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移动学习学术期刊论文的内容分析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随着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移动学习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从整体上把握国内移动学习发展的现状与重点研究区域,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性指导,从7种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较高,且发表移动学习文献较多的教育技术类期刊上收集243篇移动学习类论文。应用内容分析法,从论文数量、研究内容、设备种类、学科分布、非综述类高引文献5个维度进行定量分析,并就国内移动学习的研究给出几点建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3-0032-04
1 引言
最近几年,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普及速度很快,已经开始取代台式计算机,成为接入互联网数量最多的终端,移动学习也将迎来一个发展的新契机。移动学习被定义为使用移动设备和技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知识和技能[1]。它的优点很多,如改进交流与协作能力、为不同地理位置的人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鼓励主动学习、加强学习效果的反馈、学习过程更具情境性、快速获取学习内容等。国内的移动学习研究从2000年左右开始启动,研究群体日益壮大,相关学术论文数量逐年上升。研究方向包括理论研究、技术研究、应用模式研究、系统开发[2],涉及中小学、大学、职业培训、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多个领域[3]。
为了从整体上把握国内移动学习发展的现状,发现移动学习研究的重点区域,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性指导,本文以7种教育技术类期刊为样本源,使用内容分析法,对这些期刊在2000—2012年间发表的移动学习论文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从论文数量、研究内容、学习设备、学科分布、非综述类高引文献等5个维度展开,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
研究样本的选取 研究样本全部来自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确保研究的可操作性与可信度,并未选取全部中文期刊作为样本来源,只选取了7种在教育技术领域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较高,且发表移动学习类论文比较多的期刊,包括《电化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距离教育》《远程教育杂志》《中国电化教育》和《开放教育研究》。
在研究样本的筛选上,类似的研究多以篇名为检索项,一般以“移动学习”“移动教育”“微型学习”作为篇名检索词来选取研究样本[4-5]。为避免遗漏一些有价值的文献,本文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检索方式。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系统中,首先确定“来源”期刊,然后将“篇名”和“关键字”以“或者”的关系作为检索项。考虑到移动学习是泛在学习和普适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分别以“移动”“泛在”和“普适”作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根据检索结果,首先将政策宣传、会议通知、广告、访谈等文章删除,然后由两名笔者分别阅读剩余的文献,通过讨论的方式去除与移动学习相关性较小的文章,最终得到的为有效样本。
研究方法与统计分析工具 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对研究样本进行分析与研究。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它以预先设计的类目表格为依据,以明显、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做出叙述性的说明[6]。数据统计、分析和图表生成均使用微软的Excel 2003完成。
研究类目定义与分析单元 本文从数量分布、研究内容、设备种类、学科分布、非综述类高引文献等方面,对研究样本进行分析,分析单元为独立成篇的论文。
类目设计方面借鉴了黄荣怀教授在《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一书中对移动学习研究领域的分类方法[7],将研究类目定义为五大类:
1)移动学习概述与综述研究,包括移动学习的概念与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综述;
2)移动学习相关技术研究,包括终端技术研究、系统开发与平台建设、学习资源建设;
3)移动学习应用模式研究,区分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两大类;
4)移动学习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包括移动学习设计理论研究、移动学习场景和学习活动设计;
5)移动学习发展趋势研究,包括移动学习发展趋势探讨、新技术展望、用户接受程度调查。
3 研究结果分析
文献数量分析 根据研究样本选取方法,共获取论文243篇,其中中文论文239篇,英文论文4篇(英文论文全部来自于《开放教育研究》)。从时间序列看,243篇论文在2000—2012年间的数量分布如图1所示。
