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从文言文中感悟民族文化精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从文言文中感悟民族文化精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文化全球化大背景下,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立和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对其感悟,对提升人文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形成健全人格,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文言文;传统文化;民族文化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何为文言文?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沿用了几千年的书面语言,从先秦诸子史传散文,到两汉辞赋、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八股小说都属于其范围。它包含着汉语言独有的直觉性、形象性,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它承载了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蕴含着国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深刻的人生体验。通过品读优秀文言佳作,我们可以感悟到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

一、爱国情深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优良传统。在孔子提出“尊王攘夷”,孟子竭力主张以“仁政”实现“大统一”后,儒家学说的忠君爱国文化思想已深深融入民族意识中。几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苏武北海牧羊十九年而气节不改忠于汉室(《苏武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抗金英雄岳飞写下了《满江红》,顾炎武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是一代代的爱国者推动着古老的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历经磨难而不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孝道为先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李密的《陈情表》可谓千古至孝文章,苏轼曾论“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二十四孝”故事今天看来有的不免迂腐,但黄香扇枕温衾、董永卖身葬父、子路百里负米的故事至今让人感动。儒家道统认为“孝”是百行之首。《论语》:“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舆。”《孝经》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礼记》篇“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孟子》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里“小孝”延伸至了“大孝”,千百年来,炎黄子孙已把单一的孝演变为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尚礼贵和

崇尚礼仪与和谐,坚持中道是中华民族所遵循的精神。“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其为美,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 ・学而》)。孔子追求以礼为标准的和,我们在《论语》中可以读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大同”场景,这是夫子所追求的和美世界的理想。中国贵和,人们常说“以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这些是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

四、尊师重学

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本身就是尊师的楷模。《论语》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古文大家韩愈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谭嗣同说过“为学莫重于尊师”(《刘阳算学馆增订章程》)。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劝学》),闻鸡起舞的祖逖,凿壁偷光的匡衡,囊萤映雪的车胤、孙康,悬梁刺股的苏秦、孙敬……他们刻苦求学,是重学的榜样。尊师重学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侠义风骨

“义”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侠义之人是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一诺千金,报答不平,替天行道,伸张正义。史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位侠客;《三国演义》中“义薄云天,英雄盖世”的关羽;《水浒传》中“替天行道”的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他们的侠义故事至今被人们传诵。直到今天,中国的武侠精神亦为人们推崇。

六、桃源情结

“桃花源”是千百年来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栖息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老子描绘了一个桃花源蓝本。到了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世外桃源,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消解了中国文人“仕”与“隐”内心矛盾,因为它是儒道思想的结合,对后世影响至深。贬黜滁州的欧阳修写下了《醉翁亭记》;仕途失意的苏轼创作了《赤壁赋》;明代文人桃源情结最为典型者当属蒲松龄,一部《聊斋志异》谈狐说鬼,实则是追求理想的桃源;清代曹雪芹《红楼梦》里“大观园”,不正是美好桃源世界的瑰丽想象吗?直到今天桃源世界也是中国人追求的理性境界。

中国民族文化精神是多样的,除上述外,学者刘介民先生做了更为详细的分类,有“优化人格,悟守尊严;自胜自立,自强不息;志当高远,浩然正气;仁者爱人,永存爱心;贵和持中,不偏不倚;礼仪廉耻,行己有格;淡泊明志,智为达德;求是务实,求知善读;诚信待人,珍重友谊;老成温厚,遇事忍耐;知足常乐,因循守旧;克勤克俭,廉洁奉公;为善从善,广结善缘”等,不一一赘述。只要我们用心品读文言作品,就能感悟到中华民族特定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内在特质,从而不断提高审美情趣,树立争取的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传承优秀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介民.中国传统文化精神[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8):131-304.

[2]晋春.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传统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D].华东师范大学,2008.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长春广播电视大学)