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方法和内涵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方法和内涵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人才水平需求的提高,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高技能人才,是当今高职院校急需面对的问题。文章在深入了解高职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探索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的同时提出了加强高职感恩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生;感恩教育;方法探索

当代高职院校注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下物欲横流的时代,感恩教育更加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千百年来的许多思想一直指导后人学会感恩,受孔孟之道影响,传统的道德教育已经包含了感恩教育,而这种感恩意识的培养是通过“忠义”、“以孝治天下”等政治思想影响了后世至今的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古诗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百善孝为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诗句体现出来的。谢敬东则将感恩意识上升到精神境界的高度,认为“感恩不是做出来给别人看的,是一种实体,是内心的一种情意,更是一个民族的道义,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神,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理智认识。”

近年来,由于多元化文化的影响,高职学生对于感恩这种传统美德意识越来越薄弱,因此,如何加强对学生感恩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建立健全的人格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基本情况及成因

(一)家庭教育有失偏颇,感恩教育弱化

目前大学生主要成分是独生子女,在研究大学生社会感恩现象时会得出明显的结果。徐学平认为“由于成长在经济社会变革的时期,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出现思想上过分依赖、责任意识淡薄等不足,其中责任意识淡薄尤为严重。”

吕政阳等认为“由于这回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教育机制不完善和家庭的过度溺爱等原因造成独生子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薄和缺失,主要表现为重个人,轻集体;重物质轻精神;重享受,轻付出;重逃避,轻承担。”这种现象集中体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他们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知感恩与回报,不少高职学生崇尚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家长过于溺爱孩子,缺少对其感恩意识的培养,他们不懂得反馈和回报,忘却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些学生表示如果有能力可以回报社会,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但是行动力不足,意志力不坚定。就目前社会形势来看,父母对于孩子的感恩教育以其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而许多学生就是生活于这些价值观之下,缺少了对感恩方法的认识。

(二)学校教育略显薄弱,忽视感恩教育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学校越来越功利性地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就业率,教育方向重视技术教育,轻视德育教育,学校忽视育人功能,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思想政治的教育方法、手段陈旧,在大学生看来并无说服力,并没有以“成才先成人”为出发点,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感受到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奖学金、助学金的出现使学生只注重物质补偿,不在意精神上的感恩,这使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对人变得冷漠。

(三)社会环境影响感恩教育的实践

大学生成长不仅受惠于家庭和学校,社会上的风气也影响着高职学生。翟维静认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主要表现在过于强调自我价值,忽视社会价值,重视享受,缺乏感恩。”

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挑战,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随之改变。面对巨大的生存、就业压力,部分高职学生更加关注个人的前途,忽视集体利益,计较得失,不以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为目标。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都需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关心爱护,社会的给予,懂得感恩,这样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提升个人素养,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加速中国社会转型。

二、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感恩意识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有利于高职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高职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感恩不仅能提高道德教育,而且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感恩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良好素质。感恩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等古训教育学生要怀揣感恩的心态,以真诚的行动回报社会,关爱他人。因此,感恩教育需要结合时事新闻以及社会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融入进学生的课堂。

三、推进感恩教育的对策

感恩是大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推进感恩教育不仅需要有时效性、更新性等特征,营造一个和谐向上、胸怀博大、开拓进取的感恩环境,小到家庭环境,大道整个社会都需要共同努力。通过实践体会其中的情感更容易使大学生接受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感恩教育应该从多元化、时效性、系统性三个方面进行。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感恩教育需要三方面相互配合,结合成感恩教育的大环境,才能形成感恩教育的有机整体。感恩教育需要充分发挥报刊、影视、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力度,加强舆论倡导,三者结合为感恩教育提供时效性的保障。对于学校而言,感恩教育应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二)感恩教育的路径探索

1.开展主题工作,营造感恩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让大学生们感受到学校健康、向上的发展状态,逐渐地向学生熏陶校园文化,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将个人投身于整个学校的感恩大环境之中。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良好的校园硬件环境,美化校园,整理校舍等,可以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热爱学校,产生归宿心理。其次,学校应增强教师对于感恩教育的认识,用教师的魅力倡导学生进行感恩活动。积极组织感恩宣传、评比、文艺汇演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帮助他人,被人关怀的快乐,建立起互帮互助的感恩意识。

2.建立课程体系,培养感恩文化。设置感恩相关课程,不仅在生活中体会到感恩的优点及重要性,也要在相关知识方面向学生进行讲解。这种讲解不仅仅体现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上体现,学校举办相关讲座,让每一位教师积极引导大学生在课堂上、实践中深刻感受感恩意识。学校应该结合生活实际,营造感恩教育的氛围,真实、贴切地引导学生尊师重教、诚实守信,鼓励友爱互助之风气,建设一个和谐的校园精神文明体系。

3.走入社会实践、转变学生观念。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要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并应用在生活、学习和进入社会的各个方面,懂感恩,会感恩,施恩于人,知恩于心,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回报师长教育之情,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组织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义务献血活动,为孤寡老人服务等活动,利用丰富多样的业余文化感染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要更多的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结合v节庆日特色,有创造性地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如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这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

4.拓宽助学投入面,使感恩成为自觉。高职学校可以通过助学体系建设,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培养贫困学生励志成才的信念。近几年来,国家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加强学生助学贷款、助学金、生活补助等方面的投资,给了百万学子成才的机会,也给了教师育才的机会,学子们从家走出来进入到社会,走进大学不断充实自己,是国家希望学子们不仅仅成才而且能够成人,成人才是父母的希望也是国家的希望,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希望。“助学,筑梦,铸人”是国家的希望也是我们高职教育的使命。

5.建立考核体系,提高学生意识。学校建立考核学生道德标准的体系,以此加强学生的感恩意识。相应的感恩评价体系可以规范学生的感恩意识,具体明确地表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感恩现象,这包括:孝敬父母、尊师重教、热爱祖国、关心弱势群体、无私奉献、勤俭自律等等多个方面,如果将感恩评价体系与教学课程评价体系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严格管理该考核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感恩的习惯。

四、结语

感恩教育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表现,高职院校加强感恩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感恩意识,探索新时期感恩教育的新模式,对于今后培养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胡虹霞.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3] 谢敬东.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6(8).

[4] 王雪梅.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

[5] 笪学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D].河南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