从文献数量分布上看,国内移动学习的研究在2000—2006年间处于探索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多以前瞻性研究和概念介绍为主,论文数量较少;而自2007年开始,随着移动技术与无线网络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普及,移动学习的研究发展迅速,论文数量明显增多;2009年后,移动学习的研究体现出一种稳定发展的上升趋势。
研究内容分析 根据研究类目的定义,对243篇论文进行了归类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1)移动学习概述与综述类研究所占比例为12.8%。移动学习的概念与理论基础类论文多发表于2005年之前,这一阶段是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的萌芽阶段。而国内外研究综述类论文集中在2007年以后,此时国外的移动学习研究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国内移动学习研究也开始进入应用阶段。
2)移动学习相关技术研究所占比例为39.1%,主要从终端技术研究、系统开发与平台建设和学习资源建设三方面展开,论文数量在所有研究类目中所占比例最大。终端技术研究包括终端的选择与评价、终端应用方式和终端技术性研究。系统开发与平台建设的论文较多,主要介绍移动学习平台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学习资源建设类论文关注于学习资源设计与实现的方法和技术,针对具体学科的研究较少。整体来看,技术因素对移动学习的研究和应用影响较大,特别是无线通信和移动设备,每一次技术的变革都为移动学习带来一些新的变化。
3)移动学习应用模式研究所占比例为14.8%。本文将应用模式被划分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两大类,国内的绝大多数研究属于正式学习。正式学习的学习过程是正式的、制度化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获得成绩和证书;非正式学习指的是短期的、自愿的、和日常生活有关的学习行为,不会获得成绩或证书。在应用领域方面,用于基础教育的有8篇,用于高等教育的有17篇,用于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8篇,用于特殊教育和其他的有3篇。整体来看,我国移动学习的应用还处于一个探索和发展期,研究多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缺乏大型应用类项目,论文数量偏少。
4)移动学习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所占比例为21%,包括移动学习设计的理论性研究和移动学习场景与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法。理论研究从教育学的角度探讨移动学习的学习观、学习环境、可用性等方面,为移动学习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学习场景与学习活动设计从具体的理论、学科、技术、设备等方面展开,介绍学习场景与学习活动设计的一般原则和相应案例。
5)移动学习发展趋势研究所占比例为12.3%。移动学习发展趋势探讨的论文相对较多,这些研究通过分析移动学习的现状,对移动学习未来的发展进行假想和讨论。新技术展望通过介绍最新的技术(普适技术、云计算等),预测技术对移动学习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用户接受程度调查通过制定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的方式,判定移动学习在目标用户群体的应用前景。在全部11篇用户接受程度调查论文中,有3篇对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4篇对大学生进行了调查,1篇对成人教育的学生进行了调查,1篇对农民工进行了调查,还有2篇征集网络上的志愿者进行了调查。在所有调查类论文中,调查对象都对移动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从用户角度证明了移动学习的应用前景。
设备种类 用于移动学习的设备包括手机、PDA、笔记本电脑、MP3/4、网络学习机等。部分论文明确说明了使用的移动学习设备,其中一些论文涉及多种设备,因此对设备种类的统计数量要大于相关的文献数量。共有52篇论文明确提及了使用的移动设备(其中一些研究使用多种设备),其中42篇使用了手机,8篇使用了PDA或平板电脑,2篇使用了笔记本电脑,7篇使用了MP4或网络学习机。
从统计结果看,大部分研究仍然使用手机作为用户终端,其他设备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目前智能手机的性能已经接近于几年前的台式计算机,配备智能操作系统,软件技术比较成熟,能比较方便地开发移动学习应用程序。同时手机的普及率远高于其他设备,且容易携带,能在任何地方以无线的方式访问网络。因此,智能手机可能成为未来首选的移动学习设备。
学科分布 借鉴了文献[8]对移动学习应用学科的划分方法,将应用学科做了如下划分:自然科学、数学、工程科学(包含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语言学习。从研究样本看,绝大多数论文并没有指定具体的应用学科,在部分给出应用学科的论文中,学科分布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语言学习是国内移动学习应用最多的学科,其他学科的移动学习实践较少。与其他学科相比,语言学习类应用能比较容易地设计出微型学习单元,在小屏幕移动设备上展示学习内容时受到的限制较小。
