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阿昔洛韦联合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 将6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静点阿昔洛韦5mg/(kg,次),每天三次,肌注腺苷钴胺1mg,每天一次,皮损照射TDP15min/次,每日二次,疗程8天。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7.2个Analgecine单位静点,每天一次。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0%和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阿昔洛韦;带状疱疹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47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49-01
带状疱疹发病率高,治疗方法多样,由于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当,常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及大额经济负担。笔者就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应用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商品名:恩再适,威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联合阿昔洛韦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的60例患者均为本科确诊为带状疱疹的住院患者。排除标准:①对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或阿昔洛韦过敏者:②妊娠、哺乳期妇女,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全身衰竭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8-78岁,HIV患者4例:病程2-10天,皮损分布于胸背部8例,腰腹部9例,四肢10例,其中有1例HIV患者双下肢均有疱疹,头面部3例;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30-73岁,HIV患者3例:病程3-9天,皮损分布于胸背部10例,腰腹部8例,四肢10例,头面部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变部位及临床症状和体征严重程度均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静点阿昔洛韦5mg/(kg,次),每天三次,肌注腺苷钴胺1mg,每天一次,皮损照射TDP15min/次,每日二次,疗程8天。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7.2个Analgecine单位静点,每天一次。治疗第3,5,7天后评价疗效,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为无疼痛,水疱结痂脱落;显效为疼痛明显缓解能耐受,水疱结痂;好转为疼痛有所缓解,有时仍难以耐受,水疱未完全结痂;无效为疼痛无缓解,水疱未结痂,有新发水疱。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测值均以 χ±s 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用X2检验。
2 结 果
2.1 治疗结果 见表1,2。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51,p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出现胃肠道不适2例,对照组出现胃肠道不适3例,均未影响治疗。
3 讨 论
带状疱疹发病率高,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1]。其生与人体的细胞免疫下降相关。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CD4细胞、CD4/CD8比值显著降低,CD8细胞明显升高[1]。预防后遗神经痛是治疗带状疱疹的主要目标。病程早期有效的抑制疱疹病毒复制、止痛,给受损神经细胞有效的恢复时间是治疗的关键。阿昔洛韦为一种抗核酸生物合成的抗病毒药,它进入疱疹病毒感染的细胞后,与脱氧核苷竞争病毒胸苷激酶或细胞激酶,药物被磷酸化成活化型阿昔洛韦三磷酸酯,通过干扰病毒DNA多聚酶或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与增长的DNA链结合,引起DNA链的延伸中断,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同时阿昔洛韦低毒、高效,对炎症细胞具有高选择性,且价廉。由于我院有低保济困人群,其中很大一部分为艾滋病(HIV)患者,HIV合并带状疱疹病例很常见,HIV患者细胞免疫严重缺陷(HIV特异犯CD4细胞)。近年在普通患者中,有主张使用糖皮质激素与抗病毒药物联合运用可抑制炎症,促进皮损愈合,缓解疼痛或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3]。对于HIV合并带状疱疹患者不适宜。易加重病情使病毒扩散。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主要通过激活中枢神经系统下行抑制系统来实现镇痛作用,改变丘脑下部神经元散发活动的作用,对感觉神经元散发活动方式异常具有修补调节作用,此种异常被认为是导致神经痛和知觉异常的原因。本品且有改善末梢血液循环的作用,促进末梢神经及皮损的恢复。改善植物神经失调症状,有抗变态反应作用、减轻红斑,对带状疱疹的后期恢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无降低免疫力作用,直接减轻炎症反应,镇痛作用,为神经节的炎症恢复大大创造了有利条件。联合阿昔洛韦抑制病毒复制,促进皮损愈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缩短了病程,明显减少了后遗神经痛和病毒扩散的发生率,值得临床继续实践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志华.现代皮肤病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704.
[2] 郭淑兰,张锑.带状疱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测定.临床皮肤科杂志,1999,28(1):25-26.
[3] ARVIN AM.Varicella-ZosterVirus.In:Fields BN,Knipe DM,Lip-pincontt-Raven,1996:2547-2548,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