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攀枝花棚改:一座城与一群人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攀枝花是新兴工业城市,也是我省最早开始棚户区改造的地区。在传统城市中心东区,棚户区居民挤在用砖块、水泥瓦、塑料棚简单搭建的平房里,生活艰苦;工矿业集中的西区,“帐篷搭在山坡坡,三块石头支口锅”曾是居民生活的写照。如今,在新一轮棚改攻坚战中,居民们逐渐摆脱了恶劣的居住环境,纷纷住上了新楼房,他们的生活有怎样的改变?政府在推进棚改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又如何解决呢?城市面貌今又如何?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本刊记者来到攀枝花寻找答案。
搬迁后住得怎么样?
2014年12月10日上午9点,攀西阳光的照耀让人倍感温暖,走进西区河门口街道北街社区的河西锦苑棚户安置小区,院子里,大妈拎着新鲜蔬菜正匆匆回家准备做饭;四五个大爷聚在一起,晒着太阳打着桥牌;带着孙儿出来散步的老人家和朋友聊着天;健身设施上还有两位阿姨在锻炼身体……
这里和大多数城市小区居民生活一样,其乐融融。这里的居民说,现在的好日子源于棚户区改造。
今年48岁的叶文秀和丈夫、儿子住在一起,三室一厅的房子宽敞,这是她最满意的地方。两个阳台,太阳当西晒,室内明亮温馨,厨卫又大,水电气全通。小区外交通方便,出门就可以坐公交车,菜市场、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公共配套都很近。小区内有食堂、午托班,安保24小时巡逻,居住安全。叶文秀说,在这里生活很舒心,回想起以前棚户区的日子,差别太大了。
30多年前,叶文秀嫁给丈夫周其兴后,和其父母住在西区磨梭河社区太平矿公司修建的简陋平房里。那时的她没有工作,公公婆婆拿城市低保,加起来共200多元,全家人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她丈夫,在矿厂当清洁工人,每月领1000元的工资。
两个儿子先后出生,6口人挤在一间平房里,生活艰苦。加之平房年久失修,到处都是裂口,晚上一下雨,一家人就打起电筒,拿起盆盆,这儿漏接这儿,那儿漏接那儿,到处都在接雨水,还特别担心山上的泥石流下来,把房子冲垮,根本不敢睡觉,相当恼火。
西区地处狭长的半山地带,工矿企业比较集中,煤矿、建材厂、水泥运输等企业都在这里。所以原来的房屋基本上依据地形而建,一些简易平房就像叶文秀家一样,建在交通不便的山区,用砖块、塑料棚搭建,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更夸张的是,山区蛇多,有时候上厕所都要防范毒蛇的突然袭击,生活条件太差。
2007年,攀枝花西区棚改工作开始,叶文秀一家考虑到住房安全问题,同意拆迁。
买政府修建的房子需要多少钱?
叶文秀以前的房子双证齐全,按照国家政策,棚户区居民搬迁后,每户领取国家补助2.16万元。攀枝花市政府也要给居民相应的赔偿。叶文秀算了算,加上近4万元的政府赔偿,他们家一共有6万多元的补偿款。
拆迁后政府安排他们住在过渡房里,解决了基本的生活。房子修好后,政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每平方米1200元卖给他们。叶文秀家有6口人,可以购买的房子面积有95平方米,那么需要11.4万元。
如果说买同样大小的房子,以商品房价格每平方米3500元计算,则要花费33万多元,是政府修建房屋价格的3倍,叶文秀一家靠丈夫每月1000元的工资,完全无法承担。这样来看,叶文秀认为安置小区的价格确实划算。
除去政策补助,叶文秀还有4万多元的缺口。于是她就找兄弟姊妹借了钱,交足了房款,在2011年住进了新楼房,有了一个温暖的港湾。
然而,这个时候她丈夫生病了,无法工作。还好矿厂每个月给他发几百元的生活补助,并且让他们儿子在矿厂技校读书。河门口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通过走访,了解到叶文秀一家的生活困境,安排她在小区物业嘉惠公司当保洁,每个月有1250元的收入。如今,他们的儿子已从技校毕业,在矿厂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是通过努力,一家人将4万多元的债务还清,他们的生活也慢慢变好了。叶文秀说,朋友都觉得她比以前长好了,希望丈夫的病能一天天好转,那样她会更加满足和快乐。
在河西锦苑棚户安置小区,共入住380户居民,他们觉得政府修建的房子价格合理,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以前厕所就是一个坑坑,现在独立的厕所很干净。”“过去厨房是那种老灶台,现在是石英石的,又有天然气,相当方便。”“原来晚上有人到屋顶偷铁,担惊受怕睡不好,现在安全多了。”……
60亿改造资金从哪里来?
