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认识自然不能一蹴而就,学生的认识发展应当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过程。本文主要探讨问题教学法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高中生物

教学

认识

问题教学是发展性教学的主要内容,由前苏联教科院院士M·N·马赫穆托夫在20世纪六十年代创立,它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其核心是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下,通过对教师设计的、而对学生来说是“新问题”的分析、研究、探索、总结,获得问题的答案而形成相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新的未知的过程。根据问题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应是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

一、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的价值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爱因斯坦曾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是从新的角度去考虑老的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并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例如,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一开始曾经明确表示过不相信孟德尔提出来的两大遗传定律,对萨顿提出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更是持怀疑态度,甚至对其嗤之以鼻,加以加否定,自己琢磨着设计一个实验来前人的结论,冥思苦想了很久而没有结果,未料一只白眼雄果蝇的出现使其不经意间论证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萨顿假说,成为孟德尔理论的坚定支持者,并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而其本人由于在染色体遗传理论上的杰出贡献,成为第一个以遗传学领域的贡献而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科学家。没有对“问题”的魂牵梦绕、锲而不舍的探究,没有“众人寻她千百度”的执著,也就不可能有“蓦然回首”的惊喜。因此,我们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启迪“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当代生物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正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我们的学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学生在个人、家庭、社区、学校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很多都与生物学有关,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问题情境创设,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和兴趣,有利于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向主动获取知识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当学习内容跟其形成、运用的生活情境结合时,有意义学习才可能发生,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现代生活离不开生物,生物与生活紧密相连。联系与生物紧密相关的生活问题,都可以设计相应的教学问题情境。例如:我们在讲述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内容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植物是怎么“喝水”的?移栽树木时为什么要去掉部分枝叶呢?渗透作用原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通过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问题情境创设,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可以让学生觉得生物这门学科是很有兴趣的,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从而促使学生很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地位

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都不是教师硬性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亲身的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和总结中得出的,对学生来说相当于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知识,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教师在教学中只是问题的设计者,探究时的参与者,结论的共同形成者,当学生遇到困难一时不能解决时,教师还得充当点拨者的角色,并对有关问题加以适当的说明。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只是一个参加者,不能包办代替。即使在学生讨论结束形成结论时,教师也应当放手让学生进行,但由于学生的知识面和经验有限,对问题的总结往往不全面,用词不当,教师应适时帮助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形成科学的概念,以免给学生留下模糊不清或错误的概念。

四、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营造宽松、自由、和谐、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放弃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以平等的姿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变教学“我说你听”为一起讨论,共同研究,相互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好奇的发问,大胆的质疑,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只有这样,才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只有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才有自觉主动参与的欲望,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参考文献:

[1]李红.走出问题教学的误区[J].教学探索,2004,(12):38-39.

[2]吴光华.问题解决法初探[J].中学生物学,2005,(12):23-25.

[3]侯新杰,张海芝.影响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及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05(8).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渠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