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针对当前就业形势谈高等教育改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针对当前就业形势谈高等教育改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从高等教育改革出发,多角度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及途径。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形势 教育改革

自1999年中国各大高校响应国家教育部的号召,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以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正以惊人的速度递增着――从1999年的408万人到2007年的1884万人。在不少人欣喜我国终于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同时,更多的人开始逐渐意识到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10万人,而2007年和2008年仍有多达250万高校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加之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中小型企业因频临倒闭,而进行大幅度的裁员、减薪,失业人数不断增加。这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愈发凸显。

是否我国的就业市场真的已经饱和,不再需要任何的劳动力资源了呢?从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在整体上是与劳动力市场相适应的。既然如此,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全国各大高校和在校的大学生们应该如何来应对呢?笔者认为,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以下几点可供探讨。

一、扩招后的高等教育应该实行“宽进严出”。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实施的是“严进宽出”。而近几年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实行了“宽进”政策,但让高等教育进入平民化的同时仍然走的以往“宽出”的路子。在校的大学生很少不能按届毕业,大学生中没有激烈的淘汰竞争,没有毕业压力。“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少一分交‘税’”的说法在大学生中广泛流传。

“宽进宽出”的教育理念最终导致高校教育质量下降,培养了一批实际能力并不强、甚至可以说是不合格的毕业生涌进社会。试问这些所谓的“高材生”,怎么能在当前环境下顺利找到工作呢?故高校扩招后,必须协调招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把好出口关以保证教育的质量,而不能让学生们在大学期间浑水摸鱼,得过且过。

二、高等教育中的专业设置要与当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符合。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经济不断发展,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也相应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我国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并没有跟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步伐。对一些本来市场需求量不大的专业或者一些由于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已经没落了的专业,并没有缩减其招生数,反而继续进行扩招,致使人才过剩,造成结构性失业。另一方面,对于当前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为了争取生源,部分高校不顾学校的基础设备和师资力量盲目地开设专业、扩大招生人数,导致这些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被社会所质疑。

故各大高校既要对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又要以长远的发展性眼光对本校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改革。对某些社会需求量少或需求量将逐渐减少的专业,减少招生人数。而对于社会紧缺的人才,则要根据自身情况开设、扩大招生。要以培养社会认可的人才为目标。

三、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要“专”还是要“宽”。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能源、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不少高校都意识到以往沿袭前苏联强调专业的专、深、尖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太适合当今的社会发展需要。现在的高校普遍都以“深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方针来培养人才。于是部分高校在教学计划里制定了一系列“模块化”的课程,如“计算机基础模块”、“通实教育模块”、“数、理基础模块”,等等。这些模块在教学计划里的添加的确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达到了“宽口径”的要求,让高校的学生在求职的时候选择面会宽广一些。但同时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在严格控制中的有限的学时、有限的学分时,如何把握“专”跟“宽”的分配额度呢?不少毕业生们都以不同的方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目前的高校制定了过多的毫无必要的公共课程。花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而真正专业核心的东西,却学得不够深入,导致在求职工作过程中处处碰壁。

所以高校还是要以“专”为主,把“宽”的课程放到全校性选修课程里面,让不同的专业的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这样一则让学生们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拟订的发展方向与爱好选择课程,达到“宽口径”的目的;二则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学时把自己的专业课程学好。

四、高等教育中教学计划的修订需要与社会接轨。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现在各大高校教学计划普遍都是“两年一小修,四年一大改”。但部分高校在修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并未对现今该专业的职业技能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只是简单地将课程进行学期上的调整。或者没有根据自身实际出发,修改计划时只是参考其他高校的相关专业教学计划,将自己的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进行简单的添加、删除。至于教学过程中使用的部分教材、教案更是5年、10年不变。

以这样的教学计划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势必较为陈旧,在不同程度上与社会脱节。尤其是这几年非常热门的计算机、软件、信息技术类专业,更需要与社会需求相接轨。

各高校在对教学计划的修改上,一要对现今社会专业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与其相接轨:二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根据学校的特色、优势培养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毕业之后有更雄厚的资本进入就业大军的行列。

五、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方式需要进一步改革。

我国从小学开始直到大学,所奉行的教育一直都是以老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老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学生们便听什么,做什么。从根本上来说,学生们只是单方面地从老师处接受知识,对人的个性、特别是人的创造性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以这种培养方式教育出来的学生与国外学生相比,明显缺乏创造、创新能力和自主调研、开发的能力。

我国的高等教育,可以借鉴国外的人才培养方式:除老师课堂授课以外,将项目、个案研究、小组学习、实践锻炼、班级讨论、客座教授讲学、个人或小组汇报等教学方法也引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参与到“教”的过程中来,给予学生们充分的自由思考、发表个人见解的空间。

与此同时,教学评价方法除了传统的期中考试、期终考试、考勤等方法以外,还可以实行同学评价、研究报告与汇报等多种其他方法,尽量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个性与独立思考的动力和能力。

六、教学实践环节需要加强。

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要求人才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开拓能力强,并具备多种素质特征。高等学校必须从学科发展的综合化、整体化高度重新审视人才培养过程,所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共性,又要具有个性,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现今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普遍让人认为是“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在进入社会工作时,光有一套套的理论,而没有实际动手的经验。遇到问题总是纸上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