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西方情节剧电影兴起的艺术渊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西方情节剧电影兴起的艺术渊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情节剧电影自诞生那日起,就受到了中外电影创作者和编导以及电影评论家们的普遍关注,情节剧电影作为一种电影样式,贯穿了西方电影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尤其是美国好莱坞情节剧电影,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电影史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如果以历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法国戛纳电影节以及其他有较大影响的国际电影节的获奖情况为衡量标准,那么,西方情节剧电影类型的影片几乎占了这些重要奖项总数的三分之一,成为自电影产生以来各个时代的电影文化与艺术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

[关键词]情节剧概念;特征;兴起;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B333)。

一、情节剧的概念与特征

“西方情节剧的定义最初是从其字面(Melodrama)与舞台方面来确定的,它来源于富有情感的音乐与戏剧的结合。而在学术上则把情节剧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浪漫形式,用来表现有道德的人物在压抑的社会情形中的斗争内容。”[1]戏剧家乔治・萧伯纳把情节剧定义为:“一种表现简单而真诚的行动与感情的戏剧。在激情和动机的宽广的领域内,通过大量的娱乐和人物的变化来获得安慰和解除烦恼,以便很好的保持平衡。”弗兰克・雷希儿则认为:“情节剧是戏剧创作的一种形式,为普通观众而创作的具有悲剧、喜剧、哑剧以及壮观场面等特性的戏剧类型。情节剧主要关注的是情景与情节,它广泛地表现可笑人物的行动,并不同程度地把采用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物作为一种确定的补充。情节剧以富有情感与乐观的姿态来表达传统的道德与人性,其寓言式的大团圆的故事结局则是善恶有报,赏罚分明,此外,运用音乐来强化戏剧性的效果。”概括地说,情节剧盛行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欧洲,也被后世称为“原始情节剧”,情节剧里最常见的有4个代表性的人物:高大帅气、勇猛无敌的男主角;美貌如花、魅力超凡的女主角;罪大恶极、相貌丑陋的坏蛋;诙谐幽默、滑稽可笑的小丑。情节剧突出惩恶扬善的道德宣传。

英国戏剧理论家詹姆斯・L・史密斯认为:“从特色上说,情节剧把其身的极端的矛盾冲突强行推向极端的结局。因而它只能有两种可能的结局,因为一个完美的主人公反抗敌对的世界时――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舞台上――其结果一定是一步死棋,不是胜利就是失败。”[2]迪桑那亚克把情节剧的特点简要概括为:“对感人效果的追求,突出情绪的强度、夸张的表述、强烈的行动、暴力、过度修辞、道德上的二级化和善恶有报。”归纳而言,情节剧的主要特点是:戏剧情境变幻莫测、冲突与矛盾连续不断、剧情发展中呈现大量偶然及巧合的因素,凸显了紧张、趣味横生的戏剧场面。情节剧创作题材多是感伤事件、奇闻轶事、冒险小说、音乐表演和劝谕性故事,形式内容浅显通俗,易为大众理解,故长久不衰。

二、情节剧电影的兴起

情节剧兴起于18世纪,法国人雅克让・卢梭的《匹克梅梁》普遍被认为是史上最早的一出情节剧。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日常包含情节剧情形的大众媒体和文学已经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巨大变化,不同国家还各不相同:在英国,情节剧主题主要出现在小说和哥特式文学作品中,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舞台上,特别是在19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R・布坎南(RBuchanan)和G・R・西姆斯(GRSims)的情节剧受到空前的欢迎。在法国,情节剧因素主要是在古装戏剧和历史小说中得到体现。在德国,有“高级”戏剧和民歌以及更流行的形式――街头歌曲予以呈现。而在意大利,主要是歌剧而非小说在运用情节剧形式方面达到最高境界。

西方的电影研究者认为,欧洲情节剧的整个体系大约由两种主要趋势组成。一个源于中世纪后期的道德剧,盛行的动作剧以及其他口述形式和戏剧。如童话和民歌的复苏,司各特、拜伦、海涅、和维克多・雨果作品中对风光景色的崇拜,用手风琴演奏的通俗音乐,音乐戏剧等具有情节剧的基本因素,还有德国的班克理德(Bankellied,即有音乐伴奏的叙述)也在当时同放异彩。这种传统的主要特点不是引起强烈情绪的技巧和激起观众同情或厌恶情绪的大肆渲染,而是戏剧人物的非心理概念。人物的设置并非作为独立个人存在,而是为了传达行为,衔接整体中的各个场景。就这方面来说,情节剧有一种制造神秘感的功能,因其精华在于结构和行为表达而不是个人经历引起的心理反应。[3]如文森特・明奈利(Vincente Minnelli)导演的影片《魂断情天》,达格拉斯・希尔克导演的《污点天使》等。

另一种趋势则从浪漫主义戏剧演变而来,并更加直接地引向19世纪40到50年代间成熟的家庭情节剧。浪漫主义戏剧在法国大革命后达到了鼎盛时期,它也因此修饰了很多歌剧的情节。但是,如果没有18世纪的情感小说和对个人情感、道德意识标准的强调,浪漫主义戏剧本身也是无法想象的。其次,由于这些小说和戏剧将情节剧中的剧情仅作为他们最初的意义结构使用,所以尽管他们仍属于有较高艺术性的情节剧形式,但意识冲突的内在化与个人化以及待和犯对阶级冲突的隐喻性诠释,都对后来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电影都影响极大。

早期的电影开创者以及电影编导最初拍摄的电影大体上都运用了情节剧的创作模式。正如詹姆斯・L・史密斯所说的:“电影的发明使情节剧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可以说,绝大部分的电影,都是‘情节剧’。由于电影的背景可以是真实而美丽迷人或壮观雄奇的真景,人物表演更富有生活化和表现范围广阔,场面可大可小,比起戏剧表演的夸张、布景的人工痕迹和场面的窄小来,电影更有吸引力和更有活力。”[2]