非综述类高引文献分析 对于非综述类论文来说,较高的引用次数通常意味着相关领域中的其他研究者十分关注论文研究的内容,进而也预示着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9]。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提供的论文被引频次功能,获取了243篇样本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信息采集于2013年8月11日)。对被引次数排在前20位的非综述类论文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被引次数最少的为24次,最多的为116次。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116次)分析了微博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和潜力,并给出了相关的推广建议[10];第二高的论文(94次)提出了适合泛在学习环境与非正式学习的学习资源组织方式,即“学习元”[11];第三高的论文(79次)结合成人学习的特点以及移动设备的特点,介绍了微型学习设计方案[12]。
表2对这20篇论文的发表年份和研究方向做了简单的统计。从发表年份看,高引论文多出现在2007年以后,这一时期正是我国移动学习快速发展的时期。从研究方向看,移动学习的相关技术研究和移动学习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是我国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从引用次数最高的几篇论文看,研究者对微博、学习资源设计、学习策略设计、云计算等最新的技术和应用展现出极大的兴趣。
4 结论与建议
与类似的研究相比,本文在研究样本的选取上做了一些改变,并从移动设备种类、学科分布和非综述类高引文献几方面做了统计和分析工作。分析结论如下:
1)我国的移动学习研究以技术性研究和设计性研究为主,应用研究相对较少;
2)大多数应用研究用于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的研究较少;
3)在正式学习领域,研究集中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方面的研究较少;
4)从用户接受度调查上看,用户普遍对移动学习持积极态度;
5)移动学习主要以手机作为学习设备;
6)应用学科中语言学习类研究最多,在其他学科的应用较少。
根据前面的分析,对国内移动学习的研究方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应用类设计与可用性研究,并尝试发掘新的用户群体,如职业培训或特殊人群。
2)联合不同学科的专家,发挥移动学习的优点,开展新学科的移动学习应用探索。
3)加强非正式学习研究,尝试具备公益性质的移动学习研究,如通过移动教育类应用在欠发达地区普及科普知识、医疗保健知识等。
4)根据学习场景选择学习设备。智能手机普及率高,易于携带,在情境式学习或非正式学习时可以作为首选设备。但智能手机受屏幕尺寸限制,学习资源设计上相对困难,而且字体较小,长时间使用容易损害视力。平板电脑屏幕较大,价格低廉,且能直接作为电子书使用,更适合于正式学习,一些国家已经制定政策在教育领域推广平板电脑[13]。因此,在正式学习领域,可以尝试使用低价平板电脑作为首选移动学习设备。
参考文献
[1]Geddes S. Mobil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 Benefit for Learners[EB/OL].http://.au/edition06/download/geddes.pdf.
[2]杨方琦,杨改学.近十年我国移动学习学术期刊论文的内容分析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0(6):39-45.
[3]傅健,杨雪.国内移动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十年瞰览[J].中国电化教育,2009(7):36-41.
[4]李凡,陈琳.移动学习期刊论文内容的分析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12):41-44.
[5]汪凤麟,李望秀,李华新.对国内移动学习文献的定量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62-66.
[6]谢幼如,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黄荣怀,Salomaa J. 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8]Hwang G J, Tsai CC. Research trend in mobile and ubiquitous learning: a review of publications in selected journal from 2001 to 2010[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Technology,2011,42(4):65-70.
[9]Shih M, Feng J, Tsai C C. Research and trends inthe field of e-learning from 2001 to 2005: a content
analysis of cognitive studies in selected journals[J].Computers & Education,2008,51(2):955-967.
[10]林书兵,徐晓东.微博客及其教育应用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0(3):16-20.
[11]余胜泉,杨现民,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J].开放教育研究,2009(1):47-53.
[12]顾小清,顾凤佳.微型学习策略:设计移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8(3):17-21.
[13]Ambient Insight. Ambient Insight’s 2012 Learning
Technology Research Taxonomy[EB/OL].http:///Resources/Documents/AmbientInsight_Learning_Technology_Taxonomy.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