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建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建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大学生媒介素养层次水平不高,集中体现在大学生对媒介信息传播的方式及内容缺乏辨识度,不能把自己的信息需求与媒介信息的内容有效地联系起来,从而使他们不能更准确地辨别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价值,所以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建构的研究应运而生。

关键词: 大学生 媒介素养 建构方法

1.关于媒介素养的界定

媒介素养的概念是由英国学者F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D·汤普森于1933年在其发表的文化批评论著《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最先提出的。他们提出新兴的大众传媒(电影)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会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由此提出“文化素养”的概念。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做出的定义是: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2.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现状分析

2.1过于依赖媒介分散大学生的精力,影响正常的学业。

网络媒介的兴起让很多大学生的生活重心发生偏移,他们把过多的时间用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上。上网聊天、玩游戏、娱乐成为了他们运用网络媒介的主要目的,以至于他们患上了“网络成瘾综合症”,从而忽略了现实生活,荒废了学业。

2.2媒介信息良莠不齐影响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健康发展。

现在的媒介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大学生还没有形成健全的媒介素养,对这些信息缺乏辨识能力。特别是一些媒体鼓吹的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危害了大学生原本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众媒介信息的多元化使价值标准和人生模式多样化,让缺乏自我辨识能力的大学生逐渐失去了道德感和羞耻感。

2.3大学生把太多的时间用在了虚拟的媒介上,从而变得封闭、自我没有安全感,在现实社会里缺乏适应能力。

德国媒体心理学家彼得·温特豪夫·斯伯克教授在《冷酷的心:电视是如何塑造我们性格的》的书中认为,电视首先使社会的情感文化发生演变。受电视的影响,现代人的情感结构趋于肤浅,因为情感交流和培养需要时间,而在电视节目的海量信息和情感表达冲击之下,人们既没有充足的时间,又越来越不愿把时间花在这些方面。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人的情感表达越来越做作、程式化和以性为取向,不断寻找新鲜刺激的感觉,人际间的情感交流越来越变为精心设计的自我展示。这种发展趋势可能使现代人产生“冷酷的心”。大学期间是大学生人格发展期的黄金时期,也是大学生社会关系建立的时期。但是他们把过多的精力用在接触虚拟的媒介上而不注意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因此进入社会面对各种交流、合作和竞争就成了问题。

2.4过度依赖图像视频,对阅读失去了兴趣,使思维平面化简单化。

电视和网络等新媒介的兴起,图片、视频等简单可视化的信息内容更容易吸引大学生的目光,从而让他们慢慢失去对阅读的兴趣,进入一个“浅阅读”的时代,即阅读不再思考图文,而是采用跳跃式的阅读方式,容易导致大学生在阅读中缺乏思考,从而思维变得简单化、平面化。

3.建构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3.1编写一部适合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教材。

教育部门牵头,整合各高校研究媒介素养的专家学者,编写一部适合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教材。编写教材的重点是通俗易懂,培养大学生对大众媒介的批判能力和鉴别能力。这样可以让任课老师有一个详细的教育计划和教育目标,可以让刚接触媒介素养的大学生对相关的概念和内涵有一定具体的了解,使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变得现实可操作。

3.2培养一批适合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

联合各高校传播学院的优势资源,把相关的专家学者召集在一起,商讨有关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标准和教学目标,共同讨论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所需要强调的细节和重点。然后由这些专家学者作为最初的培训教师,对高校选的想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可以选择在寒暑假进行培训,也可以进行访学或者脱产的形式培训半年到一年。培训的形式可以选择参与、讨论和模拟等多种方式。

3.3建构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课程设计。

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课程建构可以选择双重的标准,对于文史哲等和新闻传播学比较接近的学科,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直接选择媒介素养相关的专业内容。对理工科而言在媒介素养课程设置的选择上应该更加通俗易懂,接近现实,引人入胜。在课堂上可以选择播放视频的方式,使课堂内容更加直观化,然后在相互的讨论、答疑等互动的方式下,保持大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3.4加强媒介机构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参与。

当代大学生的各种信息都是在媒介机构中获取的,虽然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着媒介素养的教育,但是他们在获取媒介机构传播的信息时,仍需要媒介机构的引导。因此大众传媒机构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是主动的参与者。高校的媒介机构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让大学生参加校园广播、校园期刊和校园电视台的整个制作过程,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传播的参与度,提升对媒介信息的自我辨识能力,提高媒介素养的实践能力。另外,社会媒介机构建立大学生媒体实践基地让他们了解媒介如何影响受众,从而获得健康的媒体批判能力,在体验中正确理解享用大众媒介的各种资源,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3.5提升政府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支持和关注度。

美国学者德弗勒·鲍尔·洛基奇指出:“虽然媒介自成一个行业,但他们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的社会之中,在有限的程度上,它们已经成为我们教育体制的一部分。”所以政府也就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宏观管理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政府具有权威性能更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制定实施一些权威的标准,使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更加规范化。只有这样,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让高校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更加具体,避免流于形式,这也是推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上层路线。

4.结语

媒介传播环境越来越复杂,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培养提高了大学生的媒介辨别能力与意识。这是当代大学生自我成长所必需的,也是大学生完成社会化、成为信息时代合格公民所必要的。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建构,从教材编写到教师的培训和课程设计,从高校的大力发展到社会媒介和政府的参与,以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水平和媒介素养的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建构也关系到我国媒介素养的整体水平,促进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发展,也有利于推动国家和民族整体媒介素养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徐晓红.我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初探[J].当代传播,2009,3.

[2]陈永斌.推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简论[J].中国青年研究,2009,7.

[3]张开.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

[4]陆晔.中国传播学评论第三辑媒介素养专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