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的冷门音乐CD陈列馆 单簧管世家巴尔曼父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的冷门音乐CD陈列馆 单簧管世家巴尔曼父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漫长的音乐史上,很多在世时非常有名的大音乐家,待他们一去世,不但其作品不再被人演奏和出版了,而且连他们的姓名都很快被人遗忘了。但是,有时也因为某种偶然的原因,甚至是对作曲家本人来说很不利的原因,有的生前名气并不很响亮的作曲家的作品,却在他们去世一百多年后还能经常被人演奏。这里我想到的一位音乐家,就是德国的单簧管演奏家亨利希·巴尔曼(Heinrich B?rmann)。

亨利希·巴尔曼1784年2月14日出生于德国波茨坦(Potsdam),父亲是军乐师,所以亨利希从小就被父亲送去波茨坦的军队音乐学校学习。十四岁以前,亨利希学的是双簧管,后来他加入了普鲁士皇家骑兵团的军乐队,就开始向乐队的单簧管乐手约瑟夫·比尔(Joseph Beer,1744-1811)学习单簧管。比尔是波希米亚人,在奥地利和法国的军乐队中任过职,还去荷兰、意大利、俄国和匈牙利等国旅行演出过,是当时欧洲最著名的单簧管演奏家之一,他的最大贡献是改进了单簧管的结构:把原来四键的单簧管改成五键,从而使单簧管的音色变得更加丰满、纯净及柔和了。

年轻的亨利希有了比尔这位名师指导,再加上自身天资不低,他的单簧管演奏技术自然就与日俱进了。1804年,二十岁的亨利希得到普鲁士王子费迪南(Louis Ferdinand)的资助,向弗朗茨·陶绪(Franz Wilhelm Tausch,1762-1817)学习。陶绪当时是普鲁士皇室的乐师,为普鲁士皇后和威廉二世及三世两位皇帝服务过。他在柏林组织了一个管乐团,培养、训练最好的管乐演奏家。除了巴尔曼以外,瑞典作曲家和单簧管演奏家本哈特·克鲁塞尔(Bernhard Henrik Crusell 1775-1838)也曾是陶绪的学生。如果说亨利希从比尔那里学到了单簧管的演奏技术,那么从陶绪那里学到的则是如何用单簧管来阐释作品的内涵。

亨利希·巴尔曼在军乐队任职期间,曾参加过几次战斗。在一次战斗中,费迪南王子阵亡了,而亨利希则被法国人抓获,成了俘虏。他最终设法逃了出来,转辗到了慕尼黑。亨利希向慕尼黑朝廷毛遂自荐,终于获得了皇室乐团首席单簧管之席位。他在皇室乐团任职近三十年,一直到1834年退休为止。

在慕尼黑任职期间,亨利希曾多次在欧洲许多国家巡回演出,成了当时欧洲最有名望的单簧管演奏家。1808年,他首先去瑞士和法国演出;1811年,他在慕尼黑成功地演出了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新创作的几部单簧管协奏曲以后,就与作曲家一起在奥地利和德国巡回演出这几部协奏曲,在柏林的成功演出帮助韦伯奠定了其在德国音乐界的地位;1813年,亨利希去了维也纳和布拉格;1815至1816年去了意大利,1822年以及1832年,他两次访问俄国,受到听众们的热烈欢迎;1819年,亨利希首次应邀访问英国,在布莱顿(Brighton)为英国王子演出,还在伦敦连续演出了六个月,其中至少有两次是与英国皇家爱乐乐团合作,演出他自己的两部单簧管协奏曲。

