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带着学生一起快乐阅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快乐阅读就是高兴地读书,心情是愉快的。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快乐阅读是自身需求,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来说,带着学生一起快乐阅读是一种义务,一份责任。
一、 寻本究源,以书为伴
文字的起源开始了人类文明。书籍使得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阅读让人们有所寄托,有所期盼,有所敬畏。当自然灾害降临,人们不再盲目去做“人定胜天”的荒诞行径,而是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当学习遇到困难,人们相信“勤能补拙”、“天道酬勤”;当生活遭遇艰难险阻,人们坚信“风雨过后是彩虹”;当歪风邪念侵蚀心灵,人们深信总有一方天地能静守自己的乐土。
金波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孩子的成长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生命个体的每个方面充满着差异。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求的历程。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有家人、老师、朋友的相助,路上会少些坎坷。孩子成长是个体,是个性发展,以书为伴,就会有依靠,有力量,成长的脚印就会坚实而沉稳。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意思是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即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而唯有阅读能给人带来有思想的灵魂。
好的书籍是朋友。读一本书,读到精彩的地方,会微笑,会哽咽,会叹息,会雀跃。反复品读,反复思量,会不断感慨:我就是这么想的,我的想法和他一样,啊呀,就是这么个意思!感觉被唤醒,失落被找到,思绪清晰了。这种共鸣带来的内心震动会持续很久,这就是阅读的本源――精神的需求
二、 遵循方法,智慧阅读
阅读必须讲究方法,有智慧地进行阅读。书籍是整个人类的记忆。在那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结绳记事。这种保留先辈经验的迫切愿望,使得人类成为有智慧的生命体,成为地球的主宰。象形文字是最初的以图记事的开始,文字诞生,书籍出现,刻满文字的竹简、昂贵的丝帛、坚硬的石碑,让人们惊叹祖先传承文明的智慧、艰辛与执着。
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想做到“读书破万卷”真是不易。因此,阅读应讲究方法。
1.“热读”和“冷读”
钱钟书先生读书的一个法则就是把读书分为“热读”和“冷读”。
“热读”就是斟字酌句,认真研读。例如:读中外名著,应侧重速度,体会书中的微言大义,品读文中蕴藏的道理,一气呵成。读名家传记,文字简洁平实,需要读者细细领会。应把握整体,宏观感受。读说明性文章,则围绕一个论点,用多种说明方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热读”应该紧紧跟随作者的笔触,跟随文中内容的一波三折,情感的跌宕起伏,品读人物形象,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冷读”不是囫囵吞枣,更不是冷眼相看。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钱钟书解释“不求甚解”是指“读书难字过”,即有的书不需要一个个字地读。譬如诗文通常以整体的意境和气势取胜,要掌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尤其是中国的诗歌,追求一种朦胧含蓄的境界。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样一个个有意向的景物,万万不能拆解。如果字字分析,句句剖析,就会支离破碎,谈不上情趣与意境了。
2. 精读与略读
清代著名古文作家袁枚曾说:蚕吃桑叶,但吐出来的是蚕丝而不是桑叶。蜜蜂采花,但酿出来的是蜂蜜而不是花。读书就像吃饭,会吃的人吃下去长精神。因此,“悦读”的关键是吸收消化,将书中的营养转化为个人的精神与
血肉。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面对“书山”,如何在有限时间里,汲取书籍精华,为我所得,为我所用?关键是阅读要做到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精读,就是对有的文章和书籍认真读,反复读,逐字逐句深入钻研,透彻理解重要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心编选的,对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因此需要精读。
略读,就是大概的读。人的精力有限,书籍浩如烟海,谁也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更不可能对每本书每篇文章都去精读。为了获取更多知识、更多信息,又必须读大量的书,因此要学会略读。
略读可以增加阅读量,用较少时间浏览大量书刊,扩大知识面,获得对有关读物的总体认识,便于以后需要时查找。略读又是精读的基础,善于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阅读始终要像蜜蜂采花粉一样博采众长,博览群书,同时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专业发展等需要选择精读的书。博览可以使人避免视野狭隘,目光短浅,缺乏生活情趣与科学的审美观,形成良好的鉴赏能力。
钱钟书先生曾引用这样一句话教育年轻人:“当以蜂为模范,博览群书而匠心独运。融百花以自成一味,皆有来历而别成面目。”他强调在教育儿童读书时,应当让他们随意浏览。只有让儿童广泛阅读,才会渐渐发现爱好所在。这种通过比较,经过鉴别建立起来的欣赏兴趣,比家长、老师强加灌输的要科学、合理、有效。
三、 快乐阅读,益智激趣
善于品味生活的人,通常是会读书的人。没有书籍,人类历史将在混沌中徘徊;没有书籍,人类的创造将会失去来源。读书,将历史穿越;读书,将智慧流淌。有书为伴的人生是真实的,有趣的,值得回味的。培养学生从小爱读书,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1. 培养班级“小书虫”
培养愿意读书并爱上阅读的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语文教师需要做有心人,巧设情景,潜移默化。
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给学生确定阅读书目。书的选择要非常慎重,过多过深会加重学业负担,引起学生抱怨;过浅过少如同过眼云烟,激荡不起学生心灵的涟漪。应根据教材每个年段课文中的文体,确定相应体裁,如童话、科学小品文、人物传记等。同时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克服语文老师自身的阅读局限,推荐文学类书籍,也推荐自然科学类读物,做到适宜均衡,既益智又激趣。
要让学生成为阅读小主人。要安排时间就近一、二周的阅读进行交流,内容自定,形式多样,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如读书笔记、读后感、小报,朗诵、表演等,让个性阅读得以分享,学生认知得到交融。
要以学期为单位,进行一次书面读书调研,了解学生的阅读内容和阅读量,并以此为依据评选班级“小书虫”,并制定下学期的读书方案。这样长期坚持,必有大批学生成为“悦读”小书虫。
2. 营造最美书香教室
教室是学生认知学习的主阵地。只有充满书香的教室才是最美的,应在教室后面摆设整齐的书柜,按书目分门别类进行标注,类似小型图书阅览室的设计。教室的每一面墙都应散发书香味,在上面张贴“阅读守则”,设计“读书长廊”,展示近期推荐书目和相关介绍,安排“书香四溢”专栏,分享读书心得。
当我们将阅读变为生活的必需品时,语文老师在和学生共同阅读的过程中,要少一些功利,允许兴致所至,允许存在“无为而读”。特级教师郭学萍认为有一种有趣的“杰克现象”:课内的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因为课外阅读出于阅读主题的生命需求,是一种自觉行为。如果阅读带有规定性和强制性,同时伴随阅读训练,学生的阅读兴趣必然减退,更别谈“悦读”了。应像看待春华秋实、叶落归根一样,把阅读过程看作一种自然需要,以开放、自主、无拘束的姿态,让我们和学生的人生因阅读而更加美丽和快乐。
(作者单位: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