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音乐教学:从“神马”走向实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音乐教学:从“神马”走向实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音乐是什么?小学音乐是什么?众说纷纭。纵观现在的小学音乐教学,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历了几次自上而下重大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基础教育虚线上拉开了首轮艺术课程整合改革的号角。 这一次改革的焦点是将单一的音乐课、美术课改成综合的艺术课。审视自身,一丝恐慌,无论是操作水平和能力,以及知识水平和知识面,再观察身边的音美科教师,似乎不能一下子就满足这一课程的教学需求。于是各级各地纷纷行动起来,编教材、搞培训,甚至大学里还催生了一个专门培养艺术类教师的专业,并得到了考生和家长的热捧。这项改革颠覆了传统的艺术教育体系,因此争议声颇大,影响也较为。庆幸的是,这项工作总归是以点代面地实验着,并没有涉及我市的教育教学。

2001年国家又启动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这一次的焦点是由重视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培养转向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由倾向个别特长学生转身关注全体学生,由单纯培养音乐专才转身全面提升人的音乐文化素养。于是音乐课堂里也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音乐开始姓“语”或者姓“思”了。淡化“双基”,歌谱咱不唱了,只要多听几遍歌曲,学生自然就会唱了。我作为一个年富力强的一线教师也投身在这样的教育教学的改革之中,努力地学习着、实践着。据说《江苏教育》杂志社做了一个课题“80%的学生掌握80%教材歌曲”,他们利用了一切手段,包括拆分课时,每天十分钟,再来一个整的课时,校园广播的弥漫,全校师生共同,持续了两年,结果还是不能如愿。套用一句流行的话“神马都是浮云”,只有拨开“浮云”才能见“青天”。于是笔者思考,小学音乐教育如何从“神马”走向实用”。

一、教材编写要实用。

改革后期,统一的教材逐步减少,地方编写的教材日渐增多,但从编写人员对改革精神的理解与操作,理论知识体系的方向,文字体例的把握等都一定程度地着影响着教材的质量,而且音乐课讲究大综合的时代也已经过去,现在的音乐课又开始新一轮的更讲究音乐性了。歌唱作为音乐课的重要内容的教学改革之风又被重新提起。在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上,吴斌老师曾提出歌唱教学的“九字方针”:“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我以为这是站在三个不同层面对唱歌教学的理解并呈现出螺旋状上升的要求。现行的苏教版音乐教材改变了过去的编排体系,从原来的一个单元一首歌改革成了一个单元两、三首甚至三、四首歌,一时间还出现了这样的优质课点评,好就好在一节课学习了两、三首歌曲。其实一节课学会两、三首歌曲也并不难,难在教学的过程要水到渠成,不可刻意的追求和安排。审视现在的教材,一个单元那么多首歌曲,再来几首欣赏的曲子,编者的意图是好的,希望以面的宽带动学生学习音乐的深度和广度,但是综合笔者和身边同事的教学实践,始终认为有失偏颇。让我们来回忆一下每一首歌在常态课中的学习过程,除去导入的三至五分钟,结尾拓展的三至五分钟,每首歌学唱的过程八到十分钟,完整地唱这首歌曲也就是两到三遍,时间最多也就是二十分钟左右。试问这样的学习怎么可能让学生对歌曲有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并能用恰当的声音和情绪来表现呢?都说音乐作为一种语言,她的掌握无不例外地靠的是反复练习得来,因此削减课本上的歌曲,是当前江苏音乐教育人自上而下要做的事。如果不能削减,也舍不得削减现行教材上的歌曲,要以明确的态度指出每个单元必须掌握的歌曲和泛唱的歌曲,提高教材的实用价值是当务之急。

二、歌唱教学要实用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于1991年开始对识谱教学进行了长达4年的“探索与争鸣”,众说纷纭,最终是“淡化双基”的“纲性”指导思想占据了整个音乐的课堂。

就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来记录,2001年以前的教学中非常注重识谱教学,上课总是先学可说再唱歌词,虽然用现在 的教学观念来看,教学时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过程,可能都不是太快乐的,但是坚持了几年的教学,孩子们对歌谱的识记和掌握非常到位,到了五、六年级时基本上建立了音高概念,大部分的学生听到琴就能快速地跟着唱谱,歌词的学习也不费什么力气了。我想如果以后拿到一份有谱的新歌,至少可以自己把她唱出来了,我以为这可能就是吴斌老师提到的的歌唱教学的第三重境界“会唱歌”了吧。

