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例谈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例谈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金蝉脱壳》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观察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现了金蝉脱壳的奇特动人、神奇有趣。文中第四自然段描写蝉儿脱壳的过程非常具体生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笔者曾两次教学,这两次教学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理念,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案例呈现】

第一次执教:

师:作者听了叔叔们的介绍,感到蝉儿脱壳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便下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就详细地描写了这个情景。请同学们快速读读这一段,看看蝉儿脱壳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的,在文中圈出来。

生:(很快地在文中圈了出来)先是背露出来,再是头出来,然后脚出来,最后蝉尾出来。

师:(板书)背头脚尾

师:请同学们细细地读这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的描绘中感受到了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在字里行间写写自己的感受。

学生埋头读课文,写感受。

交流讨论:学生找句子扣字词谈体会,在交流过程中有感情地朗读相应的句、段。教师相机出示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金蝉脱壳的奇特动人。

师:通过这段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

生:金蝉脱壳真是神奇有趣。

生:金蝉脱壳真奇特动人。

生:作者观察得真仔细。

师:希望同学们要向作者一样养成勤于观察、细致观察的好习惯。课外仔细观察一种动物,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写。

第二次执教:

师:作者听了叔叔们的介绍,感到蝉儿脱壳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便下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于是有一天傍晚作者躲在树枝上细细观察。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教师出示视频)

师: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奇特动人

生:很神奇。

……

师:(重放视频)再看一遍,这一次你们要注意观察蝉儿脱壳的顺序。

学生再看视频。

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脱壳顺序:背头脚尾

师:你能不能将这奇特动人的情景说出来?可以选择蝉儿某一部分出壳的情景说,比如说背怎么露出来的,或者蝉尾怎么出来的?

学生自由说,但是都感觉到表达不出,或者不能完全表达出自己看到的精彩。

师: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就对这一情景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读读这一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奇特动人的情景写具体的。在你觉得最精彩的地方写写自己的感受。

学生埋头读课文,写感受。

交流讨论:学生找句子扣字词谈体会,有感情地朗读相应的句、段。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再次出示图片(分段出示)让学生给图片配解说词。

师:课文是怎样把这神奇有趣的情景写具体的?

生:抓住蝉儿的动作。

生:抓住颜色的变化。

生:还展开想象,用比喻的方法,把蝉儿的眼睛比作两颗花椒籽一样。

……

师:是啊,要想把事物的变化写具体,要抓住事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写。注意观察颜色的变化,还要展开想象……而这些都要通过仔细观察。你们知道吗?我们刚才看到蝉儿脱壳的视频是简缩版,其实蝉儿脱壳从黄昏时分,大概七点左右开始,一直要到凌晨才能完成。想想作者在树上观察了五个多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你有什么感受?

生:正因为作者长时间、认真地观察,才会将金蝉脱壳的过程写得这么具体。

师:是呀,观察是一切创造的源泉,只有养成勤于观察、细心观察的习惯才能收获更多。

师:(出示有关观察的名言)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

学生齐读。

师:课外你曾经观察过什么小动物干什么的过程?

生:我观察过小狗啃骨头

生:我观察过小乌龟吃肉。

生:我观察过小金鱼吃食。

……

师:谁能像课文中描写蝉尾出壳的情景一样抓住动作说说这有趣的情景?

生:小狗趴在地上啃。

师:很好,用到了一个动词,想想它的前腿,后腿、身体、头都会有怎样的动作?

生:后腿有力蹬地,用前脚按着骨头,歪着脑袋啃骨头。

师:已经用到三个动词了,你真了不起。但是,你只是讲了“小狗啃骨头”时的情景,在这之前、之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你仔细观察过吗?

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

师:“小狗啃骨头”“小金鱼吃食物”“小乌龟吃肉”等等,这些过程都是很有趣的情景,想要把它写具体,同样需要长时间、细致的观察。课外请你们选择一个这样的场景,长时间、仔细地观察,甚至可以把这个过程拍下来,反复观察。相信你会有很大的收获。

【案例反思】:

从《金蝉脱壳》这两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质的转变――由“教课文”转变为“教语文”。正是这一理念的转变,让第二次阅读教学出了彩。

一、目标设定:由“理解内容”转变为“理解内容与学习表达”并重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认为:“语文课必须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所谓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基于此,作为语文教师要牢记:语文教学的至高目标和首要任务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即“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所以对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设定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文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人物(事物)特点、主题思想上,还应该凭借课文这个例子提高学生的“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即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描写方法,展开实实在在的语言实践,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金蝉脱壳》的两次教学就很明显地体现了从教内容到教表达的转变。

看两次教学时问题的设计:

片段一:“请同学们细细地读这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的描绘中感受到了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在字里行间写写自己的感受。”这一问题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只关注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受“金蝉脱壳”这一事件的特点,只注重了“语文知识性”目标的落实。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关注的是“从哪些词句中写出了什么?”

片段二:“读读这一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奇特动人的情景写具体的。在你觉得最精彩的地方写写自己的感受。”这一问题的设计在关注文章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怎样写具体,也就是表达方法的学习上。而且这个问题的出现时机非常好――教师让学生看完视频说金蝉脱壳过程,让学生先说说这“奇特动人的情景”,但是学生说不具体。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目标明确指向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这样的问题的指导下学生在关注“写出了什么”的基础上更关注“怎样写具体”,所以他们知道了:抓住蝉儿的动作、颜色的变化,展开想象等能把“金蝉脱壳”这一奇特动人的情景写具体。从而明白要把一个事物(事件)的特点写具体,可以抓住事物的动作,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可以进行比较……只有这样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久而久之,才能“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二、教学过程:由“分析推理”转变为“语言实践,发展语言素养”的平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要着力发展学生语言素养,落实途径就是要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进行语言实践的平台。

片断一:教师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推理出“金蝉脱壳”这一件事的特点,感受“金蝉脱壳”的奇特动人。学生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能积累一些语言,但这些语言没有经过实践运用,很难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而自觉运用。

片断二:教师首先出示“金蝉脱壳”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再让学生说“金蝉脱壳”,这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进行表达。当学生在欲说而不能时,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要求“读读这一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奇特动人的情景写具体的”。这就是引导学生积累表达的方法。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再次出示图片(分段出示)让学生给图片配解说词,教师再次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的平台。学生在解说的过程中既积累了语言又练习运用表达,甚至可以创造性地进行表达。教师一次又一次地进行语言实践,将学生学到的语言进行内化。

三、拓展延伸:由“流于形式”转变为“课外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指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标准》(2011)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提高自己的语言实践能力――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的目标。课堂的拓展延伸环节深受教师的重视,它是教学的总结与补充,也是帮助学生将课堂学习与课外语言实践相联系的桥梁。

片断一: 教师的拓展延伸是机械的,也是索然无味的,对学生的课外练笔毫无帮助。

片段二:教师首先总结观察的方法――“仔细观察”“长时间观察”“要抓住事物的动作、神态”进行观察,“注意观察颜色的变化,还要展开想象”……其次教师通过名言激发学生观察的热情。更可贵的是教师选取学生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小狗啃骨头,进行耐心的、层层深入的指导,使学生真正明白怎样“抓住动作,将有趣的情景写具体”,为学生课内学法与课外练笔搭建桥梁,使课外的语言实践更扎实、更有效。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课改的深入,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体会并运用表情达意的方法,提供语文实践的平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