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巧妙施教,激发兴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妙施教,激发兴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21世纪是信息时代,使用信息技术成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型课程。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激发学习兴趣;教学策略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青少年的学习目的、意志与兴趣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他认为:如果对某一种事有兴趣,就会产生力量和智慧,并且在实践中对其意义的认识逐步加深,形成明确的目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一件事的成功有着重大意义。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型课程,也是一门新的课程。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迅速地进入准备听课的心理状态,从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的条件。“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注意每节课都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课题能否成功地引入,直接决定了一节课效果的好坏,每节课我都力求采用同学们最感兴趣的事物引导他们。比如学习网上下载信息,教材上只说明了下载的方法,上课时若逐个介绍,就不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和兴趣。在教学时我进行了如下设计:把教师机的墙纸设置为同学们喜欢的明星相片,然后“广播”到学生机上,当他们走进教室时,看到学生机上那漂亮的明星相,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笑脸。当上课铃响时,我停止“广播”,学生机恢复了原来Windows XP的桌面。没有好看的“桌面”,学生的喜悦消失了,他们都在问:老师的“桌面”真好看,不知道要怎么设置。这时我趁机说:你们也可以做到,只要到网上下载一个。课题就这样悄悄引入了,同学们听得全神贯注,做得专心致志,不仅学会了下载图片,还学会了设置墙纸,每台计算机都“改头换面”了,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下课很久了还不肯离开。这样的导课,能使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处于精神最佳状态,带着对问题的浓厚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有效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巧设疑问,诱导学习兴趣。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和学生相互交谈,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方法,它是师生之间动脑动口,相互“争论”的好时机。实践证明,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有学习的热情,才会积极地进行思维,最终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刻板单调、枯燥无味、死气沉沉的教学,只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相反,恰当的课堂提问,不但能使学生大脑皮层上与学习有关的神经细胞高度兴奋,而且能促使教与学双方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选择恰当的提问。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学生学习画图时,我先让学生在“画图”软件中用“椭圆”工具画一个圆形,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圆形,再问:那它还像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描述:太阳、月亮、镜子、气球、西瓜等。那你能把圆形变成你们所说的吗?我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大多用“铅笔”来画,有的学生提问:为什么画得歪歪斜斜?如何把颜色涂得均匀,涂在适当的位置?我趁机提出下列问题:你画的和老师画的一样好看吗?哪儿不一样?你想和老师画的一样吗?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已经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为学习新知识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三、巧用小竞赛,激发竞争意识。

利用学生好胜不服输的心理特点,可在教学中经常搞一些小竞赛,如个人比赛或分组比赛。个人比赛,如指法的练习,同桌两位同学进行比赛,看谁在规定时间内输入得准、输入得多,通过软件的计时进行评判。这样可使原来枯燥的指法练习充满活力,使机械性的练习在紧张而又兴奋的情境中进行。分组比赛,如用Word制作一张生日卡片,其中需有文字、图片、艺术字等。全班每6位学生分成一组,比比哪个组做的生日卡片内容丰富、有趣。分组可以加强学生的协作精神,打字快的同学可以先将文字内容输进去,熟练排版的同学排版,熟练图片处理的同学处理图片……大家团结一致制作一张精美的生日卡片。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设置一些小的竞赛环节,教师及时评价,对优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协作学习精神和提高竞争意识。

四、即学即用,通过学习的成功增强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后,就像完成了一个重大的科研一样,感到很高兴,继而对该学科产生亲切之感,去攀登第二、三高峰,从而形成稳定持续的兴趣。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基础上取得不同层次的成功,使他们感受到取得成功的。

即学即用是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间接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成果时,就会爆发出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如每学习一个应用软件都能在学习、生活中应用:“计算器”能算数,“画图”能制作卡片;学会使用浏览器,在互联网上浏览各种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用E-mail和朋友们互相联络;用QQ与别人聊天;学会Word的使用,就可以用Word编辑文稿;学会Excel的使用,就可以进行数据的分析和统计。这样,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以致用,从而产生为用而学的欲望。计算机由于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即学即用方面独具优势。作为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它的每一个应用模块都可以相对独立出来,学一点就可以用一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总感觉到有新的挑战,新的兴奋点,这样既保持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增强这一效果,当某个同学的作品比较完美时,借助多媒体网的优势,我通常会给全班同学展示一下,并提出表扬和鼓励。

五、调整教材内容,抽取精髓,激励同学们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并没有严格的难易程度界限,特别表现在应用软件上,比如Word,PowerPoint等,并不是必须掌握了所有的琐碎的基本知识才能完成作品,长篇大论地介绍界面、菜单、模版、版式等基本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讲授这样的课程时,我的经验是调整教材顺序,首先抽取精髓来讲,提高他们的兴趣。比如在幻灯片制作教学中,我先制作一个《我的一天》的课件,以不同动作展现,就像动画片一样,深深吸引了学生,他们强烈希望自己也能制作精美的幻灯片,积极性大大地调动起来,然后用很短的时间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学生就能制作简单的幻灯片,再经过几节课的练习,学生已能制作出很多很好的幻灯片,并能将幻灯片串联起来,学习效果可见一斑。

六、增补课外知识,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满足于“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的低层次的教学思想。教材一经采用,至少一年,而关于计算机的新动态几乎每天都有,就跟看仙人下棋的樵夫一样,转眼人间已过数百年,已经不是他所处的年代了,所以,教师应该走在知识的前沿,博览群书,给学生最新的信息。于是,我将在报纸、电视、杂志、网上看到的新信息,及时收集起来制作成课件“广播”给大家。另外,利用实例进行讲解,这样会更直观。例如,计算机出现画面被破坏得支离破碎等现象,学生感到很迷惑,我便用这个机会,讲解有关病毒的知识,然后演示如何使用杀毒软件,增强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安全及维护意识。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了紧跟科技的发展,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更新频率相对较高,教学方法也应随之调整。教学是一门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可以说“激而有法”,而无“定法”,要因人而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个主题,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动脑筋,既要借鉴别人有益的经验,又要创出自己独特的新路子,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

参考文献:

[1]李芒.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

[2]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