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应用和推广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应用和推广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霸王鞭是白族中民俗性极强的一项体育活动,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对霸王鞭在全民健身中的应用和推广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对其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简要分析,为民族传统体育全民健身中更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全民健身;霸王鞭;推广;应用

一、前言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少数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过程中的应用成为广大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纵贯课题组的资料库,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少数民族体育的特点及其起源、少数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并且多为理论研究和基本的概述,非常遗憾的是很少看到少数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实证研究,笔者认为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能够量化的描述少数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开展状况、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少数民族体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及对其接受的情况等,因此课题组认为关于少数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过程中的应用的实证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就白族“霸王鞭”为例对少数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过程中的应用现状和经验进行了调查。

二、霸王鞭的概况

霸王鞭是白族中民俗性极强的一项体育舞蹈活动,成为“闹春王正月”、白:族本主庙会、 建房娶嫁或民间节庆等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之一。各地的白族霸王鞭舞一般也都不单独表现什么具体内容,属于一种情绪体育舞蹈。表演过程别注重“旋”、“承”的动律特点,所谓的“承“就是用霸王鞭在舞者身体的各个部位做点、擦、拍、敲击、碰、拖、夹扣,划旋、翻的同时这些部位也必须与与霸王鞭相互迎。“旋”主要表现在胸、肩、手臂三大部位。以胸椎为轴形成横绕圆运动即胸部旋绕;肩部的旋绕以胸部动作带动,作纵向立面圆运动;而上下臂的旋绕方向和弧度的变化则支配和牵动舞者整个身体的动势变化。霸王鞭运动广泛流行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大理市、洱源县、剑川县、宾川县、云龙县等主要白族聚居区。

(一)霸王鞭的基本特征。

1.广泛的群众性。

霸王鞭是白族民间文化娱乐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动作简单易学,舞者右手持鞭,左手拍,身体随鞭移动,双肩前后摆动,左右扭腰送跨等,霸王鞭就可以发出有节奏的、清脆悦耳的响声。男女老少均可参加,人数越多,气氛越热烈,场面就越壮观,受到当地很多人们的青睐和参与。

2.健身娱乐性。

霸王鞭是用一根彩棍,长约80公分,直径3公分的山竹凿穿相对的四个长孔,每孔中安放一串三枚或两串六枚铜钱制成。持鞭者拨鞭的两端,并用鞭打、擦、碰、击身体的主要关节部位。身体随鞭有节奏,协调的移动,双脚随拍上下颤动等,具有强烈的健身效果,有利于当地人民身心健康的群众性娱乐活动。

3.传承性。

霸王鞭是白族民间文化节日中一项传统体育活动。白族民间节日很多,除与汉族相同的传统节日外,还有本民族独有的本主节、三月街、火把节、拜二月、石宝山歌会等二十多个。几乎月月有会“霸王鞭”、“耍牛”、“耍马”、“耍刀”等民间民俗活动都在这些民族节日进行。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弘扬、保护和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霸王鞭的应用和推广的现状分析

(一)参与霸王鞭活动的状况分析。

表1参与霸王鞭活动的状况

人数霸王鞭 其它运动方式

男 198137 61

女 356289 67

合计 554426 128

百分比 76.9%23.1%

作者对云南大理市、洱源县、剑川县三个地县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为问卷调查对象,进一步了解分析霸王鞭运动在这些地方应用和推广现状,发放问卷共560份,有效问卷554份,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经常参与霸王鞭锻炼者有426人占所有调查人数的 76.9%,参与其它运动的人有128人占所调查人数的23.1%,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女性中参与霸王鞭锻炼者占到了81.2%,男性中有69.2%。

通过上面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烟盒舞与霸王鞭运动在这些地区受欢迎,女性比男性更喜欢烟盒舞和霸王鞭活动。

