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称谓看中西文化的不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称谓看中西文化的不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称谓语在社会语言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对民族文化的反映,是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反映,我们同样也可以透过称谓看中西文化不同

关键词 称谓语 亲属称谓 社会称谓 认知称谓 文化折射

称谓是交际主体在语言交往中处理主体间关系、进行人际定位的一种语言活动。称谓语是指说话人在语言交际中用于称呼受话人而使用的人称指示语。称谓语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亲疏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由于各民族之间的价值观念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语言中的称谓系统有着很大的差异,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

对于称谓,人们一般都把它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对于称谓的研究人们也一直停留在对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的关注之上。但事实是,除了这两种称谓以外,还有一种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人们却没有察觉到它与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不同的另一种称谓,那就是认知称谓。认知称谓在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在社会语言学领域里其研究价值甚至高于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因为这类称谓词体现了人类复杂的认知过程――隐喻、转喻的思维过程,反映出人类的品性、能力、道德等方面。

下面呢,我们就将从亲属称谓、社会称谓以及认知称谓这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来探索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一、汉语称谓

(一)汉文化中的亲属称谓

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且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严加规范,一一区分,其语义功能细密、描述精确。

汉语亲属称谓语之所以如此详繁是缘于汉文化的礼教传统。而礼教的核心就是“正名定分”。名位不同则职分各异。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内外有别,长幼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农业型社会,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在长期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背景下,人们大多同宗同族而居,宗族内的亲属关系严格按等级区分,汉语的亲属称谓便隐含着宗族内部的不平等关系。比如汉语有堂亲和表亲之分,“堂,本意为正房,高大的房子”,“同堂”即为内亲,“表,外面,与‘里’相反”,“表亲”也即为外亲。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姨妈、舅舅和姑妈的孩子都是异姓,虽然同是为亲人,但其实还是内外有别的。

(二)汉文化中的社会称谓

社交称谓语指对亲属之外所有其他人的称呼用语。它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使用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各方的社会关系、社会角色以及尊敬程度等。讲礼貌,尚谦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

1.非亲属称谓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非亲属称谓,主要指的是身份类的称谓。汉语中的身份类称谓种类多,范围广,尤其表现出对头衔性称谓的偏爱;身份类称谓可分为 2 种 :

姓+职业,如:张医生、李老师、赵律师等

姓/姓名+职衔,如:孙教授、张将军、张生司令等

中国人表现出对头衔性称谓的偏好,主要是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头衔是对身份的一种象征,所以人们喜欢带有头衔的称谓。

2.语境称谓

语境称谓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而顺势产生的一种社会称谓。对于语境称谓,我们也可以进行一个简单大致的分类。

用”你/您好”称呼初次见面的人。

泛化亲属称谓来称名他人,这种称谓既可以用来称呼初次见面,如:老奶奶、老爷爷、大哥哥、小妹妹等,也可以用来称呼熟悉的人,比如:李阿姨、赵叔叔、张奶奶等等。用这种泛化了的亲属称谓来称呼其他人,可以拉近与他人的距离,淡化疏离感,显得更亲切。

(三)汉文化中的认知称谓

认知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当中,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进行一个内化的认识。认知称谓就是人们将所认识的世界反射到称谓当中来的对人的一种称呼、叫法。比如:能手、新手、老手、害群之马等。认知称谓经过隐喻和转喻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对于认知称谓类的划分有社会活动、家庭婚姻、性格外貌等十一个。隐喻中多用到动物和事物还有就是人体部位、颜色、历史上及文学作品中和想象中的人物形象、方位以及数字来称呼人,如害群之马、药罐子等。

二、西方称谓语

(一)西方文化中的亲属称谓

西方的礼仪文化要比中国的晚很多年,而且与中国不同,西方强调法制,没有繁琐的礼教传统和名分观念。西方人更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自由和自我的尊严,并且崇尚独立的生活,对于家庭的程度小,所以亲属称谓则相对贫乏,而且指称宽泛、语义模糊,除区分辈分外,亲疏、内外、长幼都可以忽略。比如英语中的cousin一词表述了汉语里的“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八个词。

