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上海,何时可以“最不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上海,何时可以“最不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天晚上,我在华中师大的酒店里准备睡觉,忽然收到甘世佳从上海发来的信息。于是,打电话过去聊天,才知道他也是刚忙完。电话里听他讲,此兄已经荣升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总撰稿与《致世博》的词作者。我当时以为,此时正处于风头浪尖的他,手机铃声自当起伏不断,宛如情人节期间的12580,没想到,甘世佳竟然说,现在是他最不忙的时候。

电话讲了一个小时,打到手机发热,终于挂断。每次与他讲电话,从来都是匆匆,这次他成为“新闻中心”,竟然例外。尤其他那句“现在是我最不忙的时候”,倒真的让我仔细揣摩许久。原来“忙”并非是一种合适的状态,而是一种焦灼不安的心境――我忽然突发奇想:随着上海世博会在不久之后的结束,上海是否也会进入“不忙的时候”呢?

我一直以为,“不忙”终究是一种成熟的状态。

“当你进入到欧洲时,你会发现,整个时间都会慢了下来”,这是我在三年前读到的一句话。时间变慢,作为物理学来说是不可行的,但是对于文化来说,又是可行的。因为这种“最不忙”,恰恰是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积累,精神世界获得极大满足的表现。而这并非是人人可以效仿的。譬如说我就曾是一个固执的以“忙”为乐的“工作主义”者,直至与她相识之后,因为爱情才明白人生:“连轴转”一般的繁忙,往往会失去了对于人生的把握与欣赏,只有“不忙”的心理诉求,才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在我们的文化积淀下,“不忙”是要遭到鄙夷的,一方面,我们讲求“时间即生命”的古训,恨不得头悬梁、锥刺股,公鸡跟着我起舞――“闻鸡起舞”已经过时矣!一方面,又高喊“名士风度”,从魏晋的玄学气度,到百年之前的王芸生、傅斯年,似乎这些都是知识分子的典范一般。好像,我们的祖先既让我们以惜时如金的精神来“入世”,又让我们以名士“不忙”的状态来“出世”,那么,我们该听谁的呢?

其实,中国文化里从来就没有“不忙”一说,“名士”也只是骗人的幌子。

须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是抛弃“五斗米”的公务员津贴之后,不得已而为之的困惑;郑板桥“难得糊涂”乃是因为开仓放粮被开除出国家干部队伍后的故弄玄虚,优哉游哉的“名士”风范之下,隐藏的其实并不是“不忙”,而是确实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他忙”。及至到了“效率就是金钱”的年代,大家谁也顾不得“名士”风范,蜂拥而上为名利闹个昏天黑地――从白领变成蚁族,大家乐此不疲,若不是时间把人变成了《摩登时代》里的卓别林,哪里又会有富士康的“十二连跳”与华为的“过劳死”?哪里又会有前一阵子风靡各大媒体的新词“穷忙”?

平心而论,上海是中国最忙的城市,至于是不是穷忙,我不敢说;上海人精于算计,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从地域上讲,上海又是中国最早看到日出的都市;并且,上海还是世界金融最为流通的区域――这些似乎都决定了,上海慢不下来,只要来了上海,就好比是按下了人生的“快进”键。但是,这样对吗?

一个人的成熟,到一个城市的成熟,再到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成熟,都是由“快”到“慢”,从“忙”到“不忙”的过程。有媒体说,世博会是上海的“成人礼”,也有人说,世博会是上海成长为国际大都市的“成熟”标志,那么,这些都是表象,若是某天,上海给全世界的感觉不再是“熙熙攘攘”,而是“最不忙”,那恐怕才真是上海的城市文化真正成熟了。

但是,世博会只是契机,没有什么活动可以让一座城市一夜长大,“最不忙”的巴黎、伦敦与柏林,都是三四百年的成长史,就连新德里、西贡这样颇为落后、“不太忙”的城市,也有着两百多年的城市建设,上海才一百五十余年,要想让他真正的“不忙”,恐怕尚需时日,好在世博会为上海走向成熟指明了一个少绕弯子的正确方向,至少,指明了一个“不忙”的发展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