(二)参与霸王鞭活动的年龄状况分析。

表2 参与霸王鞭运动的年龄调查表

类别 人数 30岁以下 31-40 41-50 51-60 61-7071以上

男 137 912243841 13

女 289 18 26487288 37

合计 426 27 3872110 12950

百分比6.3% 8.9%16.9% 25.8% 30.4%11.7%

从调查结果看,在从事霸王鞭运动的426人中, 30岁以下的有27人,占总数的6.3% ,31岁到40岁的有38人占了8.9% ,41到50岁的有72人占到了16.9% ,51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79人,占67.9% ,其中,61岁以上的有179人占42.1% ,可以看出中老年人同样也是参加霸王鞭运动的主体。

(三)参与霸王鞭活动的动机。

表3 参与霸王鞭运动的动机调查

动机 娱乐健身爱好学习技术终身体育观其它目的

人数2341072143 21

百分比55%25%5%10%5%

通过表三调查发现,对参与霸王鞭运动者426人来分析,其中参与霸王鞭运动者有55%的人是为了娱乐健身; 25%是为了个人爱好; 5%是为了学习霸王鞭技术,还有10%的是为了终身体育观,另外5%的霸王鞭运动者人还有其他的目的。

通过以上情况,作者认为人们参与霸王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健身,进一步证实了霸王鞭运动的健身娱乐受到群众的一致认可,同时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应用和推广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四、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参与霸王鞭运动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少数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纵贯这方面的研究,作者认为在少数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具体表现在:第一有些动作过于单调,使人觉得枯燥,有的项目技术性要求较高,一般人难以从事,因此难以普及,还有的项目危险性较大等;第二通过分析,发现女性参与霸王鞭运动的较多,男性参与的较少,另外,老年人参与霸王鞭运动的较多,年轻人由于其他原因参与的较少;第三中华民族体育项目有上千种,能够经常被人们参与的仅有几百种,一些参与较少的民族体育项目几乎失传,因此要加强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和继承;第四许多民族地区人民参与的少数民族项目仅是自发的行为,也可以说是一种习惯,要想使少数民族项目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当地政府一定要加强规划和制定法规以保证其有序发展;第五在民族地区,节庆日是民族体育文化宣传的良好形式之一,但是现在当地有关机关对民族体育的管理还不是很规范,民族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第六以民族体育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体育器材、旅游等产业发展还不成熟,对民族体育的拉动很有限,民族体育产业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

五、对策研究

(一)政策性对策

1.要加强领导,全面规划。

少数民族体育是经过长期的社会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可说是精华荟萃,其活泼多姿的运动形式和淳朴自然的丰富内容,既有民族物质文化的一部分,也有民族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近几年,少数民族体育发展较快,其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已构成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主干。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少数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优势和作用,应积极挖掘、整理历史上有价值的体育资料,改革少数民族体育中一些不太科学、不够规范的的形式和内容。同时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体育科学化、规范化等程度,使之更好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真正为增强民族体质,为建设民族文化服务。此外各地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过程中,都应因地制宜,总结推广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民族、民间健身项目,树立一批长年坚持民族形式体育锻炼而延年益寿的先进典范,出版一批民族形式健身项目的普及读物,这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大有裨益。

2.对少数民族体育进行整理,加快科学化、社会化进程。

所谓科学化,即按照现代体育活动的一般规律,对那些依然附着在民风民俗中的体育活动进行改革,剔除其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封建意识的因素。对那些活动方式较随意、缺乏有机联系与规则的民间游戏进行整理、挖掘、研究和应用,使之与现代体育和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接轨,使之从分散的民俗和生产活动中逐步分离出来,走上稳定、系统、独立发展的道路,这样才具有推向社会的可能。取其精华,去除糟粕。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某些过时的文化含义,在继承的同时,必须对其内容和规则等进行一些变革和改进。在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体育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多元性和统一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竞争性与观赏性的辩证关系。赋予新时代、新生活的精神风采,弘扬民族精神,同时要打破民族与地域间的限制,加强民族体育的传播与交流,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逐步从一个地区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3.要广泛宣传,造成舆论。

