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无奇”之奇:欧阳中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是教育界赫赫有名的典范;他的书法是艺术界的传奇,是收藏家梦寐以求的墨宝。采访过程中,他谈人才、论教育、道文化、悟境界,娓娓阐述,记者深深被眼前这位谦逊豁达、幽默风趣、睿智博学的大师所展现出的哲人风采和大家风范所折服。
2008 年4 月3 日,记者如约来到首都师范大学欧阳先生的寓所,门应声而开,一位身材中等、满面慈祥的长者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屋里。这位慈祥的老人就是我国书法泰斗、德高望重的全国模范教师欧阳中石先生。他虽已年满八旬,但行动依然十分敏捷,思路依然非常清晰,一开口,便让人感到他是个充满个性而又极为平易近人的人。
人才是财富,点缀江山
在书画满壁、翰墨飘香的客厅里坐下,我们的采访开始了……
记者:“从党的十七大报告,到刚刚闭幕的两会,人才强国战略已经被提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请问,您怎样看待人才强国战略,国家应如何重视和培养人才?”
欧阳先生不假思索地说:“人才是我们国家的财富,我们国家发展的历史,几千年就依仗着这些财富点缀着我们的江山,历史是这样写出来的,时代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应当充分地给人才一个平台,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这是一个社会、一个盛世――无隐的盛世应当做的事情。”
“就人才培养而言,从教育界来说,应该尽可能地培养更多的人才。无论教师本身是不是人才,都应该有愿意培养人才的思想。过去有一句古话,没有状元老师,可有状元徒弟。因为如果是状元了,可能就不去教书了,教书的教师不是状元,但是可以教出状元来,这是做教师的愿望和理想。”
欧阳先生说,教师责任重大,岗位光荣。现在的教师,都很不错,因为他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培养人才。当教师重要的不是仅仅提高自己,而是要培养自己的学生;教师成就自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成就自己的学生;教师读书的时候是老师培养你,自己当了老师以后就要培养学生。成就学生,培养学生成才,教师的任务就算完成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天职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我们怎样才能成功地培养人才呢?欧阳先生认为,培养人才要强调两个方面:一个是“德”,一个是“能”。在“德”上,从家庭到社会,从学校到组织,各方面都教了,但是怎么才能提高“能”,怎样用最短的时间教会最多的“能”,这是作为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关于人才的培养和发现,欧阳先生说,人才培养应该从孩子开始,人才培养和发现越早越好,发现越早使用的时间越长,到80 岁才发现他,发现了使用的时间就太短了,从20 岁发现,他就会从20 岁发挥作用到80岁,那样力量是相当强大的。
过去的学生想法比较单纯,就是想把学习成绩提高上去,相比之下,现在孩子们学习压力比较大,接受外面的东西又太多,有时候表现得比较浮躁。针对现在的状况如何把孩子们培养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欧阳先生说,孩子们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知道的多是件好事,但不能浮在面上,要扎实,重要的是要固本。
先生的一番颇具见地的论述,让记者陷入了深思。如今,存在这样一种状况: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宽,但学识却不够深刻;文凭越来越高,但却不能把文凭对应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看来问题的关键还是不扎实,不能从根本上去探究学问,去提升创新能力、创造活力、创业实力。
教师有天职,成就学生
“我只能承认我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我写了一首诗:‘普普通通一教师,平平淡淡的无奇,无奇不意非无意,正是无奇正是奇。’”这是欧阳先生“自况自吟”的一首哲理诗。先生取出这首诗,逐字逐句地解释说:我是个普普通通的教师,这是我对我自己的认定,很准确;“的无奇”是的确没有什么特点;“不意”是没想到;“正是无奇正是奇”,正是这种没有特点本身就是特点。一首小诗令欧阳老师的虚怀若谷和谦逊品质跃然纸上。
欧阳先生从1948 年执教,至今已满60 年,但他仍然记得金岳霖先生是他的研究生导师。他说,教过我课的老师的名字我都能记得,学生对老师要记住,要感恩。
虽然学的是哲学,出名的是书法,颇有建树的是戏剧,但老人家告诉记者,他一辈子最得意的还是学生,他的学生许多都已经成为大学教授,他的学生培育的许多学生也颇有成果。这更印证了这位教育大师作为教师的成就――学生就是我的成果。
对于自己能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欧阳先生表示出了无比的自豪感。他说,能够做一名教师也是件了不起的事。教育者应当是真正的传承者,他(她)把古代的、过去的知识都拿出来、接受过来教育自己的学生,他(她)的位置是最直接的,责任是重大的,就因为重大,所以也非常光荣。欧阳先生对老师这个工作很尊重,他一生就从事教师职业,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到博士后,没有一个年级他没有教过的,这在中国的教育界堪称奇迹。
成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这是欧阳老师作为教师的座右铭。那么如何成就学生,欧阳老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我经过学多年的教书逐渐懂得一个道理,学而时习之,习当怎么讲?可能大家认为是习惯、练习。我想不当练习讲。比如说这个人惯习水性,这个习当怎么讲?是熟悉的意思。那么学而时习之呢,学了就及时地精通了不就好了吗,因而,学而时习之就是一学就会,而不是说学了练习,学习目的不是为了练习,不管会不会就练习,练习干什么?”