亨利希·巴尔曼生前时常被人称作为“单簧管的鲁比尼”。鲁比尼(Giovanni Battista Rubini,1794-1854)是意大利十九世纪上半叶最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其名声之大就如以后的卡鲁索、吉利或帕瓦罗蒂。人们之所以这么称呼亨利希,当然是由于他演奏的单簧管音色丰满滋润,表现力丰富多变,不像以前的单簧管声音那么尖厉、刺耳。大作曲家韦伯在日记里写道:“(亨利希演奏的)音色在每个音阶上都纯净自然。”韦伯的全部单簧管作品几乎都是为亨利希写的,一共不下五部。而韦伯并不是唯一为亨利希作曲的大音乐家,德国另一位大音乐家门德尔松还有梅耶贝尔的全部单簧管作品,也都是为亨利希所写的。1829年,门德尔松认识亨利希时只有三十三岁,比亨利希的儿子卡尔只年长一岁多。据说亨利希思维活跃、性格开朗、易于亲近,所以朋友很多。上述几位作曲家不但为他作曲,而且都是他很亲近的朋友,在他们的书信中,经常可以找到亨利希的名字。

在音乐史上,有人把亨利希·巴尔曼视作是“现代单簧管吹奏法之父”。亨利希用的是十键单簧管,这在当时是一种十分先进的单簧管,虽然早在1812年,德国单簧管制作家伊凡·缪勒(Ivan Müller,1786-1854)已经研制出十三键和十五键的单簧管,但是这些新型的单簧管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尚未得到广泛应用。亨利希主要是在吹奏技术上做出了若干重大的改进,使得单簧管的音色变得更加圆润自然,音域也变得更为宽广,韦伯、门德尔松等作曲家为他创作的单簧管作品,都是特意按照他的演奏技术特点而写的。

虽然亨利希·巴尔曼也作曲,但他在音乐史上的身份,主要是单簧管演奏家。照例,像他那样的音乐家,一死之后,他写的作品一定会像无数生前比他有名千百倍的作曲家的作品一样,沉没在浩瀚的音乐之海中,没有人再会去找出来演奏了。那么为什么今天我们至少还能听到亨利希·巴尔曼写的一部作品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呢?这倒还要感谢另一位音乐家所犯的一个无意的错误!

这位出错的音乐家名叫迈克·鲍林(Michael Balling,1866-1925),是德国中提琴演奏家和指挥。1922年间,他发现了一份手稿,只有一个乐章,是单簧管与弦乐四重奏团合奏的一首《柔板》。不知什么原因,鲍林就武断地肯定,这首小曲子是德国大音乐家瓦格纳早就遗失的一部早期作品。不久,很有威望的音乐出版公司Breitkopf & H?rtel就以瓦格纳的名义出版了这部作品。几十年来,这部作品一直被当作瓦格纳的作品在音乐会上演奏,成了单簧管作品中的一部热门作品,直到1964年,汉斯·乔治·巴赫(Hans-Georg Bach)才发现,原来这首《柔板》根本不是瓦格纳的作品,而是亨利希·巴尔曼所写的《降E大调第三单簧管五重奏》(作品20号)中的一个慢板乐章,这首曲子的真正作者才得以正名。

其实,老实说,只要有一点听乐经验的人,一听到这首《柔板》,都能很容易地断定,这种音乐根本不像是瓦格纳的风格,不知道作为音乐专家的鲍林怎么会犯下这么荒唐的错误的!不过,不管如何,这个愚蠢的错误竟然帮助本来默默无名的亨利希·巴尔曼成了一位“热门”音乐作品的作曲者了。当然,我们也绝不能否定,这首小曲并不是只借了瓦格纳名气、而是本身确有动听的魅力才得以流行于世的。

既已成为“热门”作品,这部《柔板》的演奏版本当然能在唱片店中找到很多。我一共有五张亨利希·巴尔曼作品的唱片,每张都有这部作品。先说其中的四个版本,因为都是亨利希·巴尔曼和别的作曲家的合辑。

这四个版本的唱片是:

