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理解是相互努力的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理解是相互努力的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邀请曾在法国留学的R先生带孩子们读城,见我们家校合作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一面赞叹一面诧异,他说在法国,这样看似亲密无间的家校关系非常罕见,他曾拜访一所非常棒的学校,这所学校从不与学生家长联络沟通,也拒绝家长发起的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校的交流。校方认为,对于办学,他们有自己的传统,有自己的思考判断,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家长既然选择了他们,就意味着全然地接受认同,想当然的意见和建议只会干扰学校工作。我对这所学校非常感兴趣,在重视家校沟通合作,将家校共建作为办学亮点的当下。

我的另一位做校长的朋友,曾在一年级新生家长会上对家长们说,在教育这件事上,我比你们更专业。言下之意,作为家长,既然选择这所学校就要信任学校,别整天抱怨、投诉这不好那不行,折腾老师折腾学校。自称够专业必须自己真的足够专业,宣称足够专业意味着责任担当。要求家长信任,是希望家长警惕并告别对教育教学事件混乱的直觉,遇事处事有意识地调用理性沉淀过滤一下,认识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给学校和教师足够的理解尊重,这其实是比一遇事就跳出来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更好的支持。

希望家长做到的,教师和学校是否做到了呢?

看到孩子的问题行为,迫不及待地寻求家长合作,希望一起来消灭。而问题行为十有八九都是围绕成绩不佳、成绩退步展开,不做作业、成绩不好、自己不用功学习、影响他人学习……请问老师,如果不谈作业和分数,我们和家长还能谈些什么?作为教育从业者,算是从事教育的专业人士,我们是否警惕和告别了对儿童行为的混乱直觉,看到儿童的问题行为,总是有意识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偏见,先观察了解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再针对原因寻求改善和问题的解决,并透过孩子们的成绩和表现,与家长交流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和社会性的发展状况?

“80后”家长是一个缺乏理解力的标签,迅速将人分“类”脸谱化。如果“80后”、“90后”真具有某些共同特征,那也是他们出生成长于比先辈更为开放多元的时代,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追求,他们对自己乃至对孩子的期许,终于不再是过去的千万人一面,所谓的伟光正,他们默认并看重自己与孩子的独特之处,重视个体的差异和需求。作为教育者,你可以不认同不赞同,但你必须以试图理解、非常尊重的姿态出现在专业角色里。

理解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实现。

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朋友在朋友圈里说,自家孩子的老师在体育课上整天队列训练,经常因个别同学不遵守纪律惩罚全班,造成孩子讨厌老师,讨厌上体育课。这则帖子后面跟着另一位教育从业者的论断――有些人能力操守太差,心智不全,不适合做老师。之后学校校长、副校长主动电话、微信留言沟通,朋友删掉了这段文字。我生气地点评:“非你所愿,因你而起。家校沟通不力的典型案例。”

作为家长,在朋友圈里发牢骚是情绪化的表现,而这种半公共的言说直接给学校管理者带来了压力,管理者将这种压力放大变形后转给教师,可这种压力却很难成为教师自觉与行为改善的内在动力。如果家校双方的任何一方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事情就不会演变成这样惯常而又不正常的情形。

教师这种常见的“杀鸡骇猴”、“连坐”放在社会学习理论中考量,仍然可以读出其中的好意和善意,但是教师是否意识到这种教育方式可能造成的问题,并有意识地控制避免出现不良后果?我对教师是否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存疑。同样,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家长,如果不了解相关的知识,表现出的并不比其他家长更为理性。家长看到后果,却忽略了教师行为背后的好意和善意,情绪化地公开批评指责。教育管理者缺乏相关的知识,无力解释,不能帮助家长达成对教师的理解,只好转嫁压力。家长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教师无法提高认知,改善行为,要么放任学生,要么用更为不恰当的手段“消灭”孩子们、家长们的感受和意见。这是当下教育最常见的恶性循环,大家都在批评指责对方,问题却得不到改善、解决。

家校沟通的第一要义,不是及时有效,而是告别混乱情绪,多方获取信息达成对儿童行为的理解,不简单粗暴地指责对方行为不当、缺乏善意。

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专业人士,老师和教育管理者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我们是否对于办学有相对稳定的确定的价值追求?我们是否率先告别直觉混乱,有所坚持,又足够开放?在价值多元的当下,观念混乱无法避免,我们是否有足够的理解力?我们为提高自己的相关人士的理解力又做了些什么?

(湖北武昌实验小学E煨E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