他对“学习要用‘苦功’”的观点持不同意见。他说:“不要只相信苦功,重复自己错误的‘苦功’不但无益,而且有害”。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没有独立思考而盲目模仿并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他还进一步阐述:“量变”也并不等于量的简单积累,是“变”而不是重复。练习时,如果第二遍不比第一遍好,说明第一遍的毛病又得到了一次练习,一次巩固,如再用苦功,其结果必然是毛病越来越巩固。
让学生一学就会、少学多会,是教师的任务、是教师教育能力的问题。让学生的能力快速提高,是教师的责任,是教师的天职。要想成为合格的教师,首先教师自身能力要提高,才能带动学生。常言道: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是了不起的事情,教师怎样才能有这么多水呢?要学习,要有方法地学。教给学生的知识要让他一碰就懂,也有个教的方法,教学生怎样抓住问题的实质。好的老师绝不是只叫学生拼命用功。欧阳先生不主张刻苦地练,他提倡高兴地练,因为在“练”里面容含着一些思想,这是苦练所不能拥有和永远达不到的。所以说,教师应该在会不会的问题上做文章,学生是为会而学,教师是为学而教。
文化可融合,重在固本
“《礼记》里说,‘五色成文而不乱’,多种颜色很有章法地聚合在一起便是‘文’,把‘文’的思想推及到大家的身上,以文化之,这就是文 化。我认为,所谓‘文化’,就是对美好和谐的追求。‘化’与‘和’是中华文化中极精妙的两个词,这两个词能够把许多矛盾解开,最后达到‘和’的最高境界――和谐。”欧阳先生对文化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
他认为,知识膨胀,标志着世界进化。但我们要看到一个事实:社会越来越发展、越来越复杂。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本、一个表,表面的、看得见的是一回事,内在的根本又是一回事,我们要重视在根本上抓紧。应当看到,我们国家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这都是符合逻辑的。为什么说合乎逻辑?我们经过一段往前走,回头看以前都是今天的基础。因此,抓住根本是最重要的,只要根深入了、扎实了,就不怕更多枝节出现。现在一些学生知识面宽,这非常好,但要抓住根本,任何人读书、做学问、培养能力都应先固本。
放眼世界而不眼花缭乱,关键在于立足根本。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中华文化的根很厚,抓住根本,才能拥抱世界。
就拿书法来说吧,书法的首要“目的”应该是“表现文化”,书法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的国粹,是世界民族艺术之林中的奇葩。在当今办公自动化,人们写字几乎全部用电脑的氛围中,书法在全国仍有蓬勃发展的趋势,反映了全国人民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书法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因为书法教育有四个功能,即“炼艺、通文、修心、养性”。所谓“炼艺”,是指写字不能有火气,写好字是靠用心而不是才气,人老书不老,书与功夫俱老。不要火气就是强调淳厚、纯真,用思想去创造真艺术,这是素质训练。“通文”,是指学书法必须下文字功夫,学书法要往传统文化里走,博览群书而后思索,思索产生艺术哲学,思索产生人生哲理的感悟。“修心、养性”讲得更明显,是心理素质培养。学书法必须修心养性,不因心慌意乱而手忙脚乱,进而克服当前社会中的任性、躁动,一言不和就拔刀子。书法的这种“修心、养性”功能,是毛毛细雨而不是倾盆大雨,毛毛细雨的渗透力要大于倾盆大雨。
中华文化不仅根深而且能容,我们国家的真正学问是中华文化,国学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欧阳先生认为,中华文化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是固有文化,如经、传、孔孟之道、百家学说,这些都是在我们这块土地上生发成长起来的,尤其是齐鲁大地,文化非常成熟,是我们中华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第二部分就是随着历史发展起来的新见解、新学说、新成就,比如魏晋玄学、宋明理学,这些一直到明清都有一些新的贡献。还有第三部分,随着对外交往的发展与扩大,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与中华文化相融合,这也是一部分中华文化,比如禅学、佛学从印度传来,和中华文化结合后成了我们的禅学。改革开放后,国外许多东西进来了,这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国人民有一个最了不起的特点,就是包容性极大,融化力量极强,这种融合的力量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和谐本性以及中华文化的根深本固。
