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历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历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模式的定义

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论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教学模式论,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形成的教育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1972年,美国学者乔以斯和韦尔发表《教学模式》专著(中译本:《当代西方教学模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从上百个教学理论和研究计划中挑选出25种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归纳成信息处理、人格发展、社会交往和行为控制四大类。1979年,美国的埃金、考切克和哈德三位学者合著《课堂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一节,对课堂教学中六种信息处理模式的理论与方法作了具体论述。1981年,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发表《现代的课》,运用系统方法论研究教学过程,把现代课堂教学划分为四大类模式。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也对教学模式展开广泛探讨和研究,并在总结广大教师实践的基础上,力图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体系。

“模式”一词是现代科学技术中的一个术语,通常指介于经验和理论之间的一种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了的形式”。把模式概念引入教学理论中来,反映了现代教学论研究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即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论,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动态地研究教学流程中各个环节的构成样式及其具体的操作程序。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乔以斯认为,“所谓教学,就是创造由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作用、社会关系、活动类型、设施等组成的环境。”而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创造这种环境的方法。目前,对教学模式的概念存在着不同的界定。在国外,乔以斯的定义较有影响,他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在国内,有人认为,“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即教学工作应当遵循的步骤。”有人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某一主题及其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关系,对教学结构进行组合的方式。”有人认为,“教学模式的涵义是指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它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也有的人认为,“常规的教学方法俗称小方法。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

要给教学模式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必须整体地分析教学活动的特征。教学活动的构成可以分为静态与动态两大部分。其静态结构主要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与相互关系。其动态结构则是教学流程中的组织方式与程序安排。一个教学活动的静态和动态结构形式总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构建的。由于教学理论或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样式与教学程序的结构方式也不同。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相对稳定的基本结构或范型。它既不同于纯粹的教学理论,也不同于具体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看,它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方法论体系,或者说是一种教学策略,而不是单纯的操作性、技术性的方法。

教学模式的地位

教学模式的研究受到国内外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者的普通重视与关注。在美国,乔以斯和韦尔的《教学模式》一书成为教师必备的参考书,这不是偶然的。问题的答案应从教学模式在教育大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中寻找。

教育作为一个循环系统,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次。处于这个系统宏观层次的是培养目标,中观层次的是课程与教材,微观层次的是教学方法。

培养目标是教育循环系统的“脑”,它制约着课程、教材、教法诸方面。培养目标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水平。培养目标的时代水平由社会需求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两方面因素决定,它的每一次变化都引起了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

课程与教育是教育循环系统的“心脏”。学校课程指的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和进程的总和。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念和课程结构,而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和课程范型,就应有什么样的教材观和教材体系。因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是从具有一定时代水平的培养目标中引伸出来,并依据课程理论进行组织和编排的。

有了课程计划与教材,如何才能实现教学呢?这就要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径。显然,它是师生遵循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确定的课程,运用相应的教材,实现教与学任务的方法和手段。

综上所述,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材体系、教学方法,构成了教育循环系统,而统领这个系统的是教育哲学。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价值观,教与学的认识观与方法论等居高临下地决定和支配着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而评价体系则对整个教育系统实行评估,对教学目标的高与低,课程与教材的科学与否,教学方法的得当与否起着调控的作用。

那么,教学模式在教育循环系统中处于什么地位,起着什么作用呢?教学总是包括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如何在教学流程中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教学实施的关键,也是教学论的重要研究课题。一种教学理论必须依据教学的规律编制成可操作的程序,方能产生价值并发挥实践功能。而任何教学经验必须根据教学理论的指导,方能上升为科学的方法系统,产生最大的效应。教学模式恰恰成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一个结合点。它既是教学理论的操作化,又是教学经验的具体概括;它既来源于实践,又是某种教学理论的简化形式,因而充当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和桥梁,沟通了教育循环系统的宏观、中观与微观层次,为建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畅通渠道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启示。教学模式的这种特殊地位,使它成为教育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与师生关系最密切的因素,它成为人们注意和研究的热点是很自然的。

教学模式作为理论与实践的结晶,把一定的理论转化为实践,又把实践上升为理论的中介领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完整性。任何教学模式都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依据,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具有一套完整的结构。这个体系既是某种理论的简化表现形式,又是某些教学方法、方式概括化的框架。教学模式的结构含有四个要素:1.主题。这是教学模式构成的主导思想,如发现教学模式的主题是“发现”,掌握教学模式的主题是“掌握”。2.目标。这是教学模式指向和完成的主要任务。如范例教学模式的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精选出的示范性材料,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并能举一反三,培养独立思考和迁移能力。3.策略。即达成目标的独特的手段。如程序教学模式的策略包括小步子、即时反馈、积极反应和自定步调四条。4.程序。即达成目标的步骤和过程。如范例教学模式的程序包括:①范例地阐明“个”;②范例地阐明“类”;③范例地掌握规律与范畴;④范例地获得关于世界关系的经验。

