-704.

[3]陈廷明,刘怀清,闵苏.颈肩腰背痛非手术治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