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祁连山、黑山岩画看羌民族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祁连山、黑山岩画看羌民族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祁连山黑山岩内容十分丰富,有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五人舞、六人舞、七人舞。舞者多头插羽毛装饰物,双手叉腰,翩翩起舞,有虎、牛、羊、马、驴、鹿、骆驼、雁等形象。这些岩画客观上反映了远古先民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和民族发展的兴衰。

[关键词]祁连山岩画;黑山岩画;羌民族

[中图分类号]K87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04-0034-02

岩画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人类社会早期文明的发展情况。祁连山、黑山岩画以其古朴、粗犷、凝练和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堪称想象宏丽、言情浓烈、造型生动简朴、意境深邃的无声史诗”。这些留在石头上的史诗长卷,向我们默默传述着远古先民的生存环境、经济活动、审美观念及。

当今,川西地区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许多人都说 ,他们的祖先来自西北的祁连山区。而祁连山、黑山岩画中的射猎、舞蹈图像以及山区北麓的墓葬画像砖,使上述说法进一步得到了印证。

图腾崇拜反映对日月及山川大河等自然现象的崇拜。在古代先民们的知觉中,太阳对人类的影响最大,光明与黑暗,暑热与寒冷,动植物的生长死亡,都与太阳有关,所以太阳最早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巫术活动是一种原始宗教形式,人们的宗教情感在巫术活动中通过舞蹈形式最狂热、最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所以任何巫术活动都离不开舞蹈。黑山岩画有三幅大型《舞蹈图》,表现的是祭祀舞蹈,人物的头饰、服装、动作大致相同,其中两幅绘有巫师或跪或站进行祷告的场景。

祁连山连绵于河西走廊的广大地区,羌民族世居高山,逐水草而迁徙。早在3000多年前,殷墟甲骨文就出现了关于羌人的记载。根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述:“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徒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乎河首,地千里……南接蜀、汉徼外蛮夷,西北接鄯善、车师诸国。”后由“逐水草而居”到“依山居之,垒石为室”,即由游牧方式过渡到农耕定居生活。

20世纪后期,甘肃考古工作者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市肃州区丁家闸及嘉峪关新城墓群中发掘出了近千块魏晋时期的墓葬画像砖。2012年,肃州区文物局在西河滩古墓群发掘一处墓葬,墓室的壁画砖,上至神仙瑞兽、官吏或豪族地主,下至平民生活的画图,人物造型有披发或戴尖貌的或猎、或耕、或桑蚕的羌族男女形象。据此,专家们认为河西羌人历秦逾汉至魏晋时期已部分明显汉化,他们废弃了火葬仪式,实行汉族斜坡墓道土圹墓砖室基的葬式,但也保留了部分羌族葬俗。

如新城5号墓宰猪图,用飞舞的线条画出宰猪人敏捷的动作,而伏在案上猪背的外形则用粗壮的线条勾画,以表现肥猪的丰满厚实。这幅图中,通过线条的不同运用将两个形象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狩猎图中的奔马、跑兽,运用迅疾如飞的线条,有力地表达出狩猎时奔腾追逐的紧张气氛。壁画线描的概括力很强,马的项鬃、腿和尾都是一笔画成,并运用笔的不同速度,恰当地表现出它们的质感和形态。西沟墓羌女送行图,画面用浓墨线条点缀,笔法如行云流水般,简洁地勾勒出一幅依依惜别的送行场景:在寒风中,一男子头戴黑帽,身穿棉袍,骑马疾驰;身后一女子面容凄苦,身背挎壶,披发在寒风中吹散,裘氅曳地,双手揣于袖中,正目送男子而去。画面女子披发,为羌族装束,而身着圆领拖地长袍的男子又是汉族装扮,这是当时河西地区多民族交融的真实写照。1998年,高台县博物馆在骆驼城墓群发掘过程中,在棺木前左侧出土一只殉葬小羊。墓室内陶器甑、灶、盘、钵、罐排放有序,一如当年墓主人的厨房摆设,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殉葬羊伏卧,两前腿前伸,从卧姿分析系杀死后殉葬。

羌人以牧羊为主要生活来源,以羊为图腾。在冠礼和送葬仪式中,脖子要系羊毛绳,以表示与羊同体;在丧礼中要宰一只羊为死者引路,称为“引路羊”。20世纪末,高台县博物馆组织专业人员对被盗墓葬进行清理回填。在一座被盗掘的魏晋墓葬中,发现了30余枚极为罕见的人面木牌。这类木牌一般长20~25厘米,宽2~5厘米不等,多将一端削尖,另一端作平头或楔形头,木牌上用墨笔绘人面像。此后,这类木牌在许三湾、骆驼城等多座墓葬内出土。相关文史资料也不止一次地讲到羌人的这种习俗。由于羌人流行火葬,所以这种葬俗很难在考古调查中发现。羊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羌人与羊更有着深厚的感情。河西走廊的多座魏晋墓葬都曾出土过这类“可标”。1906~1908年,斯坦因在敦煌汉代烽燧遗址考古调查中就曾发现过;1927~1934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汉代居延遗址考古发掘中也曾有出土。 “人面形木牌”的名字已经在斯坦因《西域考古记》、B・梭马斯罗姆《内蒙古额济纳地区考古研究》等文献中用了近1个世纪。