价值能体现,贵在辩证
世界上比较完备的学问有多少?欧阳先生说:“最能够把许多学问弄在一块的是哲学。现代来说,最有包容性的学说或者理论就是马列主义,包容的东西很广,你根据它去执行就已经够了。用客观的唯物主义最好,不夸张,你能理解多少就是多少,你想夸张没有用。不是你自己的硬拉也没有用,是你自己的,对人家有价值的拿去用,如果对人家没有用,只是你个人认为很好,那也是没用。”
“现在,听说还有的国家希望把孔子作为自己的祖先,想以‘抢’的方式申请文化遗产,这其实是可笑的。我认为,应当大度,你说孔子是你的祖先,我说是我的祖先,那么到底他出生和生活在哪里?那还不是中国吗?他肯定是我们的祖先这没问题,如果你还坚持说孔子是你的祖先,那太好了,说明你承认和我们是一个祖先,我们就是兄弟,我们不去和你争,就让我们在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思想、理念指引下为我们的社会服务吧!这也是件好事。”
先生的处世哲学中处处体现辩证法,这也与他曾经在北大哲学系学习逻辑专业不无关系。
欧阳先生说,我经常想,我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接、打电话也好,迎来送往也好,都在忙什么呢?其实,没有一件是纯粹属于我自己的事,大都是别人的事。这该怎么看呢?做的都是人家的事,我觉得比做我个人的事好,说明我还有点用。如果到了我只能做自己事的时候,那在社会上还有什么价值?
“我曾经得过脑血栓,脚也被汽车压过,有人曾认为我成了植物人,好不了了,但我又奇迹般地生活过来了。”站在一旁的马维国律师说:“这是欧阳先生的修炼和造化。”
欧阳先生有“四不”:第一是不做个人展览,第二是不立传,第三是不建馆,第四是不褒贬。他着重解释“不褒贬”:我对社会许多事情没有意见,别人怎么做、做什么,是他们个人的事。这体现了一种“融”的哲学及“和”的理念。先生说,他不愿意评论别人、不愿意否定别人、不愿意挑剔别人,是因为他认为,在我们的大家庭中,谁和谁都是亲人,都没有坏思想,因此就该用好的想法去想别人。在他小时候,他的母亲曾给他的家起了个堂号叫“万和堂”。其核心之意是:一切都要心存平和、仁义,讲究和善、和平、和蔼。做人读书,不想与人争,与人和为善,也是秉承了山东孔孟之乡的教养而来的。
欧阳先生解释前“三不”时说,盛事无隐,就是你做了好事你想藏也藏不住,做了坏事躲也躲不开,历史给你记得很清楚,既不冤枉你,也不会把你夸张。常常有人说要给后人留点东西,实际上你不用留它也得留下,好的东西必然会留下。
谈到这里,欧阳先生指着书柜中摆放着的全国模范教师的照片对记者说,这个照片也有辩证法。他说,“模范教师”这是殊荣,但是应当属于我们的集体。因为我们教育界有个传统,尤其我们单位有个传统,遇着荣誉把别人放在前面,把自己放在后面,这是事实。如果我们集体里要有一个可以把自己放在前面,那还轮得到我吗?所以我说这个“模范教师”不能发给我而应当归于集体的……
先生谈兴正浓,不知不觉,时间已过了1 个半小时,还有人等在先生门外。我们恋恋不舍地向先生告辞,先生热情地与我们握手、挥别。
人物简介
欧阳中石,1928 年生于山东泰安,中学毕业后就读于辅仁大学,后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专业。现任中央文史馆馆员、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欧阳先生在逻辑、音韵、戏剧、书学、语文教育学等学科都有很高的造诣,主编、参编及主要著述有《中国逻辑史》(部分)、《书法与中国文化》、《艺术概论》、《中华国宝大典》、《中国书法》等40 余种。他的书法以东晋书风为宗,在海内外享有盛誉。2002 年获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特别贡献奖”;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获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2006 年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荣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2007 年获中国文联造型艺术“终身成就奖”;获中国教育部、人事部“全国模范教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