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马铃薯主要病害的综合防控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马铃薯主要病害的综合防控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马铃薯是临夏回族自治州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由于生产技术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再加上病害侵染及种薯退化严重等因素,一定程度制约了这一产业走向规模化和产业化。只有充分了解当地的生态条件,科学掌握马铃薯的生长规律、合理控制病害,才可以做大、做强这一产业。

关键词: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21-0025-02

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高产作物之一,在北方高寒地区的粮食作物中占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临夏州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又由于马铃薯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和足够的能量,其生命期短、产量高、增产潜力大且耐储藏,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但马铃薯生长期间易受各种病害及虫害的侵害,笔者就马铃薯的主要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做一阐述。

1 马铃薯细菌性病害

1.1 环腐病

1.1.1 主要症状 是一种为害输导组织的细菌性病害,病害发生时主要引起植株地上部分发生萎蔫和地下部块茎维管束发生环状坏死,挤压维管束有乳黄菌脓流出,地下匍匐茎切开后也可见到维管束感病变色。

1.1.2 侵染循环 主要在发病较轻的病薯内越冬,并进行远距离传播。带病种薯是引起发病的初侵染来源,刀口和伤口引起初侵染和再侵染,根和种子多不带病。土壤、虫、水、粪肥并不是重要的传播途径。

1.2 软腐病

1.2.1 主要症状 主要为害叶、茎及块茎。叶染病时近地面老叶先发病,病部呈不规则暗褐色病斑,湿度大时腐烂。茎部染病多始于伤口,再向茎干蔓延,后茎内髓组织腐烂,具恶臭,病茎上部枝叶萎蔫下垂,叶变黄。块茎染病多由皮层伤口引起,初呈水浸状,后薯块组织软腐,发出恶臭。

1.3 细菌性病害防治方法

1.3.1 选用无病种薯 种薯带病是引起细菌性病害的主要途径,在选用种薯时应做到切刀消毒、药剂浸种、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健薯,尽量采用整薯播种。

1.3.2 正确使用农药 喷洒50 %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2 %绿乳铜乳油600倍液、47 %加瑞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 %络氨铜水剂300倍液。

1.3.3 加强田间管理 高畦深沟,配方施肥,实行浅灌。清除杂草,及时培土,拔出病株,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防止发生徒长,合理增施磷钾肥。

2 马铃薯真菌性病害

2.1 晚疫病

2.1.1 主要症状 最显著的部位在叶部、地上茎,块茎也可发病。发病多发生于马铃薯现蕾以后,病害首先发生于植株的地下部和中部叶片,逐渐向上发展。发病时一般是在叶片尖端或边缘处产生褐色的半圆形病斑,病斑边缘不明显,当天气潮湿时,叶背病斑边缘有一层白霉层,病薯一般呈干腐状,有二次侵染时,常呈软腐溃烂状。

2.1.2 侵染循环 病菌为严格的寄生菌,通常只在活的植株和块茎上生活。初侵染来源主要是带病的种薯。孢子囊随雨水进入土壤,通过伤口、皮孔或芽眼侵入块茎。雨水和湿度是发病的主要条件,易感病时期主要在现蕾开花以后。马铃薯品种间对晚疫病的抗性差异显著。一般匍匐型和叶平滑的品种较易感病,植株直立,叶片有茸毛的品种抗性较强。

2.2 早疫病

2.2.1 主要症状 马铃薯早疫病又叫轮纹病、干枯病。发生较晚疫病早,叶片上产生近圆形深褐色病斑,边缘界限明显,周围有很窄的黄晕,病斑内有黑色的同心轮纹,块茎感病较少,产生圆形和不规则褐斑,稍下陷,皮内变褐、干腐,下面有一层木栓化组织。

2.2.2 侵染循环 发生较晚疫病早,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30 ℃。高温高湿利于发病,以菌丝和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块茎也可带菌。分生孢子借风传播进行再侵染。

2.3 真菌性病害的主要防治措施

2.3.1 选用高抗品种 陇薯3号、5号、6号、庄薯3号等选用无毒种薯,并努力做到留选无病种薯、晒种入窖前再次选种、第二年出窖时,再挑选,剔除病薯、播前晒种4~5 d和一刀一消毒。

2.3.2 化学防治 及时消灭中心病株,喷药保护,特别是在7月下旬与8月上旬应提早喷药防治,在离发病株中心30~50 m范围内,喷洒杜邦克露750倍、百菌清500~10 000倍或65 %的代森锌600~800倍。每隔7~10 d喷一次,共喷3~5次。如阴雨多露,应加喷2~3次。

