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中社会资本作用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中社会资本作用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体现为创新能力的竞争,有效融合创新资源成为技术创新的关键,社会资本具有加速这种融合的作用。本文从社会资本的信任机制、要素获取机制、创新扩散机制三个方面分析了社会资本在加速要素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社会资本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并以清河羊绒产业发展为案例对理论进行了验证,说明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和培育社会资本的重要性。

【关 键 词】社会资本;信任;资源获取;创新扩散。

【作者简介】孙丽文,管理学博士,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吕静韦,河北工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技术与创新管理研究。

一、引言

自从“社会资本”概念被提出后,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利用。尽管不同学者对社会资本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认识到社会资本作为一种资源对社会活动的重要性,而且一致认为社会资本提高了行为主体借助于社会网络或其他的社会结构来获得各种利益的能力。这种能力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尤为重要的。2007年国家统计局与科技部联合进行的第一次全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1]以及许庆瑞、王勇等对北京、上海和深圳地区高技术企业的调查[2]都表明:对科技型企业来说,获取并能有效整合创新要素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靠企业自身拥有的有限资源无法满足技术创新的要求,能够通过社会关系网络从外部获取创新资源对企业发展尤为重要[3]。因此,将社会资本理论引入研究有助于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部分问题。

二、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

1977年Glenn Loury首次提出了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对应的一个崭新的理论概念——社会资本,在他看来,社会资本是诸种资源之一,存在于家庭关系与社区的社会组织之中。Loury虽然使用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但他并没有对此进行系统研究,因而也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第一个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分析的是法国社会学家Pierre Bourdieu。1980年,他在《社会科学研究》上发表了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将社会资本定义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这是第一篇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分析的文献。随后James Coleman、Robert Putnam、Portes等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4-7]。国内首先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研究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张其仔博士,他将社会资本看作是人与人之间在信任和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网络[8]。香港科技大学的边燕杰先生认为,社会资本是行动主体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9]。由于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同的研究领域和不同的研究视角,因此对社会资本有不同的界定,总起来可以大致归纳为:资源说、能力说、资源要素说和社会网络说。

本文将社会资本理论引入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研究中,是将社会资本视为一种促进技术创新的要素资源。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思路(Ideas),思路则来自于人们通过互相交流而产生的思想碰撞。技术创新分为需求导向型及技术导向型,而需求信息及技术的获取依赖于企业与客户、供应商间的信息联系以及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广泛合作。企业通过与外部关系主体的广泛合作,不仅可以获得企业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更主要的是新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获取。这些联系和合作是一种重要的、但不可见的资本—社会资本,它与其他形式的可见资本的融合成为创新的源泉。

根据上述理解,本文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资本作为一种促进企业创新合作的隐性资源,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下、基于地缘、业缘、史源、文源之上形成的相互信任的社会网络。社会网络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网络中的各关系主体、主体间的关系链条以及通过链条所流动的生产要素及创新资源。关系主体主要包括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政府等公共组织机构、中介组织以及金融机构等;链条是各种资源流动的渠道;链条中流动的资源既包括物质、人力等有形资源也包括知识、信息等无形资源。

三、社会资本在科技型中小企业

成长中的作用

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认为,经济行为是嵌入社会关系结构之中的。企业等组织集聚形成产业是嵌入在区域的社会资本之中的。这种社会资本通过信任机制、资源流动机制和创新扩散机制作用于科技型企业集群的成长。

1.社会资本有利于企业获取长期利益。社会资本是基于信任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网络,信任是社会资本的基石。从认知角度讲,信任是一个经济主体估计另一个经济主体不采取某种特定的机会主义行为的主观预期。它既是一种个体心理特征,又具有经济学、社会学意义。信任关系使企业建立起长期的合作机制,可以获得长期利益。信任关系是组织或个人随着对彼此行为的观察和了解而逐渐形成的。在个体企业之间,信用的选择与放弃(即冒险、背信、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实质上是一场囚徒困境博弈。在博弈中,每个行动者都可能利用他人的信任而自己采用背信的行为以获得直接的收益,但这样的结果使长期的合作难于实现。而若企业出于长期利益的考虑,就会将“一次性囚徒困境博弈”转化为“多次的重复合作博弈”,这时企业背信的代价很大,对企业来讲理性的选择是在经济交易与合作中采取信任,这样企业间的合作信任机制就得以建立起来,并最终成为企业间的信任自律机制。这种由重复博弈创造出来的合作演进过程,可以直观地用图1表示。