羌人信仰万物有灵,其信仰诸神各以一块晶莹白石替代,表示他们来自白石山下。由于羌人推行灵物崇拜,多神信仰,因而进入农业社会后的羌人,不仅把命运和土地紧紧联系在一起,还寄托希望于上天,祈祷天神保佑羌人,年年风调雨顺,岁岁吉祥安康,因而每逢羌历年,均要举行“祭天还愿”仪式。羌人由牧转农后,没有忘记对神山的崇拜,便留下了“祭山会”等宗教习俗。“祭山会”是羌人表达美好愿望的一种宗教行为,在他们心目中,祁连山素珠链永远是牧羊人的天堂,也是后世子孙永远追求的目标和愿望。

羌人活动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以祁连山为中心的西北黄河上游地区,即今天甘肃、青海一带,是当地土著与外迁的苗民长期共同生活的区域,最早载于甲骨文卜辞,意指西方牧羊人。《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f氏,生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左传・哀公九年》也载:“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 因此,以羊为图腾的羌人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

据史料记载,广义的古羌人包括羌、戎、氐三大部族。大约5000年前,以狩猎为主要生存手段还处于母系社会阶段的原始羌人部落,在始祖女娲造人文化影响下,还在忙于人的生育;而羌族中的新生部落,最具前瞻性、最发达的一支炎黄部落已从甘肃祁连山区出发,向东跋涉到陕西脱离羌族地区,以人名为部落名称自称炎黄族进入中原地区,在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交界地区获得空前发展,成为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集团之一,也是羌人进入中原地区的先驱。约在4000年前,炎黄后裔迁徙到山西后,建立了与西羌原始部族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改称华夏族。同时,将保留原始社会形态的其他部族,包括西部羌族都称为戎、夷、狄、蛮以示区别。而后,与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进入中原地区的另一个重要部族东夷部族进行了长达2000年的竞争。

夏商周时期,西部羌族建立了西王母国,其疆域包括今天青藏高原的昆仑山和祁连山两大山脉及相夹的广阔地带和河西走廊。祁连山区及两边的河西走廊、青海湖环湖草原、柴达木盆地是最富庶的地方,是西部羌族主要活动的区域。此外,《汉书》、《括地志》以及近年河西走廊出土的简牍文书都有关于羌人的明确记载。

商周时期,羌人已遍布今甘肃、陕西、青海、四川、和新疆南部,部分迁徙中原定居从事农耕的羌人称氐人,商末曾随周武王伐纣。殷周文献往往有氐、羌连称之辞,氐、羌作为中国上古时代最活跃的民族,应与氐、羌二族的特殊贡献和所创造的文化有一定的关系。而且氐、羌入塞定居中原内地的时间比北戎匈奴和东胡族群为早,据《诗・商颂・殷武》云:“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三代以后,部分羌人南下与氐人以及当地土著融合形成今日川、藏、滇、青诸省各族的先民,又皆与中原关系密切,较匈奴和东胡历史更为悠久。氐羌汉化脚步虽然较快,但有文化强势。

汉朝时,三危山在沙州东南,即今敦煌市。《汉书・地理志》“敦煌郡”条谓 “氐置水出南羌中,东北入泽”。氐置水即今酒泉市肃北县的党河,从祁连山南麓青海省界发源,西北流经敦煌县,至玉门关东北流入湖泽。祁连山,汉人称为南山,《汉书・西域传》云:“大月氏……本居敦煌、祁连间,至冒顿单于攻破月氏……乃远去,过大宛……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氐。”又《史记・大宛列传》载:张骞使西域不得要领,“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秦汉之间,敦煌及祁连山一带有羌族居住,被视作南山羌或南羌。敦煌西南行即出阳关,沿今阿尔金山西行南道诸国,所至首国就是S羌,S羌西行之次国是鄯善。今青海西北当金山口北出甘肃敦煌,其东属祁连山脉,其西属阿尔金山山脉,称为祁连山――阿尔金山山地,这一地带秦汉以来一直为羌族活动地区。

秦汉之际,游徙生活于河西走廊的羌人和定居耕种的氐羌戎渐渐活跃于政治、军事历史舞台。东汉章帝章和元年至桓帝永康元年 (87~167)80年间,羌人针对河西四郡及其他重要军事要塞发动战争近10起,范围遍及河西走廊。他们攻城掠地,但屡战屡败,始终无力与中央政府对抗。随着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拓经营和西北疆域的扩展及河西各民族融合进程的加快,最终相互融合。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朝不仅沿袭了西汉“张国臂掖,以达西域”的政策,而且将之发扬光大,开疆拓土使得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达到全盛。在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河西走廊羌人进一步发展壮大。唐咸通(860~874)末,《敦煌石室遗书张氏勋德记》中还提到河西地区的羌人。

宋初,留居河西走廊的羌人参与西夏王朝的建立,后为元朝所灭。元代,河西羌人的活动日趋微弱,在民族融合趋势下,羌人分布范围越来越小,在传世史籍和考古资料中有关河西走廊羌人的信息已很难见到。有关文献提到的“羌人”,实际是指分布于河西的其他少数民族。今天,我们只能通过史籍和出土文物所载带的文化信息及今日河西走廊方言中孑遗的“羌活”(中草药),“羌盐”(食盐的一种)等片言只语穿越时空去感知古代羌族群体。

羌族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壮烈的民族之一,经历了数千年的变迁,在造就无数辉煌、孕育太多新民族后,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流落到了“华夏族群边缘”。但从考古发掘的葬俗遗址等方面,我们仍可以窥见羌人远去的背影。

从1935年至今的80多年中,通过识别和认同,羌族成为中华民族中的56个民族之一。目前,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理县、汶川县、松潘县、黑水县,绵阳市的北川县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等地。此外,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江口县和石矸县境内也有少数羌族,总人口约30余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