3 马铃薯病毒性病害

3.1 轻型花叶病毒病

由马铃薯X病毒单独侵染引起,病株发育较正常,仅叶片表现浓淡相间的轻型花叶状。气温过高或过低均易发生隐症现象。此病发生普遍,但对产量影响较小。

3.2 条斑花叶病

由马铃薯Y病毒单独侵染引起,初期叶片呈斑驳花叶或有枯斑,后期下部叶片干枯呈垂叶坏死状。病株叶脉及茎均有黑褐色坏死条斑并发脆。

3.3 皱缩花叶病毒病

由X病毒和Y病毒复合侵染所致。病叶呈皱缩花叶状,小叶尖向下弯曲,叶脉、叶柄和茎上都有黑褐色坏死条斑,整个植株呈绣球状,明显矮化。感病严重时落蕾或不开花,早期枯死,造成的损失较大,是我国最重要的病毒病。

3.4 卷叶病

由马铃薯卷叶病毒引起。病株叶片边缘主脉中心向上卷曲,严重时卷成筒状,病叶质脆易折,夜色变淡,有时叶的背面出现紫红色。

3.5 马铃薯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3.5.1 品种选育 选用抗病种。

3.5.2 化学防治 喷洒抗毒丰(0.5 %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20 %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 %菌毒清水剂500倍液、1.5 %植病灵K号乳剂1 000倍液或15 %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

4 马铃薯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4.1 农业防治技术

4.1.1 精选种薯 在田间植株尚未干枯(8月中下旬)时选择叶片平整,叶色浓绿的植株所结的薯块,提前20~30 d(9月中旬左右)单独采收储藏。播种前半月从窖里挑选种薯,取出放在温暖、避光处,让芽长出0.5 cm左右。播种前2~3 d开始切薯块,先在基部横切,检查有无病害,若无病害则以顶芽为轴纵切2~4块种薯,每块100~200 g左右。200 g以上应将顶芽一分为三和侧芽相伴,侧芽和底芽相伴,保证一个薯块上有2个芽眼,40 g左右的署种或整薯直接播种。切署时刀具要严格消毒,可用5~7.5 kg水加7 g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

4.1.2 加强田间管理 前茬地最好是禾本科、豆科等作物,葫芦科、十字花科作物次之,严禁和茄科作物套种或倒茬。连作地应选用10 %农用链霉素600 g/hm2和58 %甲霜灵.锰锌1 800 g/hm2,兑水450 kg,播种时沟内施药,对土壤进行消毒。合理起垄,种薯生产75 000~90 000株/hm2;单垄栽培时,株距×垄间距=12~15 cm×90~100 cm;双垄栽培时,株距×小行距×大行距(垄间距)=20~25 cm×20 cm×110~120 cm。在施肥时应施足底肥,增施有机粪肥和磷钾肥,早追肥(苗齐后)。肥力中上等地块少用或不用尿素,肥力偏低地块追施尿素75~150 g/hm2,并结合第一次叶面施肥加0.1 %~0.3 %的尿素。在齐苗、花前期叶面追施钾肥和微肥。当在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时,将病株连同薯块一起挖出,带出田外深埋,病穴内用生石灰撒施消毒或用杀菌剂喷雾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对病株周围25 m范围内的植株及地表也要进行喷雾灭菌。

4.2 化学防治方法

4.2.1 拌种 切种后可用80 %代森锰锌、70 %甲基托布津和95 %的滑石粉以3∶2∶95的比例混合后处理种薯,每100 kg种薯可用1 kg混合剂可处理。

4.2.2 浸种 切薯后用72 %的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5 min,捞出晾干后播种。也可选用58 %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5~100 g加2~3 kg水均匀喷洒在100~150 kg种薯表面,避光晾晒2 h以上,待药液吸收后播种。

4.2.3 发病前期 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可选用保护性杀菌剂75 %代森锰锌水分散剂、70 %安泰生1 500~1 800 g/hm2和喷雾预防。

4.2.4 发病后期 8月下旬至9月下旬,可选用65%银法利1 125~1 500 g/hm2;50 %施得益、58 %宝大森或者40 %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兑水900~1 125 mL均匀喷雾,每隔7~10天喷一次,根据田间发病情况和近期降雨情况连喷2~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