第一张,Columna Música公司2002年录制的唱片。由约瑟普·福斯特(Josep Fuster)演奏单簧管,格林卡四重奏团协奏。

第二张,Antes公司1999年录制的唱片。由卡尔·施勒希塔(Karl Schlechta)演奏单簧管,马吉尼(Maggini)四重奏团协奏。

第三张,ASV公司1986年录制的唱片。由英国女单簧管演奏家爱玛·约翰逊(Emma Johnson)演奏单簧管,英国室内乐团协奏,查尔斯·格罗夫斯(Charles Groves)爵士指挥。在这张唱片中,亨利希·巴尔曼的那部单簧管五重奏只收了中间那个最有名的柔板乐章,而且被改编成了单簧管和弦乐团的协奏曲形式。

第四张,ORFEO公司1990年录制的cd。由德国单簧管演奏家迪特·克洛克(Dieter Kl?cker)演奏单簧管,克洛克自己组织的乐团Consortium Classicum协奏。

在这张唱片中,亨利希·巴尔曼的那部单簧管五重奏与众不同:不是三个乐章,而有四个乐章——增加了一个第三乐章Minuetto vivo。关于这个增加的乐章,在这张唱片附赠的说明书上,克洛克专门有段说明。他说,早在1962年,他就知道这首曲子是亨利希·巴尔曼的作品,因为他在布拉格国家图书馆见过一份手稿:“这首单簧管五重奏就是根据这部手稿编写的。”这部手稿上还写着“来自卡尔·巴尔曼的遗产”(卡尔·巴尔曼是亨利希·巴尔曼的儿子)。所以,克洛克认为,这份手稿一定是亨利希·巴尔曼的作品。(有没有可能,这部作品其实是卡尔的作品,而不是亨利希的作品呢?克洛克在此没有作进一步说明)。这份手稿上一共有四个乐章,而不像通常演奏的版本只有三个乐章,多出的那个乐章是首谐谑曲,克洛克认为加上这个快板乐章以后能增加全曲的平衡性,所以在这个录音中,他用的是四乐章版本。

除了上述四张亨利希·巴尔曼与其他作曲家合集的唱片外,我还有一张他的专辑,是ORFEO公司2001年出品的,也由迪特·克洛克演奏单簧管,布拉格室内乐团协奏:

1)G小调音乐会(单簧管)曲

2)C小调(单簧管)小协奏曲

3)D小调(单簧管)奏鸣曲

4)降E小调(单簧管)小协奏曲

在这张唱片所附的说明书中,克洛克关于亨利希·巴尔曼和这四首单簧管作品的介绍长达七页之多。他说,亨利希·巴尔曼的作品散落在欧洲各地,很难全部收集到,这张唱片的四首作品中,有三首是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图书馆的收藏品,手稿上都有亨利希的签名,还有一首则是他自己的私人收藏品。这张唱片中的第一首作品,即《G小调音乐会曲》,一共包括三首以单簧管和乐队演奏的小曲子,他把那首被误认为是瓦格纳的《柔板》拿来代替原来的第二乐章,原因是“为了提高作品的质量并向我们的主角致以敬意”。我不清楚克洛克这样做是否真的“提高了”这部作品的质量,但是,这首《柔板》确实是部动人的单簧管作品,多听到一个版本对我来说也未尝不可。

迪特·克洛克不但是一位杰出的单簧管演奏家,而且也是一位富有孜孜以求精神的音乐学者。他到欧洲各处图书馆、修道院、私人收藏家中去搜求已经被埋没了几百年的“冷门”音乐作品、特别是单簧管作品的精神,很令我敬佩。在我看来,他的工作有点像是音乐界的“侦探家”,至于别的音乐家和演奏家是否完全相信克洛克的研究成果,并不在我的考虑之中。对一个纯粹的音乐欣赏者来说,能多听到一部好听的音乐作品,不管是authentic(权威的)的还是inauthentic(非权威)的,又有何关系呢?