在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要根据本地的民族、民间风习,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体育文化。结合节日、文化、生产、娱乐等,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和宣传工作。比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可以说哪里有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哪里就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结合节日、文化大力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对于推广、普及、继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将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全民健身活动广泛持久的开展。同时,我国55个少数民族,基本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需要科学的继承与发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要打破民族与地域间的限制,加强少数民族体育的传播与交流,继承与发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如通过广播、电视、杂志及各种民间交流、全国民族运动会等,大力宣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作用,更好的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4.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增添活力与后劲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将在体育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我们要主动适应这一历史的转变,积极培育和发展体育市场,对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化进行积极的探索,扭转少数民族体育事业“有投入,无回收”的纯消费模式,如与旅游部门联合,在节日期间开展民族体育项目表演,在民族传统节日庆典中安排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演可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直接的收入是门票、纪念品,间接的是促进当地旅游、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例如彝族精彩缤纷的“斗牛”、激荡人心的“摔跤”、“跳月”活动,成为彝族地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招商引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最佳平台、资源与支持体系。再如:丽江的民族歌舞,石林的民族体育,以致山东潍坊的风筝产业、河南嵩山的武术产业都已成为新时代、新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文化资源与生产要素,可以有力地促进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同时又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二)具体措施。

1.深化民族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入学校,是少数民族体育走向现代体育的必由之路。它在学校体育教育和体育教学中,具有传统体育的一些共同特征,即体现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团结合作等传统文化精神,可以从不同侧面较好地展现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下的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从而较好地继承民族体育运动,并为提高民族体育的现代健身、娱乐身心等作用奠定良好的认识基础。民族院校在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学校领导、教师对民族政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较为了解,有利于该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民族学校场地、器材、设备、师资力量等能满足该学校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展;最后,民族地区的生源主要在少数民族地区,他们本身就对民族体育耳濡目染,兴趣也很浓厚,并具有很好的基础,不需要很多人力进行教学。《纲要》要求民族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肩负着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职责,成为“全民健身计划”的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宣传员和指导员。为此,民族院校的体育教学应当着眼和服务于“全民健身计划”,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在选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战略,加强师资力量培养等方面有所作为。

2.对少数民族体育进行继承与变革。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载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某些过时的文化色彩将被抛弃。民族传统体育只有进行变革,才能适应世界体育的需要。改造与变革并不是抛弃民族情感与习惯,而是在尊重民族情感与习惯的前提下,吸取内涵,扬长避短。运用人体运动的“自然法则”,把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联系起来,把某些幅度较大、力度较强的项目结合起来,演化发展。只要善于吸收,运用得当,完全可以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反映出时代的精神,并逐步与世界体育接轨。例如:彝族的“烟盒舞”通过改编其中的动作和节奏,现在已经演化为彝族健身操,并且在2007年第八届全国民族运动会比赛项目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再如:“阿细跳月”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走出云南,迈向北京,甚至跨出国界走向日本、波兰、朝鲜等世界各地。并且现在经过一系列的动作改编和创新,以健身操焕然一新的形式出现在彝族的聚居地区。

3.结合民族民族文化节日,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推广工作。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文化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哪里有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哪里就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了解、认识、研究我国的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文化,对于推广、普及、继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力倡导全民健身运动的同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得到较快发展,其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已构成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主干,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要充分认识和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优势和作用,以利于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民族传统体育于全民健身活动中。我们应积极挖掘、整理和改革,发展民族体育的形式和内容,进一步增强和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科学化、规范化、健身化、社会化等程度,使之真正增强民族体质,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服务。

参考文献:

【1】饶远,赵玲玲,沈阳.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与对策研究[J].思想战线,2000.6.

【2】潘捷良.从全民健身视角透析民族传统体育[J].安徽体育科技,2004.10.

【3】吴学勇,陈粮.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和推广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5,1.

【2】张涛.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J].这样民族大学学报,2001.6.

【5】王键华.从社会调查看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J].体育科研,2001.4.

【6】董玉福.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不同年龄城乡居民体育健身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2007.12.

【7】楚碧洋等.霸王鞭的文化特征及其时代价值[J].搏击•武术科学,2007.12.

【8]李立纲,饶远,冯可汉等.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