简约性。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的简化表现形式,具有简要明晰的目标和过程。它通过简明扼要的解释或象征性符号,反映其所依据的理论的基本特征,便于人们理解,又通过具体明了的结构框架,概括零乱纷繁的教学经验,便于人们把握。

操作性。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了的教学理论,它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内在的本质程序化,更加接近教学实际,易于理解和操作,而不同于思辨的理论。

针对性。教学模式都有鲜明的主题、固定的目标、独特的程序和一定的适用范围,因此,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必须注意其特点和功能,不存在普遍适用于任何教学过程的万能的模式。

教学模式的演变

教学模式的概念虽然出现于本世纪70年代,但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探寻教学模式的历史演变有助于对现代教学模式的研究和运用。

学校产生前,教学主要是口耳相传、示范模仿。学校产生后,在古代的漫长时间里个别教学始终占主导地位,欧洲直到16世纪,中国延续到19世纪末。个别教学的典型程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机械复习(朗读、背诵、记忆)。有的也包含一些启发因素,表现为:教师讲学──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它只能称为教学模式的一种萌芽形态。

17世纪,适应欧洲工业化对劳动者的要求和教育普及的需要,夸美纽斯首创班级授课制。他以感觉论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提出教学先运用儿童的感官,然后运用记忆,随后再运用理解,最后才运用判断,形成了以观察──记忆──理解──练习为主要程序的教学模式。

到19世纪,赫尔巴特从统觉论出发,认为人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一个统觉过程,即新经验和已有旧经验联合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选择正确的材料,并以适当地顺序提供给学生,形成他们的背景或统觉团。据此他设计的教学模式程序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以后,赫尔巴特学派将这一模式的程序发展为:预备(提出问题,说明目的)──提示(提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联想(结合新旧观念进行分析比较)──总结(从新旧观念的联系中得出结论,形成原理、法则与规则)──应用(把已学得的知识用于实际)。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从心理学、生理学出发,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感受,进而构成关于这些事物或现象的概念。其中包含三个步骤:教师呈现事物让学生直接感知──教师指导学生把已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加以区分、对照、辨别、比较,形成初步概念──教师对概念加以补充讲解,并使概念系统化。第二阶段:教师对所讲授的教材作出概念,并让学生进行作业巩固知识,使之成为熟练技巧。

20世纪初,以凯洛夫为代表的苏联教育家,吸取赫尔巴特、乌申斯基的教育理论,并以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提出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以后,苏联教育家进一步将这个模式发展为: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技巧。

上述从17世纪夸美纽斯开始,经过赫尔巴特、乌申斯基、凯洛夫等人不断完善,到20世纪上半期一直在教学实践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被人们称为传统教学模式。

一定的教学模式是受一定的培养目标影响的。纵观教育史,封建时代的培养目标,由于生产力发展缓慢,社会封闭保守,科学进步更是滞缓,因此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变化不大,所以中世纪在一、二千年时间里没有大的变化,由此而形成的以知识传授为宗旨的教学模式也长期稳定不变。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使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但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培养目标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传统教学模式适应近代大机器生产的工业社会的需要,是以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为主要目标,教师为主体,讲授为主要手段的体系。由于培养目标的单一性,传统教学模式也必然是单一的结构。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保持了200年间,到20世纪初开始受到挑战。

20世纪初,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教学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和实践中的形式主义弊端日益暴露,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发生了矛盾,于是杜威的教育理论应运而生。杜威继承并发挥了卢梭“尊重儿童的天性”的教育思想,指出知识和经验靠灌输是不行的,要靠在实际活动中通过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来丰富和改组自己的经验。认为教学过程是儿童参与生活的过程,主张以儿童为中心,让学生在“做中学”,以此促进儿童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他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基本程序为:设置问题的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的方案──执行解决课题的方案──总结与评价。和传统教学模式截然不同,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直接经验和生活技能,强调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力。它的出现打破了两个多世纪以来教学模式单一化的局面,为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现代科学发展和新技术革命,为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物质条件,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又对教学模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心理学的迅速发展,对认知本质、智力结构、学习规律的研究,成为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依据。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关于方法论研究的横断科学,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为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而人工智能和电子计算机等为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机器。这一切都对教学模式的科学化、现代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限于知识和技能,更加需要智力、能力、个性的全面发展。这种多方面的综合学力要求促使教育转向学生素质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教学模式不再是传统的单一化的格局,而是一个多极化的教学模式体系,包含有几十种教学模式。按照它们所依据的理论与目标的不同,可以归纳为四大类:依据认知心理学关于信息加工理论构建,着眼于信息能力和智力发展的信息处理模式;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构建,着眼于形为控制和操作反应的行为修正模式;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构建,着眼于人的潜能和个性的人格发展模式;依据社会心理学的社会互助理论,着重强调教学中人际关系和师生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社会性品格发展的社会交往模式。它们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多规格、多层次的要求,从知识、智能、情感、个性等方面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