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山沟沟里的坚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山沟沟里的坚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印象中最初的涟源,还是在看钱钟书的《围城》里,有关于三闾大学的描述。而三闾大学的原型,就是涟源的国立师范学院。我怀着对钱老的敬重与期待,尽全力用记忆拍下车窗外的风景。是时,行进在山间田头的路上,因为高低起伏,盘绕曲折,本来30多公里的路,竟要开一个多钟头才能到达。

路边到处是三四层的小楼,涟源这边的农村房子,乍一看,富庶感十足(后来听说一层是住不了人的,因为这里潮湿)。走了一路,鲜见中青年男性和妙龄少女。接站的同志告诉我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来的不是老人,就是妇孺。这,倒是现在中国大部分农村的一个缩影。

来到仓库机关,第一次见到孙海亮。没有任何人的介绍,没有任何材料的了解,更没有任何言语的交流,我只是作为他的观众,坐在台下欣赏着他匠心独具的表演。题目是《新兵下连二三事》,几乎赢得了那天晚上语言类节目里最多最响亮的掌声。那个聪慧、认真、严谨的技术员形象,一下子从过去的毫无概念,变得具体起来。几天之后,第二次遇到孙海亮,深入采访,我进一步感受到一个仓库干部的许多真实故事,同时也为我揭开了坚守山沟里基层仓库兵的生活――

“干不好,就别回来!”

山东自古出将才。孙海亮就是一个典型山东汉子。1981年的某天,山东东营一个退伍回家的老兵,抱起他分量十足的儿子,兴奋地说:“就叫海亮吧,如海一样宽广,前途明亮!”他早早地就决定了海亮的方向,从小就教育小海亮长大后要入伍,要跟着部队干。他始终相信,部队会让他这个寄予希望的儿子成材,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一转眼工夫,海亮18岁,该入伍了。

临行前,父亲的送别方式只是一句话:“干不好,就别回来!”而母亲没说什么,就是舍不得他走,默默地擦泪。海亮自己也未曾想过,他和父母这一离别,就是三年!临出门前,他跪下给父母磕了三个响头。心里也深深地记住了父亲的话。“干不好,就别回来!”

最后一班岗

海亮刚到仓库时,被分到勤务连。恶劣的硬件环境,每天重复着站岗、勤务、保障之类的枯燥生活,任务繁复而乏味,这和他当初的军人之梦相去甚远。那时的心情怎么形容?郁闷!

初恋女友不时打来电话,催促他当完两年兵,回家去结婚。家里哥哥肯定能给他在县里找一份好工作呢!海亮的心,在打鼓,在摇摆……这时,仓库主任陈立华提出“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五年一巨变”。这是口号,响亮的口号,喊喊容易,做起来就面临着无数的难题。可陈立华主任恁是把这个口号变为了现实。库区的马路,修了多少里,不可计数。不敢说户户通马路,但也差不多是打通了涟源农村的任督二脉!仓库的房子,翻修的翻修,拆除的拆除,建设的建设,使一个看上去无法收拾的残局,陡然变成了一盘百战百胜的必赢局。

海亮受到了感染,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他觉得什么事情都是可以改变的,即便是开始曾让他有些灰心的环境和繁复单一的工作。

决定命运的时刻,往往只是一瞬。要不要继续留在部队呢?他自己思考了很久。

他想在部队干,但是毫无技术,又凭什么能签得下士官呢?除了军事素质不错,能连续两年站在仓库的比武领奖台上外,孙海亮还真就找不出来仓库能签下他的理由了。

仓库的领导也没有人跟他讲,他是否会被留下。海亮不知道如何表达这份感情,那就去站好最后一班岗吧。有战友劝他“马上要复员了,不用站的。”可他仿佛没听见似的。摘了军衔的他站在自己的岗哨,感受着人生中或许是最后一次的坚守。却不巧遇到了老主任查岗。老主任问他:“孙海亮,怎么不挂军衔呀?”海亮答道:“要走了,没军衔了,就想站好这最后一班岗。”老主任说:“到哪都一样,好好干。”孙海亮有点想哭,但还是忍住了,坚毅地喊道:“是!”老主任的话,让他更加以为自己签不上士官了,于是在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也只是很低落地说,“过几天就能回去了。”

也许是上天的眷顾,也许就是因为他的这最后一班岗,也许是部队舍不得让这样一个优秀的战士离开,海亮在自认毫无希望的时候,竟然得到了可以留在部队的任命!这是命运的一次转折,更是他人生的转变。