信任行为的发生离不开利益的追求与权衡。信誉是信任的集中化,是广泛的信任。信誉源于理性预期,而预期选择又源于交易过程中的博弈。信誉投资可带来信誉租金,降低了日后交易中的成本,获取声誉带来垄断形成的利润;而信誉投资也会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加。因此一般认为,信任的程度与长期利益成正比,与短期利益成反比(见图2)。一个考虑长期利益的企业更愿意做出信任行为。

2.社会资本有利于企业获取创新资源。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流动是科技型企业成长的基本条件。首先,社会资本有助于信息获取。企业通过各种社会联系,从相熟的、信任程度较高的部门或企业那里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真实而有价值的信息,减少了对信息的甄别、选择的时间,降低了信息的获取成本。其次,社会资本有助于知识获取。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Polanyi)按照知识的表达方式,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指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字表述了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尚未被语言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如经验和诀窍,面对面的交流是获取隐性知识的主要途径。无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其学习效果都与企业的社会资本有关。有研究证实[10,11,12],企业与外部的关系越紧密,其技术吸收能力越强,学习和知识获取的机会就越多;企业之间的信任度越高,知识的获取量就越大。第三,社会资本有助于资金获取。科技型企业创新活跃,具有投资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理论上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可以有自有资金、申请银行贷款、吸引风险投资或天使投资、发行股票和债券、争取政府资金支持等多种渠道。但实际情况是:由于中小企业的信用等问题导致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困难,国内的风险投资还远远不能起到孵化企业的作用,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门槛太高,而能够获得政府资助的中小企业数量极其有限。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非常狭窄,目前企业发展主要还是依靠自有资金。面对这种情况,政府需要做的是通过制度创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而企业自身则可以通过培育社会资本来解决资金的瓶颈,如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诚信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来获取资金,还可以通过各种技术合作或联盟的形式分担技术创新的财务负担从而间接地为企业获取创新所需的资金投入。除此之外,社会资本还有助于企业获得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见图3)。

3.社会资本有利于技术在产业内扩散。所谓技术创新扩散是指创新通过一段时间、经由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成员中传播的过程,社会资本有利于加速这一进程。社会资本的积累将提高创新扩散主体之间的关联,提高人际交往的频度,尤其有利于隐性知识的传递与扩散。由于隐性知识是在实践中感觉、领悟、通过非逻辑思维洞察出来的知识,属于人们内在的智慧,一般无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因此难以从书本、说明书中获得,其知识的转移则主要通过非正式互动的学习活动而实现交流与共享。社会资本还影响企业对新技术的采用行为。在技术扩散中,大众传媒起“周知”作用,中介机构起“桥梁”作用,而人际交往则起“相信”作用。大部分个体评价一项创新并不仅以专家们科学研究的结论为准,而是更相信已采用了该创新的同伴们的判断。因此有同伴率先示范,网络内其他成员将模仿他们的创新行为。网络内组织间的关联度越高,相关技术创新扩散的速度越快。

4.由上述分析可知,企业的生产过程就是不断融合各种资源的过程,由于资源的流动与配置是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社会资本成为介于市场、企业这两种资源配置机制之间的第三种机制。市场的作用是配置资源,企业是融合各种资源创造财富的经济组织,而社会资本的作用是加速这种融合。社会资本通过信任机制、要素获取机制、创新扩散机制促进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见图4)。

四、案例:清河羊绒产业发展中

社会资本的作用

河北省清河县原本属于缺少资源、远离城市、交通不便的穷乡僻壤,但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羊绒集散地。目前羊绒产业占当地财政收入比重超过80%,其初加工环节(梳绒)占国内市场生产能力的70%,在产量上,占全国的66%,占国际市场份额40%,享有“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的美称。分析清河羊绒产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社会资本所起的重要作用。

1.重商的文化传统。清河的商业传统由来已久,明清时期清河作为古运河漕运的重要中转点,为当地的商业气息留下了注脚。虽然在有些时期由于历史政治等原因很多商业行为不为国家允许,但重商的文化传统在当地根深蒂固。在计划经济时期清河就为国家主导的经济系统培养了大批供销员,这为日后羊绒产业的发展播下了种子。首先,重商的文化传统培育了最初的企业家群体。起源于70年代末的羊绒产业,首先是供销员戴子禄大胆创新,将在内蒙的羊绒工厂里捡回的一些长绒产品所废弃的边角料——毛球,尝试使用废旧的梳棉机梳理出一部分短绒来,这一创新行为引发了后来清河短绒产业的发源,目前很多企业家都是由以前的供销员成长起来的。其次,重商的文化传统加快了产业规模扩张的速度。良好的商业传统使得生产与商业行为在当地得到认可与尊重,这种尊重已经成为地方的惯例(Routine),在当地得以扎根传播,产生了显著的扩散效应。目前清河已有个体私营企业两万余家,其中羊绒产业有八千余家。

