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阅读激发语感,文化浸润童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阅读激发语感,文化浸润童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文章认为,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真情实意,保护语感;通过领诵吟咏,激发语感;通过明确目标,增强语感;通过品析词句,深化语感。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阅读教学 培养语感

关于“语感”一词,大家耳熟能详。到底什么是“语感”?从语文的角度看:语感是指一种文学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由于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管学习哪一国的语言,教师都会对学生一遍遍地强调语感的重要性。语感好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信手拈来;缺乏良好语感基础的学生势必会在阅读中遇到诸多麻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用的时间最多,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加强对学生语感的训练。那么,在阅读教学中该如何实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真情实意,形成语感

阅读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走进文本情感世界的过程。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独特的生命力,都需要我们用心、用情领悟它的内涵。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课文,深入地领悟文本的情感与生命力尤为重要,这是促使学生形成语感的重点。下面,以阅读教学实录的片段为例。

例如,有位老师在执教《四季》一课,当读到“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一句时,问学生:“谷穗为什么是弯弯的?”

生1:“因为他在鞠躬啊!”

师:“可是,他不鞠躬时也是弯弯的呀。”

生2:“是因为风吹过来了。”

师:“可是风不吹过来时他也是弯弯的呀。”

生3:“因为他已经成熟了。”

师:“对呀!谷穗弯弯是因为他成熟了。”

这时全班学生恍然大悟,老师顺势导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陶行知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位老师的阅读课堂教学显然存在问题。首先,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放得开、收得拢。放得开是教师要解放学生的身心,让他们大胆地问,大胆地说,即使有错误,也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轻易否定学生,不要把教参上的结论强塞给学生,而要允许学生有独特的见解,允许他们对文本进行自我解读,还文本以旺盛的生命力。收得拢是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趋向完美。另外,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不再唯教案“独尊”,而是善于捕捉那些课堂上突然出现的闪光点,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其实,生1、生2真情实意的回答充满了童真童趣,充分体现了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也让文本更加鲜活,更富有情感。但老师对他们的答案无情地否定,非要得出“标准答案”不可,实质上是成人化认知心理的结果。诚然,这对语感的培养只能起到阻碍的作用。

二、领诵吟咏,激发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有强烈敏锐的语感,这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具有示范性,所以教师的语言,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特别是课堂语言,都应力求做到准确、简练、形象、生动,有节奏、有美感,这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语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做好示范朗读,让学生感知当时的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气氛,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不同年级学生读的侧重点、形式是有区别的。低年级学生是最难“潜心”的,读的意识和能力薄弱,而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读好书。低年级优美的课文对于孩子来说,那么多生字,不同的句式,读起来有些困难。领读就显得很有必要。在中高年级,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长,学生难以把握它们的逻辑停顿;课文有些重点句含意深刻,学生难以表达情感。这需要教师的帮助,因此在中高年级要加强范读。

在日常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每天十分钟晨读时间,以教师范读和领读相交替的形式带领学生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语感较好的学生加以表扬和指导,树立榜样。“小老师”的培养成就了生生领读、生生范读,同伴引领的作用绝不亚于教师范读的作用,如此形式的领读和范读不仅激发了学生读的兴趣,降低了读的难度,而且在领读和范读时,几乎每一位“小老师”都全身心地投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读。在潜移默化中不仅声入学生之耳,而且情入学生之心,这样的读是一种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每日十分钟得以有效利用,促进语感的培养。

三、明确目标,提升语感

以读为本的“读”不是一遍遍地傻读、呆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读。每读一遍就要有一遍的目的,每读一遍更要有一遍的效果。语感的培养不是无目的性地随意走动,更不是听天由命的无意识形态。它需要目标性和阶段性,即阅读的目标与过程。阅读训练要有层次,即体现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除了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外,还要善于用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自主的、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和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真正做到在读中积累语言,积淀文化,增强语感。

例如,在《明天要远足》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先让学生读熟文本,之后便在教室的地板上铺了几大张报纸,然后选五六名学生,让他们并排躺在报纸上听老师念诗表演相应的动作。随着老师反复地念着“翻过来,翻过去,翻过去,翻过来……”,躺在地上的学生最后都来不及反应,撞个满怀、叠在一起的比比皆是,地上乱作一团,其余同学及听课老师笑作一团。如果从正统的教学观念来看,这一教学设计就可能是不可取的。但有目共睹的是:学生在老师和诗歌的带领下,情感得以尽情释放,态度得以充分体现。谁能说她目标不明确?谁又能说她的课堂不是对学生语感的一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内化与增强?

四、品析词句,深化语感

在阅读过程中,语感的培养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咏诵体会。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了一篇篇的小学语文教材,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基础,而对词或句的品味揣摩,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方法。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味揣摩,扎扎实实地培养语感。

例如,在教学《卖荸荠的小姑娘》一课时,文中出现了两个“迟疑”。第一次,是“我”告诉小姑娘,自己买荸荠是给病人煮汤吃的,“病人吃得吗?”小姑娘迟疑了一下。第二次是小姑娘到医院给“我”送荸荠,“她迟疑了一下,便蹭了蹭脚上的泥走了进来。”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思考:这两个“迟疑”蕴含的内容一样吗?反映了小姑娘怎样不同的心理活动?学生在反复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认识到了:第一次迟疑小姑娘是这样想的:这荸荠又小又瘪,给病人煮汤可不合适。她已经打算好,第二天要送一些又大又新鲜的荸荠给“我”。这样,就为后面小姑娘的做法埋下了伏笔,让读者感觉顺理成章。第二个迟疑,是因为小姑娘怕自己弄脏了病房的地面,而她羞于表达来意,怎么办?“她迟疑了一下,便蹭了蹭脚上的泥走了进来。”同一个词,却蕴含着不同的含义,貌似平凡的一个词,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竟能咀嚼出如此丰富的内容。长期如此阅读,学生的语感怎能不大幅度地增强?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能力、丰富知识、发展智力的基础,语感的培养是基础中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旨在为学生打下对其一生有用的根基,语感的培养则应是语文教师主要目标之一。教师应该不断努力,使学生离这一目标近些,再近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3]王尚文.语感:一个理论和实践的热点.语文学习,1993,(3).

[4]李海林.语文教师的自我放逐.语文学习,2005,(6).

[5]施茂枝.“工具”与“人文”一色.中国小学语文教学通讯,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