(二)西方文化中的社会称谓

1.西方文化中的职衔称谓

(1)西方文化中的头衔性称谓

在西方,头衔性称谓对象一般只局限于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或法律界人士,一般是头衔+姓氏,如President Lincoln(林肯总统),The Prime Minister of Churchill(丘吉尔首相),但也可以单称头衔,因为英语中头衔较少,如professor(教授),general(将军),judge(法官),以及各级军衔和神职,如captain(上校),Father(教父)等。汉语里的头衔性的称谓很多,但是能够单独称呼他人的头衔很少,只有像会计师、技师等少数几个。

(2)西方文化中的职业称谓

在说英语的国家当中,直接用职业称呼别人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在不知道他人姓名的情况下,比如waiter/waitress(男女服务员)、driver(出租车司机)、doctor(医生)等。虽然汉语中也有,但是却很少,只有如老师、大夫、服务员等为数不多的几个。

2.西方文化中的姓名称谓

因为西方追求的是独立自由,所以在交际时人们习惯彼此直呼其名,不管年龄、身份及说话者的亲疏程度。当双方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才称呼对方的姓(surname),但前面都要用上Mr.,Mrs.,Miss,或者是Ms.。朋友间以直呼其名为普遍,亲属间也多用姓相称或用昵称(Nick name)。即便是双方处于上下级关系也多直接称呼其名,这样显得更亲切自然。汉语里虽然也有直接称呼姓名的,但是姓名称谓主要用于年龄相差不大的同辈人如同事、同学、朋友甚至陌生人之间的非正式交际场合,或者上下级关系中,如庄严、马静等。亲朋之间就直呼其名,如芳华、小红等。有时候也会用到昵称,如茂茂、莉等。

(三)西方文化中的认知称谓

西方文化中的认知称谓要比汉语里的认知称谓的分类要多,英语当中有12种认知称谓,其中包括capability and personality(能力和性格)、nationality and race(民族和种族)、status and economy(地位和经济)等。英语中的认知称谓与汉语中的认知称谓虽然有用到相同的源域,但更多的是不同的源域。而且英语的认知称谓相对于汉语的来说更客观直接,这主要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的,西方更乐于直接有力的表达,中国人则喜欢含蓄委婉的表述。比如同样是表示地位和经济的认知称谓里,在汉语里表示地位低下的人,用的是“下人”这一个词,而在英语里用的是“bottom”。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上下有别,表身份卑微的人忘往往是处于等级制度的下端的,所以用“下人”来指称身份低微的人。“bottom”原意是底端,既然是“下人”,那么各方面都处于边缘地带,所以用“bottom”很形象。而汉语里的“下人”却需要了解中国的文化大背景,而且还得转几个弯的去理解。这两个称谓虽然都来自于空间隐喻,但所不同的是,汉语用的是空间方位的上下,而英语中则是源于空间隐喻中的容器。

三、中西方称谓的文化折射

汉语中亲属称谓很多在今天已经开始泛化,不仅仅局限于在家庭当中使用,这种泛化是为了社会交际的需要,是为了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这种称谓的泛化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社会交际中对彼此更加的尊重,人们自我尊敬和尊重他人的意识更加浓厚,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但西方国家却没有出现亲属称谓泛化的趋向,这是因为在西方国家对于亲属称谓本来就不多,西方国家使用更多的是直呼其名,无论长幼、尊卑一律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因为西方人强调人格平等,同样也表亲近。而且他们崇尚的是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中国更多的是受传统农耕经济的影响,而西方更多的是受古时候游牧生活的影响。

称谓词语作为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它是给对方第一个信息的传达,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双方不同的身份,社会地位,亲疏关系和情感好恶等。通过对中西方称谓的了解可以更好的研究汉语称谓语,发现其中的优势与不足,更好的继承和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也能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质量与效果,更有效的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辛任春.英汉两种语言中认知称谓名词特点的比较[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8:36-41.

[2]牛忠光,周雷.英汉称谓语及其文化差异分析[J].平原大学学报,2006,23(3):81-84.

[3]林苑.趣谈中西方称谓的差异及文化折射[J].人文论坛.

[4]刘榴.社会语言学与英语学习――中英称谓语社会文化视角之探索[J]. 语言文字, 2009: 243-245.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