默默的牺牲

在采访之余,我们一行人还特意去了基地仓库的许多分库。印象最深的就是整齐、干净、条理分明。这些成绩,无不是每一个基地仓库兵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处理这些大部分仓库工作的基层管理人员,就是保管员。保管员平时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跟大部分部队的战士都不一样。虽然有点像《士兵突击》里许三多刚下连时的工作岗位,对于他们最难的,即是坚守。也许只是三两个人,也许是七八个人。

海亮在经过三个月的技能培训后,成为保管员。毕竟保管员算是技术兵种,比之前的勤务工作,算是有所进步了。而且因为海亮的业务出色,在保管队呆了三个月,就当上了保管班长,手底下带了10个保管员。可对于海亮来说,这才只是开始。他天生就是个不安于现状的人。在本职工作上,多次被评为仓库优秀标兵的同时,更是在入伍的五年内,年年站在军事五项的领奖台,以至于那时工资并不高的他,竟可以年年拿到比武奖金1000多元。

但在军事五项比武前的一次400米障碍训练时,他不慎从高台上摔了下来。当时以为没事,只是觉得手腕有些疼,不曾想,继续坚持下去竟疼得更加厉害。以至于做任何有手部参与的活动,都需要缠着纱布在手腕上。为了不影响比武,海亮忍着剧痛,仍旧坚持训练,并最终相当出色地完成了比武。不但自己取得了名次,而且全班总成绩第一,并在他的带领下获得了集体三等功。

比武后,他还是不把自己手腕受的伤当回事。因为工作太忙,他硬是忍了半年的疼痛!然而,所有的牺牲,都是有代价的。在再次去医院拍片检查后,医生的诊断是陈旧性骨折,必须做手术!在取出一块碎骨后,医院直接给海亮评了一个九级伤残!这是一个年轻力壮只有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啊。他在手术后,内心的滋味千回百转。不由自主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母亲的语气,似乎和平时并不一样,海亮本以为是他的伤势影响了母亲的心情。殊不知,竟是家里的奶奶,海亮最爱的奶奶,刚刚去世!父亲坚决不允许任何人告诉海亮这个消息,他说如果谁告诉海亮他奶奶的事,就别到坟前送终!

就是这样一个朴实的农村家庭,这样一个传统的军人家庭,这样一个可敬的普通家庭,为了孙海亮可以在部队安心,更好地在部队工作,默默地牺牲着……

“绝对不回去,除非撵俺走!”

海亮从手术台上下来时,职务是技术员。技术员这个职务过去一直是干部来担任,但因为基层仓库有些单位干部不足,于是海亮就成了一个干部。

接下来的问题是,他又马上面临着是否签二级士官。家里的女朋友在催,劝他转业;父亲却又在另一边鼓励,让他就在部队干下去。说心里话,孙海亮是很想在部队里干下去的,可是家里接连出了那么多的事:奶奶去世后,姥姥也走了,而母亲也因此得了一场病!换是谁,心里能不打鼓?

孙海亮为什么还是没回去呢?

他的回答很朴素:“我从小就一直想当兵,来了之后,觉得干得还挺好。回去了,可能就啥也不是了。”

回去了,可能就啥也不是了。孙海亮,已经在部队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把自己的成长和部队的建设挂起了钩。干吗还回去呢?“对,绝对不回去,除非撵俺走!”

海亮最终又留在了部队。他和家里人都为这事着实高兴了一阵。但初恋女友实在没办法再等下去,持续了七八年的爱情,就这样断了……

不靠嘴皮子,就靠干

三次三等功,两次基地优秀党员,多次片区仓库优秀标兵,七次嘉奖,涟源市文化局先进文化工作者,基地优秀演员奖……不知道这些荣誉能不能给读者一个印象,一个关于孙海亮的印象?

那就再说说他现在的工作。

孙海亮是2008年到的分库机关,刚到的时候,工作并不好开展。因为他本身不是干部,而大部分同志都是二期三期士官。海亮也不会用什么别的方法,那就交心吧。

搞卫生这个工作,看似平常,却最能让人服气。海亮就自己干,自己把分库机关外面的草,全都拔了,让大家看着。他不靠嘴皮子,就靠干。开始大家都看着,以为海亮刚来嘛,肯定要做做样子。但时间长了,发觉海亮可不是个空架子,那优秀党员,是靠干出来的。渐渐的,身边的同志,也都加入到过去不怎么干的清理卫生工作上了。分库周围的环境和过去相比,整个变了样。

