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机合一”的时代来临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息技术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各领域,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电脑、手机等已从奢侈品变成了消费品,技术越来越多的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计算机越来越多地融入人们的生活环境中,人们可以在移动中和计算机更加自然地交流。这些技术可以自动感知人的需求并并按需响应。
认知方式的改变
有些人认为,技术只是解决教育某一问题的工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余胜泉指出,这只是狭隘的工具观,会严重制约到技术在教育领域运用的深度和广度。随着技术成为人们生存环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技术会促进和推动教育的革新。
技术时代的到来使人的认知方式正在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人越来越多的会将智能设备整合于自己的认知过程中,技术与人脑结合可以突破人类认知能力的极限,使得普通人能够处理海量、快速变化的信息,能够驾驭越来越复杂的事务。认知方式是建筑教育这座大厦的地基,当地基发生变化时,建筑教育大厦的一切都必然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如今人们生活在知识爆炸的年代,信息和知识正在以指数的形态迅速地膨胀,但是人们的时间和学习能力是有限的。如何用有限的时间和学习能力应对无穷无尽的知识和瞬息万变的环境?人们生存的环境更加复杂,节奏越来越快,变化越来越快,信息量越来越多,不确定性越来越大,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这些复杂性,越来越多的对人类认知能力构成挑战,不借助智能设备协助认知,要想正确应对这种复杂性,越来越不成为可能。
现代的技术为人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反过来这种技术也对人的生存形成一种压力。传统的认知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学习是通过老师的讲授把外部的知识迁移到学生的头脑中,当外部知识越来越多,变化越来越快时,老师就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装到学生脑袋中。余胜泉举例说,比如某人的手机中存了2500个电话号话,就是不吃不睡也记不住,但是现在他不需要记忆,他只需要学会检索,就是25000个也没问题,他的智商没有提高,但是他处理复杂事情的能力越大幅度提升。为什么会有这种提升?就是人的认知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不只是他的个体大脑在工作,而是个体大脑和智能设备协同工作。当人面对越来越多的复杂的事物的时候,以前人们的认知方式是个体认知,人要把所有的东西都装到自己的头脑里,信息时代智能设备、智能工具越来越普及,人的认知方式正在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正从个体认知变成大脑加智能设备联合的分布式认知。
何为个体认知,何为分布式认知?余胜泉举例分析:比如计算1234乘5678等于多少,当人心算的时候,这个认知过程发生在人的头脑里,如果人用纸和笔去计算,这个认知过程一部分发生在人的大脑里,一部分发生在纸和笔上,这时认知过程不仅发生在人的头脑中,还发生在人的头脑和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
用纸和笔计算的过程就是典型的分布式认知,外部环境和外部工具卸载了部分认知过程的复杂性,整体上提升了人的认知能力。而面对现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人的认知越来越多地从个体认知变成了分布式认知。中科院院士戴汝为写了一本书叫《社会智能科学》,在这本书中他认为,在信息时代,人机结合的思维体系将取代以个人为主的思维体系,他认为人脑和计算机都是信息处理的工具。人脑通过经验的积累和形象思维,善长不精确的定性的把握,而计算机则以极快的速度善长准确的定量的计算,两者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结合,既能集智慧之大成,又能因反馈的作用而提高人的思维效应。
余胜泉补充道,“人机结合的思维体系是人们现在应对多变的复杂的环境的基本的思维方式。当人们的基本思维方式发生变化的时候,建筑在这个上面的教育大厦必然会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人和电脑的结合远超出单个的人或电脑。如果你不适应这种思维方式,你将根本无法适应现在越来越快、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人机结合的思维体系是现代人们应对变化越来越快,不确定性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信息的社会的最佳方式。”
技术何以革新教育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正在超越人类个体现有的认知水平,如果不借助计算工具增强认知,个体很难适应复杂的技术社会,为了更好地驾驭越来越技术化、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人们会越来越多的依赖于智能的装备,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认知是建构教育大厦的基础,人的认知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导致教育的革新,这不是小修小补的改变,而是根本性的改变,就像楼的地基发生变化,整个楼的平台一定会发生改变,这就是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革命性改变的原因。
“在信息时代智能装备、设备已经成为每个人的必需品,它们是头脑的延伸,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它会扩展人们的感知能力,它会促使人们内脑和外脑合一,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人在认识领域的高级境界是人机合一。这就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为什么说技术会对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因为技术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也就是说技术不仅仅解决教育的某一方面,而是推动教育全方位革新的、革命性的改变。”余胜泉娓娓道来。
另外从技术哲学的角度看,现代技术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在利用技术的同时,也深深依赖技术,离开技术人类将寸步难行。如果技术仅用来做一种工具,它反过来会作用于人,使人的秉性发生改变,体现工具的色彩。这就是人的异化。大家可能觉得这种东西很遥远,其实教育中随时可见技术对人的异化。如课堂上的多媒体教育,城市里都是多媒体教育,都在放PPT,课堂密度增加,但学生思维反而弱化了,老师原来是课堂的主宰,现在改成课堂的配角,这就是典型的技术对人的异化。人变成技术的附庸,原因就是人们把技术仅仅当做一种工具,一种高效的工具,如果没有流程的变革,技术就对人产生奴役作用。要想摆脱技术对人类的奴役作用,在余胜泉看来,需要新的教学体裁,新的流程,新的模式来推动技术的革新。按照著名的技术教育专家伊利的观点,“解决人的价值观与技术之间的冲突的方式并不是躲避技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解决冲突的方式是打破阻碍关于‘技术是什么’理解的二元论思考的障碍:不是其本质的利用,而是本质和人的精神的融合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能够超越二者的创造”。技术不仅仅是用来完成以前的流程和模式,那样就会异化,而技术它提供了一个新的环境,新的生态环境,需要新的流程,新的模式,是工具本身和人的精神相融合所产生的能够超越二者的模式,这就是技术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根本所在。如果不推动技术对教育过程的革新,还是用原来的模式,人就会变成技术的奴隶。
真正的革新是一种协作的模式、学习的模式,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驾驭技术而不是被技术驾驭。解决技术对人类奴役的根本途径在于技术和人的精神的融合,即创造新的秩序、新的办法和新的文化。在教育领域,技术绝不是用来完成现有模式的工具,而是要推动技术时代教育的革新。“需要进行由技术协作的重大的变革,需要重新设计工作流程和结构,而不是静化的修修补补,技术的革新必然会对教育模式、教育核心、教育方法、体系都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教育全面的发展,技术对于教育来说,不仅仅是简单的完成任务和模式的狭义的技术工具,这种认识会严重影响教育发生作用的深度和广度,严重制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余胜泉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