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院校能力本位的课程考核管理体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职课程考核管理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考试结果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要形成能力本位的课程考核管理体系,高职院校必须制定与完善课程考核标准,选择适合课程的考核模式,完善课程考核的执行与管理机制。
[关键词]能力 课程考核标准 课程考核模式 管理机制
[作者简介]侯江丽(1976- ),女,新疆石河子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专业教学和课程改革;赵飞(1975- ),男,内蒙古赤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专业教学和课程改革;边颖(1976- ),男,天津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专业教学和课程改革。(河北 邢台 05403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037-02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力。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已经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综合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必然引起考核方法的变革。改革传统的考试内容和方式,探索建立起符合时代特色和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高职教育考核体系,可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一、高职课程考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在考试内容上,仍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为主要目标,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较少。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死记硬背上,考完就忘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其导向的结果是“高分低能”和“素质残缺”。
2.在考试形式上,仍以期末闭卷的考核方式居多,考核标准不系统,考核的随意性较大,很难保证公平、公正。随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发,课程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课程的考核方式也由笔试变为了过程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是随着教师的上课过程实现的,老师的随意性很大,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考核标准,就很难实现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
3.在考试结果上,缺乏必要的反馈和总结。学生是分阶段、分课程地完成整个专业的学习,期间通过各个教师教授不同的课程来完成。多数老师对考试分析不够重视,组织评价的则更少,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及教师教学的改进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
4.在考试管理中,存在一定的倾向性。虽然教学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了计算机管理的程序化,但在考试管理中,仍然过分强调分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衡量作用,其结果导致学生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注重分数不注重能力的培养。
5.在考试安排上,还缺乏一定的合理性。高职院校大多把考试集中安排在期末,考核内容多为应会知识考核。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生存在投机取巧心理,平时懒散缓慢而只靠考前突击,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健康。
二、完善高职课程考核体系的途径
1.制定与完善高职课程考核标准。深入研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课程的要求,要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从专业定位分析和就业岗位分析入手,考虑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断实践探索符合高职学生成长规律、具有普适性的课程考核标准。在评价内容上,高职课程考核标准应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岗位技能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与考核,将评价学生是否具备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作为课程考核的根本目标,尤其应注重一些关键、核心技能的培养与考核。在评价方式上,摒弃传统的书面考试形式为主的单一考核方式,采用具有学科特点、灵活多样的检测方式。考核方式应选择能真实反映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能力的最佳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实际操作、实践报告、开卷考试、口试、作品设计、大作业等方式或几种方式相结合,使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展自己的视野,培养获取信息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等。在评价途径上,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考核标准除了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外,同时还要注重交流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关键能力的考核。有些专业课程可采用模块化教学,通过各个模块的教学与考核,对学生进行整体、客观的评价。
2.选择适合课程的考核模式。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课程考核应采用灵活的方式,加大过程性考核的力度,形成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机制。由于不同的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着不同的地位和特性,如何根据各种课程的特点来选择和确定有效的考核模式,是“考评促教”最关键的一步。根据调查研究,可将课程考核模式大致分为以下四类:(1)完全过程考核:适用于实施行动导向改革的课程,课程有明确的项目或任务载体,把考核当做完成项目或任务工作过程中的评价环节,教师针对每个项目或任务都要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赋以分值,作为评价学生完成任务情况的标尺;赋分的原则是公平合理,可以根据项目或任务的个数分解100分,也可以每个项目或任务都是10分或100分,再配以不同的权重,教师可根据课程实际自行设计。课程成绩是所有任务考核成绩的总和。(2)过程考核 + 期末考核:适用于实施行动导向改革的课程以及有任务载体的课程,课程成绩由过程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比例组成,其中过程考核成绩占50%以上。期末考核以考核应用性知识为主。考核内容以完成课程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应用性知识为主,考核题目应注重问题和情境的创设,除传统的选择、填空、简答外,教师应设计一定比例的开放性题目,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3)平时考核 + 期末考核:适用于课堂教学为主的课程,课程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其中平时考核成绩比例为20%,期末考核成绩为80%。加强对学生平时的管理和督促,主要包括出勤、作业(实验报告)、课堂表现及其他教师自定项目等。期末考核以应用性知识考核为主。(4)等级考试或证书考试代替课程考试:适用于有对应的国家级、省级等级考试或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课程,在平时考核成绩达到12分(平时成绩20分,及格分是12分)的前提下,以学生参加国家级或省级相应等级考试的成绩代替课程成绩。这种考核模式需要加大平时的考核力度,平时考核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相应的等级考试或证书考试。在上述的四种考核模式下,可以根据具体课程进行细化,使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相结合、操作技能与学习态度相结合,使课程评价体系更加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3.完善高职课程考核的执行与管理机制。课程确定了相关的考核模式,就必须建立起考试相关的信息反馈机制,通过高职课程考核的执行与管理和及时反馈,检验现行考核模式是否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新思想、新事物需要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应用自如。课程学习结束,通过考核进行反馈,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发现之前的不足,从而促进后续的进步与发展。为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管理机制。首先,由授课教师和学校聘请的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专家组成课程小组,各个课程小组负责人再组成专业教学团队,由系部领导和专家组成协调小组进行宏观调控。在课程考核的过程中,由课程小组成员统一制定考核标准、创建习题库,这样既能体现考核的公平性,同时也能及时改进和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为后续的课程教学奠定基础。其次,任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结束后,将课程考核的反馈意见都及时地上传到相应的网站上,便于督导和共享。这对高职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福军.能力本位观念下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11X).
[2]刘轶宏,董绿英,潘峰.基于双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3]李玉香.构建高职院校能力本位的学业评价体系[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