从这张唱片中亨利希·巴尔曼的四首单簧管协奏曲来看,我觉得亨利希的风格非常像韦伯、门德尔松和梅耶贝尔单簧管作品的风格。尤其是这几部作品的慢板乐章,都和莫扎特、韦伯单簧管曲的慢板乐章一样,有一种宽舒、苍凉、忧郁和告别的情调,用单簧管来表现这种情调是再恰当不过的了。那首错成瓦格纳作品的著名《柔板》,更是表达了一种思念、凄楚、惆怅的情绪,克洛克认为这是亨利希在他妻子去世后三年写的,是对妻子的怀念,我想也不会是凭空猜想的吧。

亨利希·巴尔曼有四个孩子,其中一位的名字叫卡尔。卡尔也是音乐史上著名的单簧管和巴塞管(basset-horn,单簧管的一种)演奏家。卡尔1810年出生于慕尼黑,他父亲从小就教他吹奏单簧管。十四岁时,卡尔就常参加宫廷乐队的演出。1832年,二十三岁的卡尔被正式任命为宫廷乐队的第二单簧管手,也就是当了他父亲的助手。两年后,1834年,亨利希退休,卡尔正式升为乐队的首席单簧管演奏员。根据克洛克的说法,亨利希的退休就是为了把单簧管首席的位置空出来,让他儿子有一个升迁的机会。我想这不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说法,在十九世纪,子承父业是名正言顺的。

事实上,卡尔在接替父亲成为宫廷乐队的单簧管首席之前,已经很多次跟随父亲在欧洲各国巡回演出了。所以,他在欧洲各国也已小有名气。卡尔和比他小两岁的门德尔松关系十分密切,成了好朋友。但是,卡尔意识到他父亲作为单簧管演奏家的名气太响亮,他要超过他父亲的可能性不大,于是,后来他就慢慢转到单簧管和巴塞管的教学领域了,最后在这方面成了大名。他当了慕尼黑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出版了一本单簧管教科书《单簧管教程大全》,此书在以后差不多几十年里一直是欧洲单簧管教学普遍采用的一本教科书。他还首创了一种十八键的单簧管,被很多单簧管演奏家广泛采用。除了演奏和教学以外,他还作曲。他的作品编号达到88号之多。1880年,他离开宫廷乐团,但却一直保留着在大学的教职,直到1882年他七十二岁时才退休。

我一共有三张卡尔·巴尔曼作品的唱片,都是单簧管作品。其中有两张是一套,Koch Classics公司出品,名字叫《浪漫派单簧管演奏:二十四首单簧管和钢琴二重奏曲,第一集,作品63号》。由唐·克利斯坦森(Don Christensen)演奏单簧管,尤尔根·雅各布(Jürgen Jakob)演奏钢琴。虽然这套唱片没有附带任何说明书,我仍可以听出作曲家一定是为教授单簧管演奏技巧而写作这二十四首二重奏的。就像巴赫或者车尔尼写的很多钢琴教材一样,虽然其写作目的主要是为了教学,但还是有相当大的可听性。我特别喜欢这些二重奏中的慢板乐段,与他的父亲一样,卡尔也善于充分利用单簧管音色的优越性,在慢板中表现出非常感人的柔情蜜意。

第三张卡尔·巴尔曼作品的唱片是他与他朋友门德尔松作品的合辑,每人各收两首单簧管作品,ORFEO公司2009年出品。卡尔作品收的是两部为两把单簧管写的协奏曲,由迪特·克洛克和Luigi Magistrelli演奏单簧管,布拉格室内乐团协奏。

很明显,这张唱片把门德尔松和卡尔·巴尔曼的作品放在一起,不光是因为他们生前是好朋友,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风格十分相像。不过,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他父亲的协奏曲,卡尔的协奏曲更像交响曲,单簧管独奏部分偏重于技巧的表演,而不是着重音乐内涵的表现,结构也有点散乱,虽然旋律的可听性还是相当强的。

1832至1833年,巴尔曼父子俩访问俄国,旅行演出达半年之久。我觉得那首作品33号的协奏曲有很明显的俄罗斯音乐,尤其俄罗斯民间舞蹈的风味,不知跟那次旅行演出是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