趁热打铁,海亮在平时的工作中、生活中,开始给他们讲些小故事。通过讲故事,来说明道理。时间不长,他就用人与人之间最简单的方式,影响带动了大家。之后,又组织大家在开饭前,讲些东西。无论说什么,都要当众讲出个一二三来。有些同志讲的,能增长大家的见识和知识,有些同志讲的,又是工作中的问题和心得体会,能在二次学习中,锻炼自己,又获得经验和成长。

这还不算啥。孙海亮所在的分库机关,从来就没有过什么文艺节目这科目!因为对于基地仓库,上有总部文工团,下有文化队,单位没有适合文艺节目的土壤。但仓库每当搞节目搞联欢的时候,总当看客可不是孙海亮能接受的。没节目?自己编!没有演员?大家不爱演,孙海亮就鼓励开导身边仅有的这几个可用“演员”。他说得特别实在,“签士官,争荣誉,人家领导都不认识你,别人干得也出色,那凭什么就给你呀。要是把文化节目搞好了,领导看见你,甭管叫不叫得上名吧,起码也混个脸熟啊。对不对。再者说了,什么不是锻炼?排小品,那也是技术活。干好了,一样出彩!”于是冲着这股劲,硬是把文化节目逼了出来。有的同志,有怯场的毛病,那就把饭前一讲的那股劲拿出来,每天饭前给大家伙演一遍,时间长了,再怯场的人,也都习惯了,好像演戏跟生活,没啥大区别似的。

《嫂子来队》《探亲归来》《新兵下连二三事》等节目,虽不顺当,但也凭着大家的智慧和汗水,全部排演了出来,而且非常成功地在片区参演并拿下了小品第一的成绩!这不仅是他们分库机关文化节目零的突破,也是孙海亮在这并不熟悉的领域以另一种方式实现自身价值零的突破。

孙海亮从技术员到现在的管理员兼职助理员和党支部书记,每一份努力,不可能全部赘述。现在的他,一个士官做两个干部的工作,仍旧敬业奉献、实干创新、团结奋进。

孙海亮这一“关”

在采访孙海亮的时候,我总喜欢问一些离工作远一些的问题,很怕套话空话掏空了眼前这么个优秀军人的鲜活形象。

我问他最烦的事情是什么,他犹豫了很久,后来又很朴实地告诉我,是怕点错装备物资。怕点错?难道管理员兼助理员的孙海亮,还要干保管员的活,点装备物资?

其实如果只是保管员就好办了,海亮现在点的装备物资,是过去的多少倍。如果他这关不过,发往全军的装备物资,是不能交给押车员的。他虽不是发货运货出货整个流程的结束点,可他担的责任最复杂,需要极大的细心和耐性。他就像是一个点,多少个分库的装备物资都汇集在他这点,从他这里交接给押车员。这一来,不只是工作量大,而且一点马虎不得。

只要之前的交接单位点错了,他作为管理员,就要去到分库,亲自查,亲自点,一干就是一晚上!这样的工作熬的是耐性,拼的是细致。海亮就像一个镇守在隘口的将领,绝不搞错一件物资装备。

我细数了一下装备物资里面的分类,差不多是七大类,主要是被装、军需、给养、车辆、航材、药品、通信、装甲。而再细致的小类,就更多了。可想而知他工作量的巨大程度!而海亮又两次经历了重大任务的考验――汶川地震和南方雪灾!那段时间,把海亮累得分不清白天黑夜,整天在仓库里工作,不停地清点搬运物资装备,累了,躺在货品上睡一会儿,任务来了,立刻以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进去。也就是在雪灾的时候,跟他刚结婚的妻子感受到了丈夫工作环境的艰苦和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停电停水还买不到菜,丈夫又不在身边。而这些对海亮来说,就是他习以为常的生活。

采访孙海亮的时候,他未满周岁的孩子因为身体原因急需做手术,已经被妻子带到涟源一周左右。女儿患有先天性巨结肠,家乡医疗条件差,没办法动手术,而偏偏海亮的时间又少得可怜,这个年轻的父亲,注定要经受许多父亲未曾经受的考验,谁能体会这个铁血汉子的心情呢?

这个除了结婚时才休过全假的战士,能给女儿的时间,实在是少之又少。他红着眼睛说现在自己手边工作一放下,脑子里就尽是女儿的样子……

孙海亮伟大吗?仓库机关那些仓库兵,几乎人人都在干着海亮一样的工作,坚守着每一件进出仓库的装备物资,坚守着部队需要的供应给养,只是孙海亮是这些坚守的战士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