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学科教育中的创造力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学科教育中的创造力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为进一步探求学生创造力的本质,对创造力的培养、测试方法做进一步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一、创造力的培养与测试

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目前来看,运用发散性思维问题测试创造力最常用的是托兰斯(Torrance)创造性思维量表,但由于其效度及单一化问题,使隐藏于创造性成绩后面的认知能力的基础作用被忽视,对创造力的培养与测试有很大的局限性。以数学为例,数学学科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如果仅限于发散性思维训练,孤立地从发散性思维试题出发作学生创造力水平高低的评价,其结果可能是不全面的。因为发散性思维只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式,并不是思维的高级阶段,运用发散性思维测试来检验选拔优秀人才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其次,目前对学生的创造力的认识也普遍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因此,为进一步探求学生创造力的本质,对创造力的培养、测试方法做进一步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二、学生的创造力

关于创造力的概念,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理学派都有着各不相同的界定。有差异,但在核心认识上是具有共性的,一般认为:所谓创造力是能产生具有新价值的事物或新思想的能力或素质。而对学生的创造力,不能以其在社会方面、科学方面、艺术方面创造的产品所具有的新颖性的程度那样进行界定,这样看待学生的创造力是不符合学生还是在学习阶段的实际情况的。因此,学生的创造力应是指:在期待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对其本人来说是具有新价值的那种能力。这对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来说,界定培养评价这样的创造力才有现实意义。学生学习的创造力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重新安排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经验形象,甚至现实中还不存在或未认识到的现成客观原形,如习题的一题多解;二是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提出崭新的见解、设想或思路,如习题的一题多思、一题多变。绝大多数学生所能表现的主要是第一方面。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属于个性教育,除让其具备丰富的知识外,还应该使其在诸多能力方面得到交互发展,如聚合思维力、发散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等的交互发展,并把这些能力在学习知识、观察问题、解决问题中获得有机结合。关于创造力的测试,仅通过测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来表现,显然不能准确判断学生的创造力,这也是目前创造性思维量表的问题所在。

三、学生学习的适应力

学习的适应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学习的适应力是指:对某一方面的熟练和技巧,也就是对这种方面的娴熟程度或具有独特的技艺。也可以指具有达到这种技巧的可能性。学生的能力是在这个基础上提高的。因此,创造力也是以熟练和技巧为基础的。所以说学生对学习的适应性也是产生创造力的基础。

以数学学科为例,数学学习的适应力,一是具有熟练的数学基础知识;二是具有应用这些知识的技巧和方法,在解决有关这些知识的数学问题时,能驾驭这些技巧和方法;三是具有达到这种技巧的可能性。就是在应用这些知识时,不一定都能次次获得成功,但每获得成功一次,就取得了一定的技巧,就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创造力的条件。所以这不是发明创造,而是应用知识的创造。只有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才能发现新问题,出现新的知识组合,不断通过这样的积累而形成了创造力。因此,教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就要善于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检验等多种思维能力,使问题解决获得较高的成功率。帮助学生增加积累知识和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发展他们的理论水平的思维,为提高创造力做好储备。当积累达到一定水平,知识本身产生一种推动力量,加上本人的主动作用,逐渐形成对创造力的激发,就能产生一定知识领域的创造力。

四、适应力与创造力的测试

学生的学习适应力越强,学生有所创造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是学生重新组合知识的能力越强。检测学生学习的适应力就是检测学生的创造水平。适应力是可测出的,因此创造力可以通过测试学生的适应性水平来获得。

适应力测试可以通过测试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技巧来反映,也可以用技巧性的测试题去进行测量。因此,对创造力的测试方法应该是广泛的,而非只用发散性思维测试试题来反映。如果兼顾到这两方面,使它们结合起来,就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创造力评价的基础。所以创造力训练与测试就是重新组合知识水平的训练与测试。这种训练与测试一般对所以学生都可以进行,而非仅限于对优秀生进行。目前,教学中一般都是通过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来培养其创造力,如果能进一步全面认识学生的创造力,加强对全体学生创造力的训练和培养,或者说面向所有学生进行创造力的教育,必将使教学质量的获得大面积提高。从不同角度制订创造力测试的统一标准,而不拘泥于发散性思维测试,创造力测试的结果将更为科学,并对改进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结论

在学科教育过程中,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不是单因素的,是在学生学习具有一定宽度、一定深度的知识,和主动学习的心理环境,加上相关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基础之上而逐步形成的。而发散性思维仅是形成创造力的基础之一,它不是形成创造力的全部。因此,对创造力培养、训练和测试应从多元化的思考角度去实践和确定相关的测定要素。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霍华德・加德纳.智力的重构[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4]黄秦安,曹一鸣.数学教育原理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云南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