2.高度的社会信任与良好的合作氛围。清河的商业传统与供销员成长起来的企业家队伍的特质造就了清河羊绒集群有两个重要的特质:高度的信息流通机制与相互信任。首先,基于社区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建立起的赊销模式,解决了清河羊绒起步初期的资金瓶颈,从而使起飞成为可能。赊销打开了资金瓶颈,解决了民营企业难以获取银行资金支持的问题,如今这种经营模式依然存在,而这种模式是依靠信任来支持的。其次,高度的信任与合作把产业链上的专业化厂商以及水平链上的厂家紧密地联系起来。对于小的家庭作坊而言,邻里朋友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委托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委托别人帮忙顺带采购一批原毛回来,搭别人的顺风车运货,联合产量进行规模销售,合租一家店面,在车站、饭馆等各种场合以各种随意的方式交流着关于生意的信息,互相询问着简单的技术窍门。这一切都起到了降低运行成本、增大与加快集群经济流量的作用。

3.高度流通的信息传播机制和社会规范。正是集群成员间高度的信任合作形成了高度流通的信息传播机制。清河是一个没有信息围墙的地方,技术与贸易诀窍的空气(Air)在社区内充分的流动。在清河,几乎没有技术秘密可言。羊绒生产中的所有技术信息,如由梳棉机改造为梳绒机的技术、判别羊绒与原毛的“绒眼”“毛眼”的技术在当地几乎都是全公开或者半公开的。清河羊绒能够快速聚群,不仅仅来源于其重商的传统,更重要的是源自于技术的传播和扩散。在清河羊绒产业形成一定规模之后,聚群作为一个整体,获得了很高的市场竞争优势与市场信誉,这种优势与信誉使社区的个体受益。清河人逐步认识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从而信息共享作为一种长期的集体选择,被逐渐固化为一种社会惯例与社会规范,在促进清河羊绒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技术信息的高度流通,为大量参与者迅速而且低成本的掌握相关知识,尤其是使用低成本机械的知识提供了最大的便利;商业信息的流通,为短绒业起飞阶段突破贸易瓶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后期发展起到了满足量化贸易与一定程度上稳定价格的作用。

4.生产过程中完善的社会化网络。清河羊绒产业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专业化分工体系。企业与企业之间、与供应商经销商之间、与行业协会之间形成了密切的网络关系。目前在相关的技术、设备以及劳动力提供上,都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化与网络化特征,各环节明确分工、密切合作。企业管理者之间保持经常的联系,他们定期聚会,进行信息的交流、讨论相关的问题。通过交流信息,变动存货影响羊绒市场价格变化。这种柔性的联盟,随着企业主长期目光逐渐确立,为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羊绒市场的价格、保护内部生产个体的利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五、结论

分析清河羊绒业的发展历程,发现正是由于当地良好的商业传统才形成了相关的生产基础,与供销地良好的关系使得羊绒生产网络能够在数年内迅速建立,从而推动了产业规模的快速发展。是社会资本培育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降低了交易成本,加速了信息和知识的流动,提高了创新能力。这验证了论文第三部分提出的理论命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关系网络的构成会有所不同。在企业创立阶段,企业家的沿袭性社会关系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这种关系是基于相互的认同感、社会义务和一种基于亲情的信任为主要特征。因此创立阶段个人沿袭性社会关系越广泛、越密切,就越能获得资源。而在企业发展和成熟阶段,“塑造性关系”更为重要,因此,企业要注重通过自身努力开拓各种社会资源,如与相关企业长期交易形成互信关系、与政府等相关服务部门长期交往形成互信关系、与社会团体长期相处形成良好的口碑、消费者长期消费形成对本企业产品的偏好等等。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塑造起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才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

(本文系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HB11YJ062与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困境——基于创新理论的研究》,项目编号:SKZD201130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1]河北省科技厅:《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调查报告》2008年3月12日。

[2]许庆瑞、王 勇、赵晓青:《高技术产业发展基本规律探析》,载《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年第1期。

[3]储小平:《家族企业的成长与社会资本的融合》第5-6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Rogers E.M.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4th Edition) [M].New York:The Free Press, 1995,5-33.

[5]Coleman J. Social Capital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304-312.

[6]Putnam. Tuning In, Tuning Out: The Strange Disappearance of Social Capital in America [J].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1995,vol.28:195.

[7]Portes. 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 [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8,vol.24:14.

[8]张其仔:《社会资本论》第14-50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9]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10]韦 影:《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基于吸收能力的实证研究》,载《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9期。

[11]张方华:《知识型企业的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12]朱秀梅、蔡 莉:《基于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对知识溢出影响的实证研究》,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