三、情节剧电影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以后,情节剧电影主要在美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这一电影类型真正体现了美国电影文化的世俗神话特征。西欧与美国好莱坞情节剧电影艺术发展过程以其艺术形态的嬗变为主要特征,期间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历史发展过程,按照其自身艺术形态特征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大致可分为四个不同阶段:20世纪20年代西方情节剧电影样式逐渐成型;30~40年代西方情节剧电影达到了鼎盛阶段;50~60年代西方由传统转向现代;90年代后,西方现代情节剧又出现了类型综合的新的转折点。

(一)萌芽与成型:20世纪10~20年代

在西方,早在世界电影诞生的初期,乔治・梅里爱――法国电影故事片开创

者之一,就把戏剧的剧作功能引入电影,最早的具有情节剧特征的影片《灰姑娘》就是他于1899年拍摄的。在那之后,法国齐卡和英国的“布莱顿学派”等人拍摄的影片,发展了蒙太奇叙述手法,此后,随着西方各国电影的日益发展、演变,情节变化也就逐渐成了西方情节剧电影极为重要的叙事手段,并与舞台上的情节剧相结合,逐步形成了西方情节剧电影的雏形。

在法国电影早期,特别是法国电影在描写和叙述方面存在着危机的时期,那些多多少少具有特色的电影类型发挥过推动作用,而在这些电影类型中,最为人们所知的就是表现资产阶级生活的情节剧电影了。法国百代在1904~1909年期间拍摄的表现现实和戏剧情景特征的电影系列片十分受欢迎,当时公司为其做宣传的时候,将其中的电影分门归类,以路易斯・费幼哈代的《生命就是如此》(1911~1912)系列电影为代表,通过百行的几部系列剧,得到了发展,最出名的就是由慕西朵拉(Musidora)所主演的《吸血鬼》(1915)。在一战中,由于对剧院表演的限制规定,大多数的戏院都变成了上映情节剧电影的主要场所。法国情节剧电影的历史经历了从战前到战争期间再到战后,并从主要的舞台剧向着电影类型发展的过程。

意大利情节剧电影在欧洲电影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情节剧电影形态几乎贯穿意大利电影创作的始终。葛兰西(Gramsci)将其起源追溯到16世纪。20世纪30年代之前,意大利的情节剧电影主要侧重于对文学名著的改编,展现社会实情的情节剧影片并不多见。在意大利本土的情节剧电影中,最具有意识形态意义挑战性并且在美学意义上有重大突破的就是40年代早期以及之后的以家庭为聚焦点的情节剧电影。

美国好莱坞情节剧电影始终占据着世界影坛的霸主地位,在美国的早期情节剧电影中,著名的电影导演格里菲斯和茂瑙的影片很有代表性。如格里菲斯的《凋谢的花朵》(Broken Blossoms,1919)、《走向东方》(Way down East,1920)以及茂瑙的《日出》等情节剧电影,使用了戏剧的技巧、方法和手段,有效地促进了情节剧电影样式的成型。

(二)成熟与繁荣: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好莱坞的情节剧电影自20世纪30年代起就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表现特征,成了“风行”世界影坛的手段和“产品”。这一时期的电影巧妙地利用观众善恶有报的心理,恰到好处地展现了曲折惊险、人物多变、紧扣观众心弦的故事脉络,其比较稳定的表现特征逐渐得以形成,顺理成章地成为好莱坞电影流行全世界影坛的主要样式。在此期间拍摄的非常优秀的情节剧电影有:《摩洛哥》(1930)、《小妇人》(1933)、《茶花女》(1936)、《居里夫人》(1937)、《乱世佳人》(1939)、《卡萨布兰卡》(1942)、慈母泪(1948)等多达上百部影片。

(三)变化与发展:20世纪50~80年代

由于政治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20世纪50~80年代的西方情节剧电影在具体形态与美学追求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西方情节剧电影主要以美国好莱坞的作品为代表。美国情节剧电影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到了五六十年代,情节剧电影依然得到了继续发展,不仅是依靠其形式的花样翻新,还因为注入了较为严肃的社会内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情节剧电影有《彗星美人》(1950)、《青纱红泪》(1951)、《天老地荒不了情》(1954)、《相逢何必曾相识》(1960)等颇具代表性的影片。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颇具吸引力的电影,如《爱情故事》(1970)、《往日情怀》(1973)、《克莱默夫妇》(1979)、《温馨家族》(1989)等诸多影片受到推崇。

(四)转型与融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

到了20世纪90年代,好莱坞情节剧电影因具备了经济上的优势和先进的技术,上演了许多震撼世界的商业大片,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泰坦尼克号》,场面雄伟,人物众多,情节引人入胜,拍摄技巧一流,与90年代之前的情节剧电影形态有了明显的区别。但是,它们毫无例外都属于情节剧样式,只不过是对情节剧的某些元素进行了放大,呈现出类型融合的趋势,形成了各具特征的艺术形态。情节剧电影也逐渐摆脱了以往单线叙事的刻板手法,努力通过展示丰富多样的情节,去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情节剧电影又有了新的艺术魅力。

四、结语

西方情节剧电影不仅历史源远流长、样式繁多,影响广泛,而且许多情节剧电影大师的优秀影片的内涵博大精深,在审美艺术上各呈异彩,对世界电影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和春耕.中西情节剧电影艺术比较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2] 詹姆斯・L・史密斯.情节剧[M].武文,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3] Peter Brooks.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5:25.

[作者简介] 李艳辉(1962―),女,吉林榆树人,长春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及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