棚户区改造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党和政府一直在努力。但是在推进改造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不少的阻力和困难。
在西区,棚户区居民搬迁以前,享受着大企业不缴水电、物管费用等政策,甚至还可以利用山坡、空地种菜、喂鸡等。所以很多人住进新建小区后一时难以转变从个体到群居的居住方式。另外,棚户区改造选址受山地条件限制,开发建设较困难,比如排洪沟需用钢筋开山架桥。
“西区总人口近17万,其中棚户区居民就有2.3万户,6.8万人。从现在起到十三五时期,我们还将建设棚户区改造住房6500套,拟投入资金16.2亿元。”西区住建局副局长肖友洪说,对于只能“保工资、保运转”的典型“吃饭财政”的西区来说,资金压力巨大,任务异常艰巨。
不仅西区棚户区改造资金缺口大,作为原来“三线建设”重点城市的整个攀枝花市,棚改规划和资金缺口的矛盾都很大。
攀枝花市住房和规划建设局局长刘志君告诉记者,2006年攀枝花城市棚户区大约2.5万户,2013年统计时又新增加了2.85万户,总共约5万3千多户,而攀枝花市区家庭总户数约33万户,其中棚户区户数就占到15%左右,棚户区数量多、资金压力大,在四川甚至全国都是比较突出的。
“从2013到2017年,我们初步统计关于棚户区改造大概还要需要投入60个亿。”攀枝花市财政局局长刘元海说。
60个亿是攀枝花将近一年的财政收入。可以说,资金缺口大是全省棚改工作都会遇到的难题,攀枝花如何解决呢?
办法总比困难多。刘志君说,棚户区改造资金,主要包括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当地一些大企业和社会资金等。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一些老工业向国家争取一部分支持,跟省里面争取一部分支持,然后市里面再拿出一部分。还不够的话,我们又采取多种方式,一是民间资金,比如说攀枝花一些大企业,如十九冶、攀钢、攀煤、电业、林业等出一部分资金给自己的职工修建安置小区。二是来自银行的支持,其中,国家开发银行的信贷是一个主要的融资渠道。作为专门针对棚改等政府参与投资建设的项目,国家开发银行提供了比一般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低、还贷期限更长的政策性优惠。这次我们攀枝花申报了19个项目,共计30多亿元。
除了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解决了部分棚改资金,攀枝花市棚改融资的另一大亮点是充分发挥和利用公积金的作用。作为2010年国家28个公积金保障房试点城市之一,也是四川省唯一一个试点城市,攀枝花市将公积金纳入棚户区改造范畴,给融资带来新的途径。
“从2010年到2013年,我们公积金贷款完成两批试点工作,共17个项目,贷款总额达9.66亿元,完成了9393套棚户区改造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还款周期比较长,以前是两年,现在随着政策变化,还贷期限为三年、五年,甚至最长达到十年。目前我们已经按期收回贷款本金8.356亿元,基本实现了贷得出、用得好、收得回的目标。”攀枝花市公积金管理中心相关人员介绍。
资源型城市改造何去何从?
攀枝花棚改在探索中推进,但是,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如何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结合新的城市规划,由资源型向阳光环保、旅游业转型,避免产生新的棚户区,已成为攀枝花棚户区改造思考的又一重要问题。
“第二轮的棚改,西区作为难点,东区作为重点。西区主要是处于采煤沉陷区,不适合于老百姓居住,我们强调的是改善老百姓的生存条件。东区是以攀钢为主,我们会加大对攀钢棚户区的改造力度。同时把东区的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仁和区,我们主要强调农村向城市集中。通过这三个集中,从规划上做好棚户区的改造工作,避免出现新的棚户区。”
对于搬进安置新小区的居民们来说,他们也希望环境水平、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现在搬进新楼房,我们当然高兴。住上新楼房后,更盼望着我们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好,那样就更开心和幸福。”西区和畅巷居民李玉琼说。
因此,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中国阳光花城,建设宜居城市这样一个发展思路,这也是推动资源城市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举措。
“把棚户区改造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老工业基地改造、新区开发建设、工矿废弃地复垦及生态环境恢复相结合,以专业化融资平台确保棚户区改造现金流的持续、稳定。”攀枝花棚改提出的方向,究竟效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责编:雷怡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