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基础教育下的新课程改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基础教育下的新课程改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何谓基础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没有严格的限制。基础教育,广义上来说,“基础教育”作为终生教育的最初阶段,并为社会每个成员提供的并为了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教育的经验。狭义上来说,基础教育是以中小学为主体,旨在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育[1]。文章分析了基础教育下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及利弊,并对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利弊;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12-02

基础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我国是人口第一大国,基础教育挑战是最大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最多的,因此我国在基础教育方面也在大力倡导改革,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以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

一、基础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原因

1、基础教育改革的原因

首先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社会生活也不断变迁,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断变化基础教育保持的惯性势必会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发生冲突。

其次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地位岌岌可危,追逐名利,爱慕虚荣对当代儿童影响甚大,传统教育必须对当前文化体系中出现的新问题做出应对。

再者伴随着世界新的教育思想浪潮的影响,显而易见可以发现以往的基础教育思想与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出入,不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基础教育理想出现冲突。

2、新课改的原因:

(1)国际因素:1、时代的变迁,知识经济的到来,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2、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普遍进行教育改革的浪潮,面对这种情况我国也必须紧跟时代潮流,积极进行改革。

(2)国内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民众对教育的要求普遍提高。当前社会对应试教育的批判,抹杀了儿童的天性。还有一方面就是我国的基础教育相对滞后,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必须进行改革。

二、基础教育下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新课程改革更多的体现人性化一面,重视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转变课程功能。转变过去过分重视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使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能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革课程结构。改变过去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革课程内容:改变原来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改变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现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课堂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勤奋动手的实践能力等。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改变原来单纯的依靠分数定优劣的评价模式,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让学生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

课程管理方面。改变之前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允许各地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编制、选用合适的教材。

三、基础教育下新课程改革的利弊:

根据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上的一次伟大的尝试,虽然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总体来说,改革利大于弊。

1、有利的方面:

课程功能的改革改变了原来单纯的重视传统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教育;课程结构的改变,更加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整合与联系,体现学科之间的联系性;课程内容改变原来繁、难、偏、旧的弊病,内容上更加强调基础性,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等,这也正应和了本次改革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价值取向;课程教学方式改变过去只靠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形成开放式教学,开放式课堂,让学生正真的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快乐的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教学评价模式,改变原来的教学评价模式,综合的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发展特长,同时也是对原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又一冲击;课程管理主要是强调下放教育自,允许地方学校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教材和教学管理方式。

2、存在的弊端:

(1)课程自身存在问题,①新课程体系庞大复杂,老师难以把握课程要求的重点;②课程要求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教师教学工作提出挑战,教师工作量增加,备课难;③新课程教材内容过于城市化,对农村学生造成不公平,农村学生理解教材难度加大。

(2)新课程改革课程评价难以开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强调对学生培养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对学校的考核仍然是以学生的总体成绩评定,这有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②新课程提出要发展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还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习态度,动手能力等,这其中很多方面都难以通过考试的方式加以考察,更难以量化,给课程评价带来困难。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但是高考制度并没有改变,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可避免的收到考试目的的影响,也就背离了新课改的宗旨。

(3)新课程改革暴露出教师教育问题。教师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反映出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技巧严重落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一些老教师的观念难以转变,他们习惯于老一套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对待教学活动只会按部就班对学生进行灌输。②新课程对教师的操作技巧要求太高,许多老师尽管接受过培训,但仍然不知道如何将理论转变为可操作的方法。例如新课程改革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但是这种新的课堂模式到底应该怎样实现,这则需要教师进行长期的探究。但是在一些学校的公开课课堂中,一说“合作学习”就是“分小组学习”,几乎所有的课都是这样,很明显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全面的掌握知识。③在教师的培养方面做的工作还不到位,缺乏对教师的岗前培训,我们的课程理论工作者也应该走上一线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不能“坐而论道”。

四、建议与对策

尽管新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使改革半途而废,而是应该汲取经验,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因此,我对新课程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试验区的经验推广,认真总结试验区好的经验,分享到各地进行推广,同时改革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走符合本地实情的道路,不可照搬照抄;

2、加大教育投入在农村地区的倾斜力度,可采用城市农村学校对口援建的方式,促进农村地区的新课程改革进程,保障资源的合理使用,确保教育公平;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基础教育教师素质,加大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力度,采用教师绩效管理,提高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4、对课程的改革要根据发现的新问题不断调整。积极开设地方课程,地方课程开设要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地方文化、满足当地发展的需要,具有区域性、本土性的特点;努力探索校本课程建设,校本课程要坚持规范性,注意灵活性,强调创新性;同时开发优秀的综合实践服务课程,要符合国家现代化发展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4]。

5、加大对社区的家长的思想舆论引导,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新课改要注重儿童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五、总结

毋庸置疑,基础教育下的新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且任重道远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国家持之以恒的政策支持和相关部门机构的贯彻落实,也需要学生、教师最基础的受益者支持。改革的初期肯定会有很多的阻力和问题,但是不能因此而动摇。基础教育下的新课程的改革,是我国进行教育改革的伟大尝试,也是我国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道路上必须迈出出的坚实一步。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张献伟. 浅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等待”[J]. 教学与管理,2015,13:5-7.

[2] 靳玉乐,张丽.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J]. 课程.教材.教法,2004,10:9-14.

[3] 许秀芳.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角色转变[J]. 学周刊,2015,14:58.

[4] 王中男,丁念金. 向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迈进――“第九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综述[J]. 教育参考,2015,02:1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