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水稻纹枯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及防治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水稻纹枯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及防治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纹枯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伴生性疾病,对于水稻作物的危害性比较大。水稻纹枯病的侵染症状比较明显,主要的侵染部位存在于叶鞘、叶片和叶穗等位置。主要通过菌核与菌丝传播疾病,由病株萌发菌丝并将其遗落在土中,寄生在新的水稻植株上造成感染,导致水稻叶片发生霉变和腐烂问题,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本文从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和侵染循环模式进行分析,提出几点有利于实现水稻纹枯病防治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水稻病害;纹枯病;传播途径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2010

水稻纹枯病对于水稻的生长影响比较大,造成水稻植株被病菌腐蚀,出现大面积的茎叶腐烂现象,严重影响了水稻成活率的提高,造成农业种植水稻产量大幅度下降。在水稻类作物种植活动中,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概率比较高,其防治的难度也比较高。本文从水稻纹枯病的产生症状进行分析,水稻纹枯病的侵染症状比较明显。在发病问题的判断过程中,农业技术人员需要认真观察水稻植株的根茎叶部分的病变情况,根据具体的水稻纹枯病发病症状采取相对应的防治措施,才能够有效治理纹枯病。

1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分析

水稻纹枯病的易受侵染部位主要存在于浅表部分,主要位于植株的叶鞘叶片和稻穗部分。水稻叶鞘的发病症状最为明显,主要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的水渍状小斑点,然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者云纹状。纹枯病的叶鞘侵染部位容易发生集聚现象,在水稻发病期叶鞘部分的多个小斑点融合在一起,产生较大面积的病变区域,常导致叶片发黄和枯死问题。

水稻叶片处的纹枯病发生的状态主要以斑点状存在,叶片病斑也会呈现出云纹状的病毒侵染症状。当水稻的叶片位置发病时,叶片由中心到边缘位置发生褪黄问题,并且逐渐形成全部病变的水稻叶片区域。水稻发病快时病斑呈现出无绿色,并且伴有叶片腐烂和大面积掉落问题产生。水稻的穗部发病初期为污绿色,穗部的上颈位置发病后变成深灰褐色。水稻的穗部一旦发生纹枯病时,其穗朵难以抽穗,在丰收季节出现大面积减产现象。当水稻种植区域的湿度比较大时,水稻作物靠近水面的位置还容易受到有机物的影响,长出白色的网状菌丝,在夏季来临温度上升之后,穗部的菌丝区域大面积扩散,造成水稻穗朵果实被抽空,出现稗株空穗的大面积减产问题。

2水稻纹枯病的传播途径分析

水稻纹枯病的传播和后期的发病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病菌以孢子的形式存在,对水稻幼苗的成熟和抽穗造成了不良影响。水稻病株的侵染和传播载体为菌核、菌丝。遗落在土中越冬的水稻纹枯病原体对新的株苗产生侵蚀,病株上的菌核、菌丝伴随着水稻的病M织遗落到土中,并且和其他寄主一起越冬。

在春天到来之后,整体气温不断升高,土中的纹枯病原体随即生长和蔓延。为了对水稻纹枯病进行有效的控制,必须要采用有效的杀毒措施对纹枯病潜伏期的土壤载体进行处理,防止后期出现水稻纹枯病原体扩散的现象。越冬期的水稻纹枯病原体抵抗力比较弱,灭毒灭害的效果比较好。随着后期大环境气温不断升高,水稻纹枯病原体不断扩散,病虫害防治的工作形势将会变得越来越严峻。气温和田间水温升高以后,为水稻纹枯病原体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不断繁殖的水稻菌核随着田间的水漂流广泛分布于株苗之间,稻田株苗接触菌核和菌丝之后,便会发生感染。受到感染的病株会受到纹枯病的长期影响,其中,萌发菌丝初侵染的病株生长成熟之后,将会再次脱落散布于土层中,对新一批的水稻幼苗进行大面积侵害。

3水稻纹枯病的具体防治措施分析

3.1水稻纹枯病的农业防治手段分析

对水稻纹枯病进行防治时,农业技术人员应该选用无病种子和抗病能力较强的良种种植,避免在病田留种。采用精选种子的方法,在农业防治的源头处控制病害的产生。农业人员应该及时处理田间病草,并且在稻子收割之后及时地将其搬离田间堆放,防治稻株中的菌丝菌核散落和蔓延。

在春夏之交气温升高的时间段中,重点进行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处理。根据不同的菌落直径进行病害防治操作,采用一定浓度的胶霉毒素农药进行纹枯病菌丝、菌核的生长萌发抑制。对水稻纹枯病采取防治措施时,农业技术人员应该对不同的发病地点进行调查,调查的穴数以10个为一组,根据各级严重度病株数的分布情况,计算出整个种植区域的病情指数情况。采用针对性较强的病害防治方案,控制病株数量和病株率的蔓延,显著提升稻田区域作物的平均产量。结合一定的农业防治手段,有效地对水稻纹枯病进行杀灭。为了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可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进行合理施肥,防治偏施氮肥时造成的稻子植株发育不良问题。在春夏之交的时间段中采用湿润灌溉配合增施磷钾肥的方式,有效地减轻病害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蔓延。

3.2水稻纹枯病的化学防治手段分析

在对水稻纹枯病用药的过程中,农业技术人员应该认真观察和处理植株表面的病害情况,并且使用采样分析的方法,对表皮的孢子数量和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认真统计水稻纹枯病菌核与孢子的萌发率。

当孢子的萌发率过高时,还可以喷洒40%克瘟散乳油溶液、三唑酮、禾枯灵粉剂或者一定比例的多菌灵溶液进行纹枯病治理。根据气温的变化情况进行附着胞的杀灭处理,抑制附着胞形成率的提高,对次生孢子形成率进行控制。观察水稻纹枯病的菌落直径,水稻纹枯病菌落直径为8.6±0.1aA之间的,胶霉毒素浓度应该控制在1.0~5.0μg/mL的水平。此时的水稻纹枯病孢子萌发率在77.7±70.0aA之间。附着孢子形成率在5.3±3.5bB左右。水稻纹枯病菌落直径为7.1±0.3bB之间的,胶霉毒素浓度应该控制在10.0~20.0μg/mL的水平。此时的水稻纹枯病孢子萌发率在6.3±3.5cB到0.0CB之间。附着孢子形成率在29.0±8.5aAB到0.0AB左右。胶霉毒素浓度的选取对于菌核萌发率的控制有重要影响,水稻纹枯病菌落直径为2.3±0.2cC之间的,病害给药的胶霉毒素浓度应该控制在50.0~70.0μg/mL的水平。

4结语

在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活动中,农业技术人员应该选择合适的灭菌时间点进行稻田病害处理。在纹枯病病情扩展的前期,采用新型的农药进行杀灭,防止水稻群形成发病高峰期。采用化学药品防治和农业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对水稻纹枯病的发病规模进行有效控制。采用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方法和措施,达到减少病原、减少病害发生的较好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