现在我们的音乐课堂,学生更多的是靠整体的听录音范唱学会歌曲,往往是一课一听一唱,结束。因此有其他学科的老师说,你们音乐老师好呀,上课只要带个录音机就行了。学习一首歌反复听、反复唱,会了,到了下一首还是反复听、反复唱,周而复始,如此学习的过程,不也是让学生不能提起兴趣,也不能对歌曲学习有正确的态度吗?而且这样的学习过程没有连贯性、连续性、实用性。用我们这种观念教育出来的学生,小学六年毕业了,基本上不识谱,不能自己拿着一份歌谱学唱歌的,总结来,觉得这可是自己工作的失误和遗憾。

三、欣赏教学要实用

随着新《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已相当重视音乐欣赏教育教学的工作了,但从笔者的工作实践来看,由于歌唱仍然占据着我们音乐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因此音乐欣赏活动只能是走过场,有时一首较长的曲子只能听一遍或一个片断,这与教材选编者的意图是有悖的。前面我们提到音乐语言的掌握需要重复,只有当重复的遍数够多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才能的自己的理解与表达。就目前的教学时间分配,教材结构的调整与教学过程的把握,提出几点想法,与大家商榷:1、时间上,一个单元或几个单元,利用一个课时进行集中教学,从形式到思想上告诉学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为此我们特意用了一节课;2、教材结构的调整,在现行教材不能修改,教学时间不能增加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将本学期的欣赏内容进行局部整合,中国的、外国的,器乐的、歌唱的等等,从纯音乐的角度来欣赏这些曲子,进行“主题”的学习,“体裁”的分析,“结构”的辨析和“形象”的体会,注重音乐事实,抓住音乐的要素速度、力度、节奏和音色等;3、教学过程的把握,乐曲欣赏时第一印象是音乐的几大要素,然后才能提到“联觉”,最要铭记的应该是主题旋律,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上可适当将主题旋律先行陈列并加以得用唱、听、奏等形式强化学习,加深印象,接着再呈现整首乐曲,把握乐曲的整体风格,引导学生用合适的音乐的习惯性表达方式对音乐的不同时期、流派,不同作曲家的创作风格、手法 、习惯等进行表述。如此反复练习,恐怕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欣赏水平。

四、器乐教学要实用

音乐教材单课后面附的是竖笛教学,双课后面即是口琴教学。这是以演奏为主的教学,强调技能的学习为主要目标,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还是牵涉到识谱,节奏的把握等一系列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如果想要让学生完整地吹奏出一首曲子,首先必须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同时《音乐新课标》中指出“器乐教学要尽可能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而且这种结合要在学习乐器的一开始之前(不用等技术完全成熟了)就这样做”,所以在教学中器乐的学习切不可孤立进行,必须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强调有机结合。本学期,我所在的区进行了“竖笛进课堂”的研究,一首《春天来了》十二小节,三个乐句是两小节重复的乐曲,我们进行了无数次的学习和练习,分批、分组进行过关检查,并详细记录下来,对此我进行了分析:第一批过关的是有识谱能力,无论上什么课都表现得非常好,并能坚持上课带好竖笛,课后回去及时进行练习的同学;第二批过关的是有识谱能力,偶尔带竖笛,课后不正常练习的学生;第三批过关是不怎么识谱,经常不带竖笛,实在被组长(都是将检查和过关任务分派到组长的身上)逼得没有办法了,现学现卖的学生;第四批是不能过关的学生,主要表现是上课正常不带竖笛,又不识谱,课堂表现又差的。综上所述,各班的优秀率第一次在20%左右,第二次在45%,第三次检查的力度最大,也是进步最明显的一次,达到了80%左右,就是在老师和组长的轮番检查的情况下,仍有一小部分同学未能过关,怎么办?于是我尝试了第二套方案,教学一首特别简单的,与他们已经知识经验紧密结合的曲子《闪烁的小星》,这一次实现了95%的过关率,也算是让大部分学生都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在这一次的器乐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简谱对学生学习重要性和可行性。在学习时,我总是强调学生先抄谱(便于回家练习,有谱可依),再唱谱(便于提高练习的正确性),最后再边唱谱边做指法,引用数学的“组块模式”,强化音与指法结合的模式构建,进行模块练习,夯实学生吹奏技能,为学生自主练习一些喜欢的乐曲打下基础,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笔者及身边的同事们都欣喜地看到,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工作的成效是显著的,各级各地教育政策法规的贯彻是及时的,教育部门的职能行使是到位的。即使这样,我们仍然必须对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有所警觉,笔者以真诚的态度提出,从而使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尽可能少犯或不犯自己犯过的错误 ,祝愿我们的小学音乐教育事业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