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海外测井技术评价技术应用的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海外测井技术评价技术应用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中石油海外业务的拓展,海外测井评价技术面临着很多问题,主要是来自研究对象上,国外知识产权的保护、信息的不完整性、资料的可信度。解释成果要求时间短,这就需要技术人员不断摸索解决课题症结的方法,立足现有的地质评价技术,发展测井评价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关键词:海外项目;测井技术;评价方法;测井解释

1 做好海外项目测井评价技术的意义

做好测井解释工作是中石油“寻求大突破”大局的要求,股份公司总地质师贾承造院士指出:勘探工作要认识“七大勘探领域”,围绕“四个评价”-盆地评价、区带评价、圈闭评价、油气藏评价。其中的区带、圈闭评价是重点,油气藏评价是基础。在油气藏评价中,测井是核心。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收集所在区域的地质资料,如实反映出目标区油气显示状况。怎么处理好研究区域信息不全、虚假信息辨别不清、相关专业的关联与需求、地域的不可预见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的研究。虚假信息的干扰,一是在项目论证阶段,得不到真实的油藏数据,二是伴随项目的整个过程虚假数据,扰乱测井解释评价工作;目标区域信息的短缺,涉及所有海外测井研究项目,这都给技术人员提出严峻的考验。

2 测井技术在海外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2.1 盖层测井评价方法 盖层决定一个盆地、一个凹陷或一个圈闭油气的勘探前景,同时也确定了主力成藏组合的纵向分布。运用测井资料,建立一套快速有效、系统的盖层评价方法,能够为确定目标盆地的主力成藏组合提供重要依据,对新区的勘探也具有借鉴作用。利用测井方法研究泥质盖层,是在研究微观封闭机理和宏观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依据测井信息,求取泥质盖层的评价参数,建立微观、宏观和综合评价标准,厚度越大,形成异常封闭压力,以及长期稳定地保持盖层的延展性的可能性越大;根据国内为经验统计,泥质盖层有效下限为20m~25m;盖层分布越广泛,泥质盖层分布广泛,是形成区域盖层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分布局限且连续性不稳定的泥质盖层只能形成局部盖层或随机盖层。埋深增加,成岩作用加大,排替压力增大,封盖能力增强,易产生异常孔隙压力封闭,形成双重封闭机制;但由文献可知,深层(>3000m)由于泥岩脱水变脆和地层压力升高,产生微裂缝,封闭能力变差。影响盖层的连续性,当断距相同的情况下,盖层厚度越大,封闭性能越强;泥质盖层厚度小于或等于断距,不能封闭油气,盖层无效;泥质盖层的厚度是断距的3倍以上,盖层可在盆地内较连续地分布。当取得总孔隙度Φt(PORT)和有效孔隙度Φe(POR)后,便可POR(T)-PA关系图版计算泥岩盖层突破压力PA1和PA2,并取其最小值作为突破压力的PA最终值。

2.2 测井烃源岩评价的基本原理 曲线重叠法是在非储集层中,有机质和油气的存在,使得电阻率和孔隙度曲线发生不同程度增加。测井烃源岩评价就是利用叠合法把刻度合适的孔隙度曲线迭加在深电阻率曲线上。在饱含水但缺乏有机质的非储集岩石中,两条曲线彼此平行、并叠在一起;在未成熟的富含有机质的岩石中,孔隙度曲线的增大造成两条曲线产生;而在成熟的烃源岩中,两条曲线间的差异(或叫做间距logR)是由孔隙度曲线和电阻率曲线共同响应的结果。

定量计算有机碳含量TOC:依据地化研究的标准为:TOC<0.6%,为差生油岩,不具备生油潜力;0.6%<TOC<1%,为中等级别生油岩;TOC>1%,为好的生油岩。热演化划分标准是:Ro<0.6%有机质处于未成熟阶段;0.6%<Ro<0.8%有机质处于低成熟阶段;0.8<Ro<1.3%有机质处于生油高峰阶段(液态窗);1.3%<Ro<2.0%,有机质处于高成熟阶段(凝析油和湿气阶段)。

2.3 低电阻率砂岩油气层测井评价方法 在委内瑞拉、缅甸、苏丹的1/2/4区,阿塞拜疆KK油田和苏丹3/7区的Adar-Yale以及PK油田存在低电阻率油层。在相同的沉积环境下,油层的电阻率与相邻水层电阻率之比(即电阻增大率)较小(小于2)的油层。I类油层:为高阻油层,电阻率为40~90欧姆米,最高可达90欧姆米。孔隙度一般大于30%,渗透率一般大于1000md。II类油层:电阻率一般为10~30欧姆米,相对于I类油层来说,孔隙度有所降低,为25~30%。III类油层:电阻率为6~10欧姆米,孔隙度一般为15~25%,渗透率小于50md。

2.4 复杂碳酸盐岩储层测井综合评价 储层岩石结构组分复杂性,主要指颗粒结构、礁岩结构、晶粒结构及残余结构之间的复杂性。孔洞缝不同的比例及组合方式导致了难以研究。碳酸盐岩储层测井响应复杂,从常规测井上难以有效识别孔洞缝,储层识别的准确率低。酸盐岩储层物性解释难以反映地下储层的真实面貌。

3 结束语

利用测井技术评价海外油气课题不同于国内,中石油测井解释技术与国外的技术差距是小的,特别是在中国各油区,解释技术明显优于外部。解决了复杂地质背景下的油气识别难题,推动了勘探开发技术的提高。针对油区特点的适用测井解释方法还不多;基础实验不充分;成像测井单项方法的地质验证工作不充分;测井解释工作与采集、测井解释工作与油田应用,有脱节现象。

参考文献:

[1]白建峰.浅谈现代测井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今日科苑,2007(08).

作者简介:黄兴国,男(1978.10-),籍贯:重庆,2000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职称:工程师,职位:工程室主任,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硕士,